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漢字

弓(拼音:gōng)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釋義:指像弓的東西。因為弓的形狀是彎曲的,因此“弓”也有彎曲或使彎曲的意思。出處為《周禮》。用法有弓箭、琴弓、彈弓等。

釋義


讀音詞性釋義英譯例句例詞
gōng名詞射箭或發射彈丸的器械。bow
《詩經·小雅·吉日》:“既張我弓,既挾我矢。”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五章:“李自成張弓搭箭,對敵將虛擬一下。”
弓箭;驚弓之鳥;杯弓蛇影
形狀或作用像弓的器具。
《周禮·考工記·輪人》:“弓,鑿廣四枚,鑿上二枚,鑿下四枚。”鄭玄註:“弓,蓋橑也。”此指車蓋上的弓形骨子。
郭沫若《王昭君》第二幕:“庭前斜流御溝一道,溝上橫一弓橋,前後有石闌。”
弓鞋;琴弓;彈弓
〈文言〉弓兆(《周禮》卜師四兆之一)的省稱。蘇洵《易論》:“龜漫而無理者也,灼荊而鑽之,方、功、義、弓,惟其所為而人何預焉。”
舊時丈量地畝的器具,形狀略像弓,兩端的距離是5尺。也叫步弓。黃六鴻《福惠全書·清丈·定步弓》:“丈田地以步弓為準。其弓悉用憲頒舊式,每村鄉地照式各備數張。”
〈文言〉通“肱”。上臂。《公羊傳·昭公三十一年》:“黑弓以濫來奔。”何休註:“二傳作黑肱。”
(Gōng)姓氏用字,參看“弓姓”。
動詞彎曲;使彎曲。bend;bow
惲敬《碧玉說》:“唐笏直,宋始弓之。”
蕭紅《手》:“背脊已經弓了起來,胸部卻平了下去。”
弓背
〈文言〉引申為彎身,指行禮。bow何良俊《四友齋叢說摘抄·經》:“昔日張先生進朝,我們要多打個弓。”
量詞舊時丈量地畝的計算單位。其制歷代不一:或以八尺為一弓;或以六尺為一弓;舊時營造尺以五尺為一弓(合1.6米)
《儀禮·鄉射禮》:“侯道五十弓。”賈公彥疏:“六尺為步,弓之下制六尺,與步相應,而雲弓者,侯之所取數,宜於射器也。”
陸龜蒙《送小雞山樵人序》:“自冢至麓,凡二百弓。”
《清史稿·食貨志一》:“凡丈蒙地,五尺為弓,二百四十弓為畝,百畝為頃,頃編為號。”
印度長度單位名稱。梵語dhanus(馱怒沙)的意譯。玄奘《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分一拘盧舍為五百弓,分一弓為四肘,分一肘為二十四指。”
舊時用於天空、月亮等。郁達夫《出奔》:“照得人頭腦一清的,卻是那一弓藍得同靛青草花似的蒼穹。”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以近窮遠。象形。古者揮作弓。《周禮》六弓:王弓、弧弓以射甲革甚質;夾弓、庾弓以射干侯鳥獸;唐弓、大弓以授學射者。凡弓之屬皆從弓。
【註釋】以近窮遠:窮,窮盡。這裡指及。《太白陰經·發弩圖篇》:“自近及遠。”《周禮》:指《夏官,司弓矢》。今本原文:“王弓、弧弓以授射甲革椹(zhēn)質者;夾弓、庾弓以授射豻(ǎn)侯鳥獸者;唐弓、大弓以授學射者、使者、勞者。”王、弧為強弓,夾、庾為弱弓,唐、大為中弓。甲革:指鎧甲。椹:斫木砧。質:承培元《引經證例》:“正也。”即靶子。紆侯鳥獸:即豸干侯鳥獸侯,后“侯”字承前省略。豻:胡地野犬。豻:靶子。
弓

說文解字注

竆也。
註:補此二字。以疊韻為訓之例也。
㠯近竆遠者。
註:者字今補。
象形。
註:居戎切,古音在六部。讀如肱。
古者揮作弓。
註:郭景純引《世本》曰:牟夷作矢,揮作弓。此等皆當出《世本》作篇。揮,黃帝臣。
《周禮》六弓:王弓、弧弓㠯䠶甲革甚質;夾弓、庾弓㠯䠶干侯鳥獸;唐弓、大弓㠯授學䠶者。
註:《夏官·司弓矢》文也,說詳鄭注。甚質今作椹質,按故書作鞎。大鄭云:鞎當為椹,許書無椹字,蓋許從鄭,鄭本作甚也。干今作豻。

廣韻

居戎切,平東見 ‖弓聲蒸部(gōng)
弓,弓矢。《釋名》曰:“弓,穹也,張之穹穹然也。其末曰簫,又謂之弭,以骨為之,滑弭弭也。中央曰弣:弣,撫也,人所撫持也。簫弣之閑曰淵:淵,宛也,言曲宛然也。”《世本》曰:“黃帝臣揮作弓。”《墨子》曰:“羿作弓。”《孫子》曰:“傜作弓。”又姓,魯大夫叔弓之後。居戎切。六。
【校釋】穹穹,《釋名·釋兵》作“穹隆”。《孫子》,即《荀子》,荀卿,漢避宣帝劉詢諱稱孫卿。傜作弓,《荀子·解蔽篇》作“倕作弓”,《廣韻·支韻》:“黃帝時巧人名倕。”“傜”當為“倕”之訛。

康熙字典

【寅集下】【弓部】 弓·康熙筆畫:3 ·部外筆畫:0
弓
《唐韻》居戎切。《集韻》《韻會》居雄切。《正韻》居中切,竝音宮。《說文》:弓,以近窮遠。象形。《釋名》:弓,穹也。張之穹穹然也。《山海經》:少皡生般,是始為弓。《荀子·解蔽篇》:倕作弓,浮遊作矢,而羿精於射。《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為弓,取六材,必以其時。六材既聚,巧者和之。干也者,以為遠也,角也者,以為疾也,筋也者,以為深也,膠也者,以為和也,絲也者,以為固也,漆也者,以為受霜露也。
又車蓋橑。《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弓鑿廣四枚。註:弓,蓋橑也。疏:漢世名弓蓋為橑子也。
又射侯之數。《儀禮·鄉射禮》:侯道五十弓。疏:六尺為步,弓之古制六尺,與步相應,而雲弓者,侯之所取數,宜於射器也。《周禮·天官·司裘注》:凡侯道,虎九十弓,熊七十弓,豹麋五十弓。
量地之數。《度地論》:二尺為一肘,四肘為一弓,三百弓為一里。三百六十步為一里,卽三百弓也。《西域記》:鼓小者聞五百弓。註:五百弓,二里半也。
又縣名。《前漢·地理志》:河閑國有弓高縣。《史記·韓王信傳》:漢封頹當為弓高侯。
又水名。《史記·霍去病傳》:濟弓閭。
又姓。《廣韻》:魯大夫叔弓之後。《韻會》:漢有光祿勛弓祉。
又與肱通。《公羊傳·昭三十一年》:黑弓以濫來奔。註:黑弓,二傳作黑肱。
又與穹通。《史記·天官書》:穹閭。註:索隱曰:一作弓閭。弓音穹,蓋謂以氊為閭,崇穹然。

文字溯源


象形字。甲骨文的“弓”是寫實的弓形狀:有兩道弧的線條表示弓背,較直的線條是弓弦。弓背可向左,也可向右。字形上端還有多出的一筆,這可能表示弓上鑲嵌的獸角,這種鑲嵌物一方面是為了裝飾,另一方面也有其他用途,即在弓角上繫上細繩,繩子的另一端系在箭的尾部,這樣,箭射出去以後還能收回來。也有一些甲骨文省去了弓弦。西周及春秋的大部分字形都己經把弓弦省去,只剩彎曲的弓背。戰國文字或在“弓”字下部加短橫為飾。後世的篆書都沿襲沒有弓弦的形體,且弓背向左。隸書、楷書筆畫平直化,發展成為現代的“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