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6年

236年

公元236年農曆丙辰年 魏明帝曹叡青龍四年,蜀漢後主劉禪建興十四年,吳大帝孫權嘉禾五年。遼東太守公孫淵反叛,自稱燕王司馬懿被詔赴京,商議平叛之策。高句麗位宮斬吳使胡衛,將首及送至魏幽州。

大事記


公元236年,即諸葛亮死後第三年,劉禪下詔立祠。當時因“建之京師,又逼宗廟”,故選祠址於定軍山下的武侯坪,祠靠近墓所(此段存疑,有說諸葛亮死後29年,即263年劉禪才下詔給諸葛亮立祠的)。這是中國唯一由皇帝下詔並撥給銀兩修建的祠廟,因而有“天下第一武侯祠”之稱。
三國屬吳。孫權嘉禾五年(公元236年)分廬陵郡立南部都尉於雩都,析雩都縣東北陂陽鄉白鹿營(今黃石鎮營底村)置陽都縣。此為寧都建縣之始。三國東吳嘉禾五年(公元236年)析廬陵郡置廬陵南部都尉,治雩都,屬揚州,領雩都、贛縣、平陽(由贛縣分出,即今興國年)、陽都、揭陽(析雩都白鹿營地置陽都;析陽都陂陽地置陂陽縣,隨後改為揭陽年)、南安(由南野分出,約轄今南康、信豐、龍南、定南、全南等地年)、南野(約轄今大余、上猶、崇義等地年)七縣。
青龍四年(公元236年)遼東太守公孫淵反叛,自稱燕王,司馬懿被詔赴京,商議平叛之策。司馬懿提出一年平叛的計劃,並諫議停止京城的宮室修建,減輕百姓負擔,保證軍事需要。
青龍四年(公元236年),武都氐王符健請降於漢(蜀),其弟符雙不從,與強端將四百戶(一說六千人)降魏,符健則率四百戶降蜀,蜀後主將其徙於廣都(今成都市雙流東南)。強端等四百戶按照“漢、魏以來,羌、胡、鮮卑降者,多處之塞內諸郡”以及十七年前曹操安置武都氐之先例,應該是被安置於扶風、天水界即今之寶雞地區。
晉武帝司馬炎(公元236年——公元290年)出生,他在位25年,最後滅掉吳國,統一中國。
波斯薩珊王朝以拜火教為國教,在中亞地區盛行一時。

歷史紀事


吳鑄以一當五百大錢
吳嘉禾五年(236)春,吳鑄大錢,一當五百。徑一寸三公,重十二銖。詔使吏民輸銅,按銅計值;並頒盜鑄法。
魏詔定寬死罪之法
魏青龍四年(236)六月初一(壬申),魏以法繁刑重,歲殺人多,詔令除謀反及手殺人,余皆寬簡。
高句麗斬吳使
魏青龍四年、吳嘉禾五年(236)七月,高句麗位宮斬吳使胡衛,將首及送至魏幽州。
張昭去世
三月吳張昭去世,享年八十一歲。張昭容貌高傲,威風凜凜,自吳王以下,舉國敬畏。
高堂隆上書魏明帝
甲申(十五日),在大辰星旁出現異星,后又出現在東方天際。高堂隆上書說:“凡是帝王遷移都城或者興建城邑,都要先選定祭祀天地和社稷神的地方,恭恭敬敬地尊奉他們。將要營建宮殿時,也要先建祖先祭廟,然後再建馬廄、倉庫,最後才興建居室。如今圜丘、方澤、南北郊、明堂及社稷,各神神位都沒有確定,祖先祭廟的建制也不符合禮法,而只是大修宮殿,使人民失掉生計。外人都說:‘宮中的花費與軍國總費用幾乎相等’,百姓忍受不了,都抱有怨恨憤怒的情緒。《尚書》說:‘上天耳聰目明,實際是人民耳聰目明,上天顯赫威靈,實際是人民顯赫威靈。’這是說上天的獎賞和懲罰,隨從民意,順應民心。用原木做椽子,建造陋室居住,是唐堯虞舜大禹留下來的風範;修玉台、造瓊室,是夏桀、商紂對皇天的冒犯。如今宮殿修建過盛,彗星在天空閃爍,這就是仁慈的天父發出懇切的訓誡。陛下應當尊崇孝子恭謹接受的禮儀,不應當忽視它,以免加重上天的憤怒。”高堂隆多次懇切直言規勸,明帝頗不高興。侍中盧毓進言說:“我聽說君王聖明則臣下正直,古代的聖王唯恐聽不到自己的過失,這正是我們不及高堂隆之處。”明帝怒意才算消解。盧毓盧植的兒子。
陳群去世
十二月,癸巳(二十四日),潁陰靖侯陳群去世。陳群曾前後多次上書陳述治國得失,每次都是封好上奏即毀掉底稿,當時的人和他的兒子、兄弟都不知道其中內容。議論的人中有的譏諷陳群身居高位,只是拱手而默無所言。正始年間,詔命選錄群臣上書編纂《名臣奏議》,在朝人士才見到陳群進諫事迹,都讚歎不止。
王昶入仕
詔命三公九卿每人推舉才德兼備者一人,司馬懿推薦的兗州刺史太原人王昶應選。王昶為人恭謹忠厚,他給侄子起名王默、王沉,給兒子起名王渾、王深,寫信告誡他們說:“我以這四字作為你們的名字,是要你們能顧名思義,不敢違犯。事物都是成熟得快死亡得也快,晚成必有好結果;早晨開花的小草,到晚上就凋零了,松柏的茂盛,寒冬也不會衰減,所以君子都以‘闕黨小子’的急於求成為戒鑒。如果能把委曲看作是舒展,能把謙讓看作是獲得,能把柔弱看作是剛強,便很少不能成功了。毀謗和讚譽,是喜愛和厭惡的根源,也是災禍和福分的契機。孔子說:“我對別人,不毀謗,不讚譽。憑聖人的德行尚且如此,何況平庸之輩,怎麼可以輕易毀謗和讚譽呢?別人有時攻擊自己,應當退而自己質問自己,如自己有可以攻擊的行為,那麼別人的攻擊就是對的;如果自己沒有應受攻擊的行為,那麼他的話就是虛妄之言。說得對就不要怨恨他,說得不對也無害於己,又何必報復他?諺語說:‘救寒草如厚皮襖,止謗莫如自修身。’這句話確實如此啊!”
劉禪至湔
蜀建興十四年(236)四月,蜀帝劉禪至湔(今四川松潘西北),登觀阪(都江堰上游),看汶水(今岷江)。旬日而還。
苻健降蜀
蜀建興十四年(236)四月,武都(今甘肅東南部)氐帥苻健降蜀。其弟不從,自領四百戶降魏。

人物紀事


張昭卒

吳嘉禾五年(236)三月,吳輔吳將將軍張昭卒,年八十一歲。張昭(156—236),字子布,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漢末避亂南渡,孫策創業,以昭為長史、撫軍中郎將,文武之事,一以委昭,極見信任。策臨亡,以弟權托昭。赤壁之戰前,力主議和。權稱帝,昭稱老病辭官,拜輔吳將軍。張昭為東吳士林領袖,為人性剛嚴歷,有威風,吳主之下,舉國憚之。遇事直言,詞氣壯厲,義形於色,常使孫權難堪;然忠篤亮直,權亦敬畏之,常雲與張昭言,不改妄發。昭善隸書,博覽群籍,精習左氏春秋,著有《春秋左氏傳解》及《論語注》。卒謚文侯。

董昭卒

魏青龍四年(236)五月十三日(乙卯),魏司徒董昭病卒,年八十一歲。董昭(156——236),字公仁,濟陰定陶(今山東定陶西北)人。初隨袁紹為鉅鹿太守。后歸曹操,遷翼州牧。創議曹操受魏公、魏王之號、加九錫。曹丕即王位,昭為將作大匠;丕稱帝,昭遷大鴻臚,累拜太僕。明帝即位,拜司徒。卒謚定侯。

陳群卒

魏青龍四年(236)十二月二十四日,魏司空陳群卒。陳群(?—236),字長文,潁川許昌(今屬河南)人。祖父陳寔,父陳紀、叔父陳湛,均為名儒。陳群初隨劉備為別駕,后歸曹操為司空西曹掾,屢遷至魏御史中丞、侍中。曹丕即王位,群為尚書,昌制九品官人法。曹丕稱帝,陳群為尚書僕射,加侍中,徙尚書令。曹丕臨卒,陳群與曹真、司馬懿並受遺詔輔政。明帝即位,封潁陰候,司空,錄尚書事。群口不言人主之非,數上疏密陳得失而外人不知。卒謚靖侯。

徐宣卒

徐宣(?——236),字寶堅,廣陵海西人,漢末避亂江東,孫策征其為官,不就,后隨曹操為司空掾,累遷魏郡太守。曹操卒,群臣中有人建議用曹操同鄉譙、沛人易換諸城守,徐宣認為時遠近一統,人懷效節,何必定用譙、沛人,而使宿衛者灰心。曹丕聞,稱徐宣為社稷之臣。丕稱帝,從攻吳,遷尚書。明帝即位,以宣為左僕射,卒謚貞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