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王鼎鈞的結果 展開

王鼎鈞

當代著名華文文學大師

徠王鼎鈞,當代著名華文文學大師,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蘭陵鎮(原臨沂市蒼山縣)人。1949年去台灣,1978年後移居美國紐約。

14歲開始寫詩,16歲嘗試評論《聊齋志異》,19歲在陝西安康日報發表第一篇作品《評紅豆村人的詩》。1944年在陝西《安康日報》發表《評紅豆村人的詩》。此為正式發表之第一篇作品。代表作品《開放的人生》《人生試金石》《我們現代人》等。

人物經歷


早年經歷

曾用名方以直,山東臨沂市蘭陵縣蘭陵鎮人,1925年生,抗戰末期棄學從軍。

教育經歷

王鼎鈞[文學大師]
王鼎鈞[文學大師]
1942年夏去大後方投入李仙洲將軍創辦之國立第二十二中學,輾轉安徽、河南、陝西各地。抗戰末期初中畢業即輟學從軍。
1949年來到台北,考入張道藩創辦之小說創作組,受王夢鷗、趙友培、李辰冬諸先生調教,奠定基礎,終身自學不息,力行不懈。

工作經歷

曾在報社任副刊主編,也當過教師。
1950年代初期進入中國廣播公司做剪報、貼資料的工作。在中廣公司,他先後擔任過中國廣播公司編審組長、節目製作組長、專門委員等職務,寫了許多廣播劇本;後來又進入中國電視公司做編審組長,並且參與電視劇寫作。
1963年至1966年間還擔任《中國時報》的主筆和《人間》副刊主編,也曾擔任過幼獅公司期刊部的總編輯。

寫作經歷

著名作家王鼎鈞先生
著名作家王鼎鈞先生
1948年寫成中篇小說《伶仃腳》。
1951年寫成中篇小說《秋水》。為《台北公論報》副刊撰《民間閑話》雜文專欄。為台灣各電台寫廣播短劇《民間夜話》,每周三次。為中國台灣廣播公司撰《自由談》,每周三次。
1952年繼續撰寫《民間夜話》《自由談》。寫成廣播劇《富國島》《老兵不死》。為《聯合》副刊寫《飲茶苦齋筆記》雜文專欄。
1953年繼續撰寫《民間夜話》。寫成中篇小說《冰雪》、廣播劇《散盡台》。為中國台灣廣播公司撰《廣播影評》,每周六次。
1954年繼續撰寫《廣播影評》。
1955年寫舞台劇《女大不嫁》。撰寫理想小說《青天》。
1957年《徵信新聞報》(今《中國時報》)副刊《新手拈來》雜文專欄。
1958年繼續撰寫《信手拈來》專欄。
1963年繼續撰寫《信手拈來》。在《空中雜誌》寫《廣播寫作》專欄,討論廣播文學諸問題。在《自由青年》寫《講理》專欄,輔導青年寫作。出版《小說技巧舉隅》(光啟)。出版《文路》(益智),輔導青年寫作。
1964年繼續撰寫《信手拈來》。出版《講理》(自由青年雜誌社)。出版《廣播寫作》(中國台灣廣播公司),為台灣廣播文學理論第一本專業性著作。為《台灣日報》寫《長短調》雜文專欄。
1965年出版雜文集《人生觀察》(文星),此書獲得中山文藝獎散文類獎。
1966年繼續撰寫《信手拈來》。
1967年為《中國時報》寫《今日春秋》時評專欄。為《中國語文月刊》寫《短篇小說透視》專欄。
1968年繼續撰寫《今日春秋》。
1徠969年繼續撰寫《今日春秋》。出版《短篇小說透視》(大江)。出版《長短調》(驚聲)。出版雜文集《世事與棋》(驚聲)。出版短論集《文藝批評》(廣文)。
1970年繼續撰寫《今日春秋》。出版抒情散文集《情人眼》(大林)。短篇小說集《單身漢的體溫》(大林)。寫成電視劇《仁者無敵》,參與電視連續劇《情旅》及《鳳凰樹》編劇。出版《人生觀察》(大林)。
1971年繼續撰寫《今日春秋》。
1972年參與電視連續劇《大路》編劇。
1973年繼續撰寫《今日春秋》。參與電視連續劇《烽火江南》編劇。
1974年出版《文藝與傳播》(三民),為台灣就傳播媒體的特徵研討文藝技巧之第一本著作。《講理》改由大地出版社印行。
1975年寫成電視劇《罪手》。為《中華日報》副刊撰《人生金丹》勵志專欄,並出版單行本第一集《開放的人生》(爾雅)《王鼎鈞自選集》(黎明)出版。《人生試金石》(作者自印)出版。
1976年《我們現代人》(作者自印)出版,與《開放的人生》《人生試金石》合稱“人生三書”。
1978年以早年生活為背景之散文集《碎琉璃》(九歌)出版。《靈感》(作者自印)出版。
1982年《文學種籽》(明道文藝)出版。《碎琉璃》由作者收回自印。《海水天涯中國人》(爾雅)出版。
1984年《別是一番滋味》(皇冠)出版。《山裡山外》(洪範)出版。《看不透的城市》(爾雅)出版。《作文七巧》(作者自印)出版。
1985年《意識流》(作者自印)出版。
1986年《作文十九問》(作者自印)出版。
1988年《單身溫度》改由爾雅出版社印行。《左心房漩渦》(爾雅)出版。《左心房漩渦》榮獲優良圖書金鼎獎,圖書著作金鼎獎暨《中國時報》文學獎散文推薦獎、吳魯芹散文獎。
1989年《靈感》增訂本改由爾雅出版社印行。
1992年《山裡山外》由作者自印。自傳第一部《昨天的雲》(作者自印)出版。
1995年自傳第二部《怒目少年》(作者自印)出版。
1997年《隨緣破密》(爾雅)出版。續寫自傳第三部。
1998年《心靈與宗教信仰》(爾雅)出版。
1999年《有詩》(爾雅)出版。《千手捕蝶》(爾雅)出版。《活到老,真好》(爾雅)出版。
2000年《人生試金石》改由爾雅出版社印行。《我們現代人》改由爾雅出版社印行。
2003年《作文七巧》改由爾雅出版社印行。《碎琉璃》改由爾雅出版社印行。《文學種籽》改由爾雅出版社印行。《山裡山外》改由爾雅出版社印行。
2004年《作文十九問》改由爾雅出版社印行。《情人眼》改由爾雅出版社印行。
2005年《昨天的雲》(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之一)改由爾雅出版社印行。《怒目少年》(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之二)改由爾雅出版社印行。《關山奪路》(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之三)(爾雅)出版。
2006年寫作回憶錄四部曲之四。
2009年《文學江湖》(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之四)2009年3月10日由爾雅出版社出版。

個人作品


散文

作品名稱出版時間出版社
《開放的人生》
《人生試金石》
《我們現代人》大林出版社
《人生觀察》1965年1月文星書店
《長短調》1965年9月文星書店
《世事與棋》1969年10月驚聲文物公司
《情人眼》1970年12月大林書店
《碎琉璃》九歌出版社
《靈感》九歌出版社

小說

作品名稱出版時間出版社
《單身漢的體溫》1970年3月大林出版社
《透視》大江出版社
《王鼎鈞自選集》1975年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鍾》1980年爾雅出版社

回憶錄

作品名稱出版時間出版社
《昨天的雲》2005年
爾雅出版社
爾雅出版社
《怒目少年》
《關山奪路》
《文學江湖》

論著

作品名稱出版時間出版社
《文路》1963年益智書局
《小說技巧舉隅》1963年光啟社
《廣播寫作》1964年中國廣播公司空中雜誌社
《講理》1964年自由青年雜誌社
1974年大地出版社
《文藝批評》1969年廣林書局
《短篇小說透視》1969年大江出版社
《文藝與傳播》1974年三民書局
《靈感》1989年爾雅出版社
《文學種籽》2003年爾雅出版社
《作文七巧》2003年爾雅出版社
《作文十九問:作文七巧補述》2004年爾雅出版社
《兩岸書聲》1990年爾雅出版社

創作特點


散文風格

王鼎鈞作品
王鼎鈞作品
由於散文文體是一種特殊的品類,有廣義和狹義之區分,它的變革往往並不局限在純粹的職業的散文圈子內。如果說,陳之藩開闢了一片散文新思維的空間,復興這一文體作為思想載體的古典地位,而新的審美規範的建樹和開拓,不得不讓位給純粹的文藝家去完成。人們熟悉作為散文革新家的余光中的名字,而另一位也許藝術成就更大、境界更為深沉博大的旅美華文散文家王鼎鈞,則是為大陸讀者所知不多和相當陌生的了。余、王二氏均屬創造了散文陽剛之美的作家。倘若我們能平心靜氣地如同審視中華古典散文的傳統那樣審視現代散文的傳統,那麼,現代散文作家中究竟有幾位能像莊子、韓愈、蘇東坡那樣,擁有泰山日出、雷霆萬鈞的陽剛氣象?!台灣散文原本承襲了周作人一派,周氏又承襲晚明小品遺風。畢竟有一種衰敗傾頹、夕陽歸鴉的氣象。是故,王鼎鈞和余光中在散文文壇崛起,且不論其思想傾向上還有哪些毛病,他們兩人那狂洋恣肆、突兀崢嶸的想像力和排山倒海、閱兵方陣般駕馭文字的能力,將散文的陽剛之美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是沒有理由加以拒絕的。余、王二氏,藝術風格和心理氣質上存在差異,余為雄健豪放,王則沉鬱頓挫;余將更多的注意力投注在情感內涵及表達方式上,王則更為關注民族審美心理、文體體式之變異,及散文容量空間的拓展上。但他們兩人可謂珠聯璧合,共同為完成對現代散文傳統的革新,奠定了堅實穩固的基石。

主要成就


散文貢獻

粗略地講,王鼎鈞在散文審美變革中的貢獻有三。
貢獻一
王鼎鈞活動照
王鼎鈞活動照
其一,對人的研究,特別是從審美角度,把人放在歷史風雲激蕩的漩渦里加以表現,可謂是王鼎鈞貫串自己一生全部創作的主線。他緊緊抓住人的兩大系統:生物層次和社會層次的交匯滲透,人作為靈與肉,精神與慾望的雙重矛盾統一體,兩者之間是互為依存,互為制約的。他從中剝離、並有聲有色地描繪了美與丑、悲與喜錯綜複雜的圖畫。在他的筆下,我們可以看到人的“慾望”的雙重性,它一方面是發展社會物質文明的驅動力,另一方面“慾壑難填”又造成無可估量的破壞;它既是人性的一部分,又是導致人性墮落的罪因。不僅《欲》《網中》這一類篇章讓我們領悟到作家的深邃哲思和良苦用心,在《那樹》《青紗帳》中,也同樣能看到這一思想在不同側面上的延伸和闡發。前者寫象徵物質文明進步的城市的擴展,人和事卻事與願違地破壞踐踏了自己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後者雖然寫抗日戰爭年代的故事,但它的核心基礎,仍然是慾望的善惡二重性,但在藝術揭示中,則戒拒了任何一種政治的或道德的說教,也有效地規避了以往思維中那種二值判斷的習慣,而於複雜中求真、求善、求美。
貢獻二
其二,從美感思維的形態上看,王鼎鈞對傳統中單向度的“樂感文化”,持重新評估與自覺批判的態度。他筆下的人物、事件乃至情愫抒發,無不具有一種拂逆傳統欣賞心理的悲劇美,帶有雙重苦難的性質(時代苦難和承襲傳統文化心理墮力而帶來的苦難)。美不是苦難和因襲的重擔,而是在這種重壓下被扭曲卻不能被摧毀、被泯滅的人性。他筆下的悲劇,終是與懲罰和毀滅的主題,美醜為鄰的主題相綰結。但這種懲罰毀滅的主宰者不是西方文學里至高無上的神。他也不曾從邪惡和廢墟中去發掘令人戰慄的美。王鼎鈞說:由於“時代把我摺疊了很久,我掙扎著打開”,因此他要從歷史“水成岩的皺摺里想見千百年的驚濤拍岸”,就“用異鄉的眼,故鄉的心”來審視和表現一切。“用異鄉的眼”來審視“故鄉的心”,對於作為“故鄉的心”的民族文化性格,對於中國現代散文“內文本”的遷徙、變異,無疑是至關重要的一步。
貢獻三
其三,舉凡散文這一包孕極廣的體裁的各類體式,雜文、小品、敘事散文、抒情散文、散文詩,王鼎鈞無一不能,都有開創性的建樹。在文體上,結構與文調大開大闔,快速、銳利、錯落,時而空靈,時而平實,時而拙樸古雅,時而詼諧俚俗,融悲愴和幽默,繁華與恬淡為一爐。他將小說中的人物情節結構引進敘事散文中來;用音樂家譜寫“交響詩”和“四重奏”結構樂章的辦法組織長篇抒情散文;為了擴大散文以小見大的容量,他將一般的寓意象徵,改造和廓大成世界本體的象徵,換句話說,他筆下的意象和象徵,每每有一種哲學上本體論的味道。在想像的方式上,他還在拉美魔幻現實主義輸入以前,就不時採用超現實主義手法,抒情中常常錯雜進奇警的幻覺和錯覺,其寓言體小品中,局部和細部是寫意的,整體和全局上又每每是寫實的。這種寫意和寫實的交融,是他開發了潛意識深度世界奇幻寶藏的一大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