洪澤湖大堤

洪澤湖大堤

洪澤湖大堤,亦稱“高家堰”、“高家長堤”、“高加堰”,始建於東漢時期,位於江蘇省淮安市境內,是阻攔淮河形成洪澤湖的大型堤堰工程。

洪澤湖大堤北起淮陰區碼頭鎮,南迄洪澤區蔣壩鎮。洪澤湖大堤結構規格統一,築工精細,展示了中國古代水利建設的高超技藝。

2006年5月25日,洪澤湖大堤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東漢建安五年(200年),陳登築堰防淮。
明朝永樂元年(1403年),陳碹主持重築大堤。
隆慶四年(1570年),淮河於此決口,王宗沐主持重修。
萬曆三年(1575年),洪澤湖大堤又被淮河決口沖毀。
萬曆六年(1578年),潘季馴又重築洪澤湖大堤。
萬曆八年起(1580年),洪澤湖大堤改為石堤。
清朝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洪澤湖大堤完工。
同治三年(1864年)漕運總督吳棠,駐清江浦,為防捻軍,奏請朝廷拆高家堰北端的一段石工牆,作建清江城之用。清江城於當年春天開工,次年秋竣工。共拆掉條石約4.5公里。
民國期間(1912-1949年),高家堰一帶石工受到偷盜、損壞。
1958年,因建淮沭河六塘河地下涵洞,經過淮陰專員公署批准,拆頭堡至十堡長17.4公里石工牆,取石料為六塘河地涵之用。
1966-1968年,高良澗至蔣壩段改建加固,又拆除24公里。
20世紀80年代,洪澤湖大堤僅存迎水石工13.79公里及周橋越堤800米,洪澤湖大堤上,除少數地段外,大部分已改為灌砌塊石護坡及條石護砌防浪林台的邊坡。

建築特點


結構

洪澤湖大堤
洪澤湖大堤
洪澤湖大堤位於江蘇省淮安市境內,北起淮陰區碼頭鎮,南迄洪澤區蔣壩鎮,全部阻斷淮河不能東流人海,蓄積於堰西地區,形成洪澤湖(平原水庫),是阻攔淮河形成洪澤湖的大型堤堰工程。堤長67.26公里,臨湖面全部為石工,大堤高3-9米,底寬50-150米,頂寬10-30米,共108彎,共使用千斤條石60000多塊,是蘇北淮安、揚州和里下河地區防禦淮河洪水的主要屏障。大堤南端建有三河閘,下接淮河人江水道;北部建有高良澗閘、蘇北灌溉總渠、二河閘和淮河人海水道,可調節洪澤湖水位,排泄淮河洪水進入長江和黃海。

特點

洪澤湖大堤
洪澤湖大堤
洪澤湖大堤結構規格統一,築工精細,展示了中國古代水利建設的高超技藝。洪澤湖大堤的築堤成庫規劃和直立條式防浪牆壩工程技術,大堤作為明清兩代“蓄清刷黃——治河保運”的治水產物,與古代防洪、供水、航運及軍事、經濟、社會的發展都有密切的聯繫。

文物遺存


周橋大塘

周橋大塘
周橋大塘
周橋大塘位於洪澤湖大堤45公里處,是清道光四年(1824年)洪澤湖決堤衝擊而成,朝廷令林則徐前來現場指揮。道光十年築成高8米、頂寬33米、長737米的內堤,並用條石砌成護牆,是洪澤湖大堤保存最為完整的石工牆。由於形狀如月,又稱“月潭”。

九龍灣

洪澤湖大堤
洪澤湖大堤
九龍灣位於洪澤湖大堤54公里處。傳說常有九條龍在此戲水,從而導致大堤頻繁潰決殃民。為祈求永保安瀾,此處曾建九龍廟,用於人們膜拜敬香,后因年久失修而毀。砌築於此的直立石工牆,是洪澤湖大堤的最初模樣。

治淮碑

治淮碑
治淮碑
治淮碑位於洪澤湖大堤45公里處,碑上刻有乾隆題寫的五言治水碑文,原立於五里牌。文化大革命“破四舊”期間,乾隆碑文被人為磨去,刻上毛澤東的親筆題詞“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信壩遺址

信壩遺址
信壩遺址
信壩遺址位於洪澤湖大堤50.6公里處,建成於道光十二(1832)年,壩寬200米,兩側的金剛牆貫穿堤身。洪澤湖大堤1800多年歷史上至少有37座減水壩,清朝時,洪澤湖大堤上設有5座減水壩,分別以儒家“五常”仁、義、禮、智、信來命名,故又稱“上五壩”,僅信壩保存完好。

研究價值


洪澤湖大堤的興建,最初是為下游防洪,其發展和擴建,是明清兩朝為維繫朝廷財政正常運轉,保證運河漕運暢通的結果。洪澤湖的開發利用,反映了中國古今治水思想和經久不衰的效益。
洪澤湖大堤既是先民綜合治理黃河、淮河、運河水系的工程。又是一處可作為文化研究、旅遊發展的歷史文物、治水豐碑。洪澤湖大堤經過維護后,仍起著重大作用,保護著淮河下游20多萬平方公里耕地、2000多萬人民生命財產和10多座中小城市的防洪安全。

保護措施


2002年,洪澤湖大堤被江蘇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5月25日,洪澤湖大堤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文化


洪澤湖大堤歷史文化底蘊豐厚。清朝康熙、乾隆兩代皇帝都非常重視對大堤的治理和保護,曾6次南巡,12次到清口(洪澤湖的出水口)登臨天妃閘,巡視河務,指授河臣,在洪澤湖大堤上,留下40通御筆碑刻。兩代皇帝重視治水,親臨現場,留下許多治河業績和碑刻。

旅遊信息


地址
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X207。
交通
從淮安北站乘坐淮洪快速公交至洪澤湖大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