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中氣的結果 展開

中氣

中醫生理學名詞

①生理學名詞。泛指中焦脾胃之氣和脾胃等臟腑對飲食的消化運輸、升清降濁等生理功能。 ②生理學名詞。指脾氣。脾氣主升脾虛下陷可致脫肛子宮脫垂等病症,治宜補中益氣,即補脾和升提下陷的脾氣。 ③運氣術語。指中見之氣。《類經》:“是故百病之起,有生於本者,有生於標者,有生於中氣者。”《類經》:“中氣,中見之氣也。如少陽厥陰互為中氣,陽明太陰互為中氣,太陽少陰互為中氣,以其相為表裡,故其氣互通也。” ④病證名。類中風之一。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附《指南總論》。又名氣中。詳見該條。

簡介


● 英文名稱:Middle Qi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基礎理論—精氣學說

古籍摘選


● 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靈樞·口問》)

名詞解釋


● 中焦脾、胃、小腸對飲食水谷的消化、吸收、轉輸、升清降濁等生理功能。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中氣為中焦之氣的簡稱,中焦臟腑主要為脾、胃、小腸等消化器官,中氣是脾胃小腸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和動力,對機體的正常生理功能有重要的維持與促進作用。

胃主受納腐熟,脾主運化

● 胃為空腔臟器,為水谷受納的場所。飲食入口,在胃中盛納,因此胃被稱為“水谷之海”。
● 食物轉化為水谷精微需要胃氣的腐熟,脾氣將水谷轉化為精微物質,並通過升清功能輸送到肺。
● 脾胃為水谷之海,氣血生化之源,對人體生命活動十分重要,因此被稱為“後天之本”。
● 脾主運化與胃主受納腐熟,其中涵蓋了整個消化系統的功能作用,若中焦之氣不足,則運化與受納腐熟均受影響,表現為納呆腹脹、食慾不佳、腹瀉等症。

胃氣以降為主,脾氣以升為主

● 脾與胃為表裡臟腑,脾氣以升為主,將水谷精微物質轉運到肺,通過肺布散全身;胃氣則以降為主,通過通降功能,食物殘渣可以向下輸送到大腸與小腸。
● 食物只有不斷向下傳遞,機體才能接受更多水谷,因此胃腑以通降為順,不能壅滯。
● 胃之通降功能下降,會導致很多異常表現,如噁心、嘔吐、口臭等;脾氣不升,則精微物質不能正常濡養清竅,出現眩暈、眼花等症;清氣不升,濁陰不降,會出現腹瀉,多見完谷不化。

小腸受盛化物,泌別清濁

● 小腸的生理功能是受盛、化物、泌別清濁,分別隸屬於脾之升清和胃的降濁功能,是脾胃升清降濁功能的具體體現。
● 小腸的受盛功能是接受經胃初步消化的飲食物,小腸的化物功能就是讓這些飲食物停留一段時間以進一步消化吸收,以化為精微物質。
● 小腸的泌別清濁功能即小腸消化的飲食物分為水谷精微、食物殘渣和水液,水谷精微被吸收,食物殘渣輸送到大腸以形成糞便,水液經三焦下滲膀胱變成尿液。
● 小腸失於受盛,可見食下腹痛、泄瀉,嘔吐等癥狀;小腸不能正常化物,則有食入腹脹,完谷不化等異常表現;小腸泌別清濁失司,清濁混淆,即有腹痛腸鳴、上吐下瀉、尿少便溏等症。

中氣異常治療

● 中焦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中氣功能失常主要表現為消化系統的病變。
● 中氣虧虛,胃氣不降,脾氣不升,則清濁之氣在中焦痞結,造成胃脘部痞悶不適,治療當補中氣,恢復脾升胃降的狀態,可以選用半夏瀉心湯。
● 中氣虧虛,則脾升舉內髒的功能不足,導致臟器下垂,治療以補中益氣、昇陽舉陷為主,可以選用補中益氣湯等方劑。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鄭洪新。中醫基礎理論。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