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鄭成功
2000年吳子牛執導的電影
《英雄鄭成功》是瀟湘電影製片廠、福建電影製片廠於2001年聯合出品的大型歷史題材故事影片,該片由吳子牛執導,趙文卓、蔣勤勤、徐敏主演。
該片講述了鄭成功從反清復明的“一代孤臣”成為收復台灣的民族英雄的故事。
趙文卓飾鄭成功
蔣勤勤飾薛良
杜志國飾鄭芝龍
島田楊子飾鄭成功母
徐敏飾隆武帝
張山飾李衛
一六四五年的一個清晨,閩浙交界的蒼南關上來了三匹快馬,馬上的人挺拔強悍,長劍在握。關口上已被清軍把守,他們正強迫過往的明朝官民剃髮結辮,否則格殺勿論。三匹馬上的人都不吃這一套,他們身手敏捷劍快如電,清兵如割草般倒地。最後一名清兵被三匹馬上最後一位用劍架在脖子,他說:“我父親是南明福建總兵鄭芝龍,我們決不剃髮!”說罷將清兵的長辮削斷,甩向空中。
此人就是鄭森,他由父親指派的兩員大將護送,在清兵佔領南京后返還福建家中。這一天他的親生母親翁氏也從平戶乘船來到福建,鄭森與母親血肉情親感情摯深,一家人得以相會。
在明隆武帝的召見中,皇帝對大明的前途十分擔憂,北有清軍,又把台灣丟失給了荷蘭人,他深感陷入重重危機。所以一見鄭森就賜他國姓爺,並賜名為“成功”,任御營中軍都督。鄭森從此就叫鄭成功。令鄭成功吃驚的是,父親鄭芝龍在反清復明的態度上與皇帝截然對立。他認為南明實力太弱,只能固守福建拓展海運,待到強盛之時,再考慮收復台灣和恢復大明統一。父親的消極令皇帝憤怒而又無奈,隆武皇帝決定孤注一擲,以退位要挾鄭芝龍出兵北上。鄭芝龍一直夢想更大規模推廣海運,他周遊過半個世界,並不在乎一朝一代的更替,所以決定降清,並密令仙霞關守衛適時向清軍開關放行。
隆武皇帝得到密報立即將鄭芝龍監視起來,並加封鄭成功為招討大將軍,赴邊關探查軍情。鄭成功輕裝簡從連夜出發。
皇帝的行動自然逃不過總兵鄭芝龍的耳目,他對兒子鄭成功的命運深感擔憂,在翁氏必須保證森而歸來的強烈要求下,他指令翁氏新認的義女薛良抄近路追趕鄭成功,密示他提防李衛,如遇不測可先殺李衛。薛良原是台灣起義抗荷的義軍首領的女兒,因為起義留在福州。翁氏感其又是大明忠良之後,就收為義女。薛良不辱使命,半路上追上鄭成功傳達密示,還送上父親鄭芝龍的水牛皮護胸,因為李衛劍法精妙,鄭芝龍怕鄭成功有閃失。鄭成功與李衛見面,二人自幼相識且又都武藝高強,李衛已按計劃今夜起兵降清,鄭成功的忽然到來只能設下埋伏兵戎相見。薛良獨處一室,夜色中看見軍隊運動知道不妙,立即彈奏皮怕“十面埋伏”報警。鄭成功聞訊警覺,李衛圖窮匕首現,幸虧父親的水牛皮護雄及薛良關鍵之時拋出的短劍救了鄭成功一命,薛良卻因此受傷。
李衛被殺,鄭芝龍也就隨即起兵降清,隆武皇帝雖然獲悉也奈何不得。鄭成功、施琅、萬禮等大將仍留在隆武皇帝身邊抗擊清軍。但福州風雨飄搖、前途莫測,是誰都看得出來的。隆武皇帝心境悲涼敗走汀州,福州城被清軍攻破,鄭成功母親翁氏堅強不屈刺腹自盡,鄭成功只得退守廈門兩島。
一晃十幾年過去了,鄭成功歲至中年,抗清復明的希望更加渺茫。此時在廈門城每日都有大量的台灣百姓逃奔而至。荷蘭人在台灣施以重稅苛刻,百姓難以生存。荷艦屢屢轟擊廈門島,封鎖海上商道,殘害百姓。鄭成功率領兒子鄭經和夫人董氏與荷軍激戰。恢復大明安平天下不再可能,鄭成功決定收復台灣。
薛良也在廈門島上,義母翁氏死後,她不願令姐姐董氏不快,在島上開了一家茶樓。鄭成功要收復台灣,董氏將薛良接回府中。原來父親早年在台灣留下一個叫何斌的人,荷軍在島上設兵重防,地理潮汛,他全知曉。要攻打台灣就必須先找到這個人。因事關機密,董氏決定親入虎穴。為防不測,她主動讓薛良以後照顧國姓爺成功。誰想第二日董氏正待出發,薛良已等在門外,堅決要求代替董氏去台灣冒險。鄭成功再三挽留,薛良矢志不改,她深情地盼望能與鄭成功來世再度百年。
薛良到了台灣,陰錯陽差,終於找到了何斌,,但隨即被扣為人質,何斌才得以返回廈門。
一六六一年的四月,鄭成功率兵25000人,戰艦200艘進攻台灣。由於何斌深知地理,憑藉大潮帶領鄭軍渡過鹿門島淺海,鄭軍得以出其不意,天降神兵出現在赤嵌城的荷兵面前。荷軍倉皇而戰,並將薛良等20多個台灣百姓押在城頭做人質,鄭軍不撤他們就殺人質。何斌心地善良,主動上前企圖以身換出薛良,不想話未說完就被荷軍打死。薛良遙見鄭成功,柔情地望他最後一眼,毅然跳城而死。鄭軍萬炮齊轟,將士們前仆後繼殺出一條血路,終於攻下赤嵌城。8個月後,荷軍總督揆一簽下投降書,交出台灣島,台灣又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民族英雄鄭成功歷盡艱辛,終於收復台灣。第二年鄭成功病逝台灣,時年三十九歲。
動作派明星趙文卓新近出演民族英雄,第五代主將吳子牛首度執導歷史巨片:
編劇:張冀平
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著名編劇。
主要作品:《南京大屠殺》、《復仇大世界》、《叱吒香洲葉劍英》、《大毀滅》、《黑血》、《幽魂奇戀》、《國歌》等,其中《國歌》劇本獲夏衍文學獎,並為新中國成立五十周年獻禮片。
導演:吳子牛
國家一級導演,中國電影“第五代導演”主要代表人物。
主要電影作品為《晚鐘》、《候補隊員》、《火狐》、《大磨坊》、《歡樂英雄》、《陰陽界》、《喋血黑谷》、《南京大屠殺》、《國歌》等,其中《晚鐘》獲第三十九屆柏林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銀熊獎,《火狐》獲第四十四屆柏林電影節特別獎。《候補隊員》《歡樂英雄》獲得金雞獎、百花獎、政府獎最佳影片等多個獎項。《國歌》獲第十八屆波哥大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攝影:伊·呼和烏拉
國家一級攝影師
主要電影作品:《國歌》、《悲情布魯克》、《騎士風雲》、《張騫》、《戀愛季節》、《衝出死亡營》等。其中《騎士風雲》榮獲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攝影獎,《悲情布魯克》榮獲中國政府華表獎最佳技術獎,東亞國際電影節最佳攝影獎提名。北京大學生電影節觀賞效果大獎。西班牙國際電影節觀眾觀賞大獎等。
美術設計:林琦
國家一級攝影師 主要作品《卓瓦桑姆》、《布達拉宮的秘史》、《荊珂刺秦王》、《春天的狂想》等,其中《荊珂刺秦王》榮獲十八屆電影金雞獎最佳美術獎。
作曲:章紹同
曾獲電影金雞獎最佳作曲獎等多種獎項。
錄音:章文
曾獲電影金雞獎最佳錄音獎等多種獎項。
造型設計:張邦寵
曾獲電影金雞獎最佳化妝獎等多種獎項。
職員表
製作人 | 徐元奇、何伯寧、張紹文 |
導演 | 吳子牛 |
副導演(助理) | 王仲偉、彭勁松 |
趙文卓飾鄭成功
趙文卓,香港著名動作影星。其形象英武瀟灑,動作飄逸利落,90年代初被香港著名導演徐克選中,在電影《黃飛鴻》之四、之五中扮演黃飛鴻一舉成名,成為三地走紅的明星。之後出演電影《青蛇》、《碧血藍天》、《斷刀客》、《滿漢全席》、《生死拳速》和電影《黃飛鴻》系列劇,《中華大丈夫》、《新一剪梅》、《花木蘭》、《新方世玉》等。此次在本片中出演民族英雄鄭成功,在其演藝生涯中將是一次新的挑戰。
蔣勤勤飾薛良
蔣勤勤,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畢業,北影演員,其形象清純文靜,靈氣逼人。主演過電影《西施》、《減肥旅行團》、《愛在香港》和電視劇《蒼天有淚》、《康熙微服私訪記》、《京都神探》、《白髮魔女傳》、《達摩祖師》、《新一剪梅》等。
杜志國飾鄭芝龍
杜志國,主要影視作品電視劇《北方故事》中飾老大,《雍正王朝》中的年羹堯,《突出重圍》中飾A師師長。
島田楊子(日本)飾鄭成功母
著名國際影星
徐敏飾隆武帝
北影演員,著名影星
張山飾李衛
北影演員,著名影星
● 趙文卓在片中有不少動作場面,在杭州拍攝一場萬馬賓士的大場面時,四周連場爆炸,馬匹受驚跪下,趙文卓差點連人帶馬沖向河中,幸而趙文卓反應敏捷,緊急關頭勒緊馬韁,才沒有墮入河中。
● 因為蔣勤勤在劇中飾演的是一個台灣女孩,導演要求她要有一身古銅色的膚色,因此蔣勤勤只好每天把露在衣服外的地方都打上深色的粉底,每天卸妝就成了苦差事。
● 因為連日大雨,在拍攝“水牢”里的戲份時,有潔癖的蔣勤勤拿出預先準備好的“保鮮膜”將自己全身的身體包起來,再穿上戲服進行拍戲。
● 吳子牛表示,鄭”字的寫法是請人專門在鄭成功題寫的碑文中拓片後傳真過來的,為了模仿鄭成功的簽名,趙文卓練了一個月。
● 為了影片中一場彈琵琶的戲,蔣勤勤苦練了一個星期的琵琶,令導演為蔣勤勤準備的“手部”替身都沒了用武之地。
● 電影《英雄鄭成功》劇組在福建沿海拍攝現場出現意外,煙火師助手王亞旺被所布炸藥炸斷雙手。
時間 | 名稱 | 獎項 | 種類 | 得獎者 |
---|---|---|---|---|
2001年 | 中國電影華表獎 | 優秀故事片 | 獲獎 | 《英雄鄭成功》 |
2001年 | 中國電影金雞獎 | 最佳男演員 | 提名 | 趙文卓 |
選角風波
從最初決定拍《英雄鄭成功》開始,導演吳子牛就一直為尋找主人公鄭成功的扮演者煞費苦心,直到劇組開拍前幾天,他才將這個重任交給了趙文卓。
這部投資3000萬、時長100分鐘的影片,拍攝過程可謂一波三折。男主角先是定梁朝偉、后又定趙文卓,其間還牽涉到電視連續劇《笑傲江湖》的換角風波。
該片意義非同尋常,光這部影片不同於國內解放戰爭、軍閥戰爭、封建社會諸侯爭霸稱雄的戰爭題材,大場面波瀾壯闊攻打台灣的拍攝場景,按1:1比例模擬建造的大批荷蘭軍艦、明朝炮艇,與史實完全相符合的大量服裝、道具等,以及求真傳神的拍攝藝術風格,引起電影界極大關注。影片所表現的不僅僅是鄭成功個人和家庭在那個時期的命運多舛,悲歡離合,更多要表現的是鄭成功由一介儒生到驍勇戰將,以及作為明朝“一代孤臣”在艱苦卓絕的條件下,為信仰和理想而戰,最終完成流亡福建的南明隆武帝的心愿,名垂青史的不朽功跡。(新浪網評)
這部影片的可貴之處在於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的完美融合,影片營造出的真實的歷史氛圍,震撼人心的宏大場面,以及中外演員細緻入微的表演等方面,都有很強的感染力。這部氣勢恢弘的大製作堪稱國產片的又一優秀力作,它充滿陽剛之美,弘揚民族文化,表達了海峽兩岸人民同根同源的血肉深情以及渴望統一的強烈願望,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結合,是歷史評價和美學評價的結合。(光明日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