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選
科目選
唐代官員有“守選”制度,即科舉登第或職官任滿之後,需守候一定年限方可授官。開元十八年(730年)更是制訂“循資格”,詳細規定了官員的守選“卑官多選,高官少選”,“自下升上,限年躡級,不得逾越”(《通典》卷十五)。
守選的根本原因是需要授官的“選人”大於實際的“員闕”。守選制度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選人多員闕少的矛盾,但這種制度“賢愚一貫”的做法實在不利於人才選拔。正是為了解決這種失才之弊,吏部設立了科目選。
赴科目選需為有出身人或前資官。《冊府元龜》卷六三一:“應禮部諸色貢舉人及吏部諸色科目選人等,凡未有出身、未有官,如有文學,只合於禮部應舉。有出身、有官,方合於吏部赴科目選。”赴科目選人需先參加州府的科目選考試,合格後方能獲得選解。
《冊府元龜》卷六三九:“又有吏部科目,曰宏詞、拔萃、平判,官皆吏部主之。又有三禮、三傳、三史、五經、九經、開元禮等科,有官階出身者吏部主之,白身者禮部主之。”最主要的是博學宏詞科、書判拔萃科、平判科。
科目選每年舉行,舉行時間與吏部銓選的選限相一致,即每年十月至來年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