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澤湖大堤
洪澤湖大堤
洪澤湖大堤,亦稱“高家堰”、“高家長堤”、“高加堰”,始建於東漢時期,位於江蘇省淮安市境內,是阻攔淮河形成洪澤湖的大型堤堰工程。
洪澤湖大堤北起淮陰區碼頭鎮,南迄洪澤區蔣壩鎮。洪澤湖大堤結構規格統一,築工精細,展示了中國古代水利建設的高超技藝。
2006年5月25日,洪澤湖大堤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漢建安五年(200年),陳登築堰防淮。
明朝永樂元年(1403年),陳碹主持重築大堤。
隆慶四年(1570年),淮河於此決口,王宗沐主持重修。
萬曆三年(1575年),洪澤湖大堤又被淮河決口沖毀。
萬曆六年(1578年),潘季馴又重築洪澤湖大堤。
萬曆八年起(1580年),洪澤湖大堤改為石堤。
清朝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洪澤湖大堤完工。
民國期間(1912-1949年),高家堰一帶石工受到偷盜、損壞。
1958年,因建淮沭河六塘河地下涵洞,經過淮陰專員公署批准,拆頭堡至十堡長17.4公里石工牆,取石料為六塘河地涵之用。
1966-1968年,高良澗至蔣壩段改建加固,又拆除24公里。
20世紀80年代,洪澤湖大堤僅存迎水石工13.79公里及周橋越堤800米,洪澤湖大堤上,除少數地段外,大部分已改為灌砌塊石護坡及條石護砌防浪林台的邊坡。
洪澤湖大堤
洪澤湖大堤
周橋大塘
洪澤湖大堤
治淮碑
信壩遺址
洪澤湖大堤的興建,最初是為下游防洪,其發展和擴建,是明清兩朝為維繫朝廷財政正常運轉,保證運河漕運暢通的結果。洪澤湖的開發利用,反映了中國古今治水思想和經久不衰的效益。
洪澤湖大堤既是先民綜合治理黃河、淮河、運河水系的工程。又是一處可作為文化研究、旅遊發展的歷史文物、治水豐碑。洪澤湖大堤經過維護后,仍起著重大作用,保護著淮河下游20多萬平方公里耕地、2000多萬人民生命財產和10多座中小城市的防洪安全。
2002年,洪澤湖大堤被江蘇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5月25日,洪澤湖大堤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洪澤湖大堤歷史文化底蘊豐厚。清朝康熙、乾隆兩代皇帝都非常重視對大堤的治理和保護,曾6次南巡,12次到清口(洪澤湖的出水口)登臨天妃閘,巡視河務,指授河臣,在洪澤湖大堤上,留下40通御筆碑刻。兩代皇帝重視治水,親臨現場,留下許多治河業績和碑刻。
地址
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X207。
交通
從淮安北站乘坐淮洪快速公交至洪澤湖大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