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俊

公共衛生、學校衛生先驅

趙俊,浙江樂清人。趙俊主任,1911年11月25日出生於浙江省樂清縣。1935年畢業於上海市東南醫學院(現安徽醫科大學),曾在湖北省立醫院任兒科主任,以後又入南京衛生署公共衛生醫師進修班學習,先後在衛生部醫防技術室、南京健教所任技正。新中國成立后他歷任上海市衛生局技正,上海市衛生防疫站主任醫師,《中國學校衛生》雜誌副總編輯,第一、二屆中華醫學會兒少衛生學組副組長,華東七省一市青春發育科研協作組組長、顧問,中國學生營養促進會首批高級顧問等職。1985年在他75歲高齡時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88年6月光榮退休。

生平


畢業后在湖北省立醫院任兒科主任。由於目睹當時中國公共衛生事業落後,連年瘟疫流行,大批同胞死亡,毅然拋棄臨床工作,考入南京衛生暑公共衛生醫師班進修公共衛生專業。畢業后先擔任中國衛生部醫防總隊技術室主任、醫防第四大隊長、東南鼠疫防治處技正、南京健康教育委員會學校衛生與實驗區教學工作等職務。解放后他歷任上海市衛生局技正、上海市衛生防疫站主任醫師、《學校衛生》雜誌副總編輯、第一、二屆中華醫學會兒少衛生學組副組長、七省一市青春發育科研協作組組長、顧問、上海市高等教育學會衛生保健研究會顧問、中國學生營養促迸會高級顧問等職。在此期間他還熱情地倡導成立了上海市學校衛生教育委員會,組織了有專家參加的學校衛生諮詢門診,制訂了上海市中小學校衛生實施綱要,創立中小學校保健教師制度,舉辦了校醫及保健教師培訓班和每月一次的衛生講座,為上海市建立學校衛生保健網奠定了基礎。十年動亂期間,他身處逆境,屢遭折磨,但仍心懷學校衛生事業,念念不忘青少年衛生呆健工作,孜孜不倦地鑽研業務。

名人悼詞


趙俊主任醫學生涯的起點是臨床醫學,當時中國正處於戰亂時期,包括8年抗日戰爭,他用他精湛的醫術與崇高的醫德救勞苦民眾於貧病,救抗日誌士於傷殘,他的獻身精神得到了當時國民中央政府的褒獎與提拔(任國民黨後方軍醫院院長,授中校軍銜)。抗戰勝利后,趙俊主任對當時中國醫學事業,尤其是預防醫學領域的落後痛心疾首,為改變其現狀,他以其前瞻性的眼光和魄力,毅然放棄已有碩碩成果的臨床醫學轉而投向當時並不為人們所重視的預防醫學,並將兒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作為自己畢生研究的課題。解放戰爭時期,趙俊主任逐步接觸共產主義思想,深深為共產主義的遠大目標所折服。上海解放前夕,當時的國民中央政府派員攜帶職位為中央政府衛生廳技正的委任狀和飛機票來遊說他赴台灣工作,但他堅信共產黨領導的新中國而斷然拒絕了國民中央政府的邀請,投入到新中國的懷抱。從此,他的醫學生涯進入了高峰期。趙俊主任在學術上治學嚴謹,工作上兢兢業業。他一生撰寫了大量的論文、書稿與教材,培養了大批學校醫務工作者。1955年他在上海成立了學校衛生教育委員會,建立了中小學保健教師制度,並推廣全國。
他主持、指導、拍攝了科教片《預防近視眼》,灌制《眼保健操唱片》。1979年他發起成立了“蘇、浙、皖、滬三省一市青少年青春期發育專題研究協作組”,並任組長;同年10月,他積極協助徐蘇恩教授、歐陽壬官教授等創辦了《學校衛生情況交流》(《中國學校衛生》雜誌前身),歷任副總編輯、學術顧問。1986年4月,他根據于若木同志“以雜誌(指《中國學校衛生》雜誌)為核心建立全國性的、鬆散的組織聯繫,發展學生營養工作”的建議,提出成立“中國學生營養促進會”,並著手起草章程;1989年1月,由他提議成立的“中國學生營養促進會”在中南海懷仁堂隆重成立,他受聘為高級顧問。
趙俊主任時刻關注著《中國學校衛生》雜誌的發展,雜誌所取得的每一點進步都與他的關懷密不可分。早在1990年,雜誌創刊10周年時,他就撰文指出“提高質量,是雜誌的生命線”,希望雜誌“更上一層樓”:1999年,他撰寫《深情回顧,殷切期望》,祝賀《中國學校衛生》雜誌創刊20周年,評價雜誌“已成為廣大學校衛生工作者的良師益友,成績斐然”,“展望未來,更是滿懷信心”。他還經常致信雜誌社,對雜誌存在的問題一針見血,對取得的成績予以充分肯定。
趙俊主任對黨、對祖國無限忠誠。儘管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他受到了非人的待遇,心靈上、肉體上、工作上和生活上都受到了深深的傷害,但他堅信共產黨的偉大和正確,以其博大的胸懷坦然面對過去的人和事。他對中國老一輩學校衛生專家情真意切,識為自己的摯友。每當他得知他們不幸仙逝,都要撰文以示悼念,字裡行間透視著對逝者的悲痛,對後人的鞭策。
趙俊主任的不幸逝世,是中國學校衛生事業的一大損失,更是(中國學校衛生)雜誌的巨大損失。我們將繼承他艱苦奮鬥的精神,勤奮工作,努力為中國兒少衛生/學校衛生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以祭奠趙俊主任和象他一樣終生為中國兒少衛生/學校衛生事業奮鬥的老一輩專家、教授們。
趙俊主任安息吧!
(中國學校衛生雜誌社袁長江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