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倉房的結果 展開
- 詞語
- 村名
倉房
村名
倉房村位於房子古國(諸侯國)東鄰,是一個古老的歷史文化名村。地處高邑縣西陲、富村鎮中心地域,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南鄰西富村,北接393省道,東與南塔影接壤,西與古城為鄰,距縣城7公里,距省會石家莊51公里。苗臨公路穿村而過,村西有石武高鐵,交通方便,宜耕宜居,經濟繁榮,傍河臨水,生態環境良好。
倉房村氣候溫和,四季分明,自然資源豐富,動植物、野生藥材及林果品種繁多,歷代多有增減變化。
1949年倉房有土地2025畝,人口535人。隨著社會發展,耕地面積逐漸減少,1958年至2015年間,因修路拓道、工廠企業、公共設施建設,因人口自然增長,村民建房佔地逐增,截止到2015年全村有土地1184.7畝,人口1406人。與建國初期相比,耕地減少了8403畝,人口增長了854人。
倉房村歷史悠久,古稱卧牛庄。明永樂二年,龐李二姓從山西移民遷來,先輩艱辛創業,拓農耕興稼穡並形成了勤儉淳樸、忠厚率真的村風民俗。明清之際,村民處於小農經濟耕作模式,靠天吃飯終年勞累,不得溫飽;民國時期,因軍閥混戰,兼以天災人禍,國民黨政府不顧民眾疾苦,百姓度日維艱;日本侵佔倉房后,不斷清鄉、騷擾、禍害、抓勞工,許多村民扶老攜幼背井離鄉,激起倉房村人民奮起反抗,1938年倉房村兩名熱血青年積極參加八路軍,投入抗日第一線。1946年倉房村發展了第一批中國共產黨黨員。1954年正式成立農村黨支部,有了堅強的領導核心,建立了第一個共產黨領導的村政權。從此,倉房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組織廣大村民挖地道、造石雷、反擊還鄉團,保衛村莊和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解放戰爭時期,倉房村組織青年民兵支援打元氏、解放太原石家莊等戰鬥抬擔架、搞運輸,積極支前,並動員青年四次參軍為全國的解放事業奮勇向前。1946年實行土地改革,農民分地分房分農具,庄稼人真正做了種莊稼的主人公。1951年搞互助組積極發展生產。1955年成立初級農業合作社,1956年成立高級社,1958年轉入人民公社。倉房人在共產黨領導下興修水利、平整土地、改良土壤、積極貫徹農業八字憲法、開展科學種田,從小農經濟邁入了集體經濟,農村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生產力大大提升,糧棉產量穩步提高,村民不再靠天吃飯,而是用智慧和勤勞改天換地,人民自有回天力,科學種田奪豐產。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現了歷史性的轉折。倉房村由抓階級鬥爭為綱轉變成以經濟建設為重點,從而走上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正確軌道。以馬建山為首的黨員代表在黨的惠民政策指引下,率先辦工廠興企業,帶領村民走脫貧致富之路。倉房人民在黨支部引領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農業機械、種田科學化,民營企業迅速崛起,蓬勃發展,建起了氫鈣廠、金馬五羊、恆泰、恆盛、福隆等幾十家陶瓷廠、紙箱廠、泡沫廠。並帶動了運輸業、商貿業、餐飲業、服務業等行業的大發展,倉房村很快由貧困村變成了富裕小康村,並穩步向企業化、多元化方向發展,經濟實力逐步壯大,人民生活水平與日提升。
2008年以來,倉房大搞美麗鄉村建設,硬化道路,植樹造林,美化街道、興建居民小區、敬老院、學校、幼兒園、衛生室、體育場、濱河公園、戲台、村委會辦公室,村容村貌大改觀,村民有了優異舒適的居住環境,成為河北省美麗鄉村。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富民政策更激發了村民鬥志,黨支部、村委會領導村民開展了新的謀划,通過土地流轉、發展高效農業、企業轉型升級,凝聚全民正能量,拼博進取,實現倉房村跨越式發展,我們相信,美麗、富裕的倉房夢一定能實現,倉房人民一定會生活的更有尊嚴、更加美好、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