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爬蚱的結果 展開

爬蚱

河南人對蟬的幼蟲的稱呼

爬蚱是河南人對蟬的幼蟲的稱呼,在河南及山東以及河北等地區被當做美味食用,現在主要產地是河南以及山東等地區,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地方加入吃爬蚱的大軍中,造成爬蚱產量降低,價格上漲。

簡介


爬蚱 知了猴
爬蚱 知了猴
爬蚱:又名金蟬、爬拉猴、爬叉、蚱蟬、杜老猴(杜了猴)、知老猴(知了猴)、蟬猴、知了龜、知了猴、老蛄蛹,素有金疙瘩、唐僧肉的美譽。
蟬的幼蟲,黃褐色或淡紅色,身上多有泥土,善爬行。潛伏在多樹的地下,靠汲取樹根的汁液生活,在夏季夜色降臨的時候,爬蚱便從鬆軟的土地里鑽出來,爬到樹榦或草尖上蛻變為蟬。

習性


生殖

蟬的卵常產在木質組織內,幼蟲一孵出即鑽入地下,吸食多年生植物根中的汁液。一般經5次蛻皮,需幾年才能成熟。雌蟲數量多時,產卵行為會損壞樹苗。

發育

蟬的幼蟲期叫蟬猴、知了猴或蟬龜。最大的蟬體長4~4.8厘米,翅膀基部黑褐色。夏天在樹上叫聲響亮,用針刺口器吸取樹汁,幼蟲棲息土中,吸取樹根液汁,對樹木有害。蟬蛻下的殼可以做藥材。
蟬是一種較大的吸食植物的昆蟲,通常大約有四五公分長。它們像針一樣中空的嘴裡可以刺入樹體,吸食樹液。蟬也有不同的種類,它們的形狀相似而顏色各異。蟬的兩眼中間有三個不太敏感的眼點,兩翼上簡單地分佈著起支撐作用的細管。這些都是古老的昆蟲種群的原始特徵。
蟬的家族中的高音歌手是一種被稱作“雙鼓手”的蟬。它的身體兩側有大大的環形發聲器官,身體的中部是可以內外開合的圓盤。圓盤開合的速度很快,抖動的蟬鳴就是由此發出的。這種聲音缺少變化,不過要比叢林金絲雀的叫聲大得多。
蟬的蛹在地下度過它一生的頭兩三年,或許更長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裡,它吸食樹木根部的液體。然後在某一天破土而出,憑著生存的本能找到一棵樹爬上去。蟬蛹經過幾年緩慢的生長,作為一個能量的儲存體爬出地面。它用來挖洞的前爪還可以用以攀援。
當蟬蛹的背上出現一條黑色的裂縫時,蛻皮的過程就開始了。蛻皮是由一種激素控制的。蟬蛹的前腿呈勾狀,這樣,當成蟲從空殼中出來時,它就可以牢牢地掛在樹上。蟬蛹必須垂直面對樹身,這一點非常重要。這是為了成蟲兩翅的正常發育,否則翅膀就會發育畸形。蟬將蛹的外殼作為基礎,慢慢地自行解脫,就像從一副盔甲中爬出來。整個過程需要一個小時左右。
當蟬的上半身獲得自由以後,它又倒掛著使其雙翼展開。在這個階段,蟬的雙翼很軟,它們通過其中的體液管使之展開。體液管由液體壓力而使雙翼伸開。當液體被抽回蟬體內時,展開的雙翼就已經變硬了。如果在一隻蟬雙翼展開的過程中受到了干擾,這隻蟬將終生殘廢,也許根本無法飛行。
在新疆沙灣一帶,蟬的出土方式與大家所熟知的情況有所不同。比如在中原地帶,蟬蛹是在黃昏或剛入夜時從地下爬出,找到一棵小樹或其他植物等可附著的地方,抓牢后,開始蛻皮。而在沙灣,蟬是在中午最熱的時候從地下直接鑽出,就近尋找小灌木爬上去。剛從地面出來時,嫩黃,較小,正午時,陽光非常強,幼蟬在灌木上顏色逐漸變黑,待全黑后就可展翅飛走。所以有兩點不同,一點是時間,大家熟知的是黃昏或晚上,而在新疆是中午;另一點新疆的蟬出土時是沒有殼的。

吸食

每當蟬口渴,飢餓之際,總會用自己堅硬的口器------一根細長的硬管,把嘴插入樹榦一天到晚的吮吸汁液,把大量的營養與水分吸入自己的身體中,用來延長自己的壽命。

發聲

多數北美蟬發出有節奏的滴答聲或嗚嗚聲,但某些種的聲音甚動聽。會鳴的蟬是雄蟬,它的發音器在腹基部,像蒙上了一層鼓膜的大鼓,鼓膜受到振動而發出聲音,由於鳴肌每秒能伸縮約1萬次,蓋板和鼓膜之間是空的,能起共鳴的作用,所以其鳴聲特別響亮。並且能輪流利用各種不同的聲調激昂高歌。雌蟬的樂器構造不完全,不能發聲,所以它是“啞巴蟬”。

雌雄

會鳴的蟬是雄蟬,它的發音器就在腹基部,雄蟬每天唱個不停,並不是為了引誘雌蟬來交配,它們並不能聽見自己的“歌聲”。
雄蟬的叫聲,雌蟬聽來像一首美妙的樂曲,在交配受精后,雌蟬,就用像劍一樣的產卵管在樹枝上刺成一排小孔,把卵產在小孔里,幾周之後雄蟬和雌蟬就死了。為什麼雄蟬會叫?原來蟬肚皮上的兩個小圓片叫音蓋,音蓋內側有一層透明的薄膜,這層膜叫瓣膜,其實是瓣膜發出的聲音,人們用擴音器來擴大自己的聲音,音蓋就相當於蟬的擴音器一樣來回收縮擴大聲音,就會發出"滋——滋,滋——滋"的叫聲,會叫的是雄蟬,雌蟬的肚皮上沒有音蓋和瓣膜,所以雌蟬不會叫。
蟬有兩對膜質的翅膀,翅脈很硬,蟬休息時,翅膀總是覆蓋在背上。蟬是很少自由自在地飛翔,只有採食或受到騷擾時時候,才從一棵樹飛到另一棵樹。有趣的是,蟬能一邊用吸管吸汁,一邊用樂器唱歌,飲食和唱歌互不妨礙,蟬的鳴叫能預報天氣,如果蟬很早就在樹端高聲歌唱起來,這就告訴人們“今天天氣很熱”。

價值


爬蚱
爬蚱
爬 蚱性寒、味香,具有散風宣肺、解熱定驚等功能,爬蚱營養豐富,味美可口,成為時髦的美味佳肴,人們多油炸食用。
它具有極高的葯膳營養價值和獨特的口感,尤以剛出土的若蟲含蛋白質最高,是難得的高蛋白、低脂肪的野味佳肴。據《中國藥材學》記載,蚱蟬有益清壯陽、止渴生津、保肺益腎、抗治禿抑癌等作用,蟬脫富含甲殼素、異黃蝶呤、赤蝶呤、腺苷三磷酸酶、咳嗽音啞、咽喉腫痛、風疹騷癢、目赤目翳、破傷風、小兒驚癇、夜哭不止等症,因而有人預言,蟬將成為未來重要的綠色保健食品。
它體含營養物質豐富,干基蛋白含量在70%以上,脂肪約7%,維生素及各種有益微量元素均高於一般肉類食品,堪稱當今食品中的蛋白王。

食用


每年6月中下旬(夏至前後)開始到8月初(產秋前後),是田間採收的最佳季節,其中以7月初或雨後的天氣最為集中。若蟲(知了龜)在濕軟的地下用鋸齒般的一對前足掘土出洞,爬出地面后即在地面上作短期運動,然後樊緣樹榦或棚架上準備蛻殼,第二天早晨4~6時羽化為成蟬,可利用手電筒照明,夜晚在樹下地面和樹榦上覓捉,或清晨在樹上抓獲羽化的嫩成蟬。
在生產季節,將採獲的鮮活幼蟲用清水洗去泥沙,每50克一盒,並注水把盒內的若蟲(知了龜)淹沒,放在冰箱中冷凍保存。重新清洗后即可加工利用。若蟲(知了龜)存放的方法,有長期存放如冷凍或腌制,冷凍時必須要用水泡著才能冷凍,相當於暫時暈了,當冰融化后它仍能爬行,若不泡在水裡直接冰凍會使其死亡,眼珠變色,身體腹部發黑,就會失去營養價值。有短期存放如加水淹放、稀鹽水浸洗或出土后自然存放等,淹放時要注意時間只能控制在兩三天內,要勤換水,否則它會死亡發臭。
食用時,可將鍋燒熱後放入適量花生油,待油滾沸后把知了龜放入鍋內,用文火煎熟,盛入盤中,上面撒上少許精細碘鹽熱吃,口感特別鮮嫩。蟬去翅以後的加工熟制方法與知了龜相同。
蟬蛻作為傳統中藥成分,具有抗菌、祛寒、鎮驚、利尿的功能。它做熟后的外殼可以是你的眼睛更潤澤,有護眼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