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爾斯·約翰·赫芬姆·狄更斯

以反映現實生活見長的作家

查爾斯·約翰·赫芬姆·狄更斯,男,1812年2月7日出生於朴次茅斯市的波特西地區,是十九世紀英國最偉大的作家,也是一位以反映現實生活見長的作家。

他在作品中,以高超的藝術手法,描繪了包羅萬象的社會圖景,作品一貫表現出揭露和批判的鋒芒,貫徹懲惡揚善的人道主義精神,塑造出眾多令人難忘的人物形象。主要作品有《匹克威克外傳》《霧都孤兒》《老古玩店》《艱難時世》《我們共同的朋友》等。一百多年來他的代表作《雙城記》在全世界盛行不衰。

馬克思把他和薩克雷等稱譽為英國的“一批傑出的小說家”。

1870年6月9日,狄更斯因腦溢血與世長辭。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查爾斯·約翰·赫芬姆·狄更斯出生清貧,他父親因負債而入獄。少年時因家庭生活窘迫,只能斷斷續續入校求學。後來被迫到工廠做童工。15歲以後,當過律師事務所學徒、律師和法庭記錄員。20歲開始當報館採訪員,報道下議院
他的生活和創作的時間,正是19世紀中葉維多利亞女王時代前期。狄更斯畢生的活動和創作,始終與時代潮流同步。他主要以寫實筆法揭露社會上層和資產階級的虛偽、貪婪、卑瑣、兇殘,滿懷激憤和深切的同情展示下層社會,特別是婦女、兒童和老人的悲慘處境,並以嚴肅、審慎的態度描寫開始覺醒的勞苦大眾的抗爭。
與此同時,他還以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豪情謳歌人性中的真、善、美,憧憬更合理的社會和更美好的人生一生共創作長篇小說13部半,其中多數是近百萬言的大部頭作品,中篇小說20餘部,短篇小說數百篇,特寫集一部,長篇遊記兩部,一部,以及大量演說詞、書信、散文、雜詩。他多次去歐洲大陸遊歷、旅居,兩次訪問美國,中年以後先後創辦《家常話》和期刊兩種,發現和培養了一批文學新人。
狄更斯的父親是海軍中的小職員,嗜酒好客,揮霍無度,經常入不敷出。他從小能演會唱,常被父親帶到酒店表演節目。10歲時,全家被迫遷入負債者監獄,11歲起就承擔了繁重的家務。他在皮鞋油作坊當學徒時,由於包裝熟練,曾被僱主放在櫥窗里當眾表演操作,作為廣告任人圍觀,在他心上留下了永久的傷痕,從而產生了對不幸的兒童深厚的同情和堅決擺脫貧困的決心。他只上過幾年學校,主要靠自學和深入生活獲得廣博的知識和文學素養。
16歲時在一家律師事務所當繕寫員,走遍倫敦的大街小巷,廣泛了解社會。
后擔任報社的採訪記者,熟悉議會政治中的種種弊端。24歲時與報社出版人霍加斯的女兒凱瑟琳結婚,並育有10個子女。由於性格和趣味上的差別,給他的創作、特別是晚年的生活帶來了不幸。他在採訪之餘開始文學創作。他常帶著筆記本在倫敦偏僻的角落和鄉村漫遊,為日後的創作搜集了豐富的素材。
他一生刻苦寫作。晚年常常白天寫作,晚上被邀請去朗誦自己的作品。繁重的勞動、家庭和社會上的煩惱,以及對改變現實的失望,損害了他的健康。1870年6月9日在寫作小說時去世。狄更斯的作品至今依然盛行,並對英國文學發展起到重要影響。小時候狄更斯曾經在一所私立學校接受過一段時間的教育,但是12歲時,狄更斯的父親就因債務問題而入獄,狄更斯也因此被送到倫敦一家鞋油場當學徒,每天工作10個小時。或許是由於這段經歷,使得狄更斯的作品更關注底層社會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態。不過後來由於父親繼承了一筆遺產而令家庭經濟狀況有所好轉,狄更斯也才有機會重新回到學校。15歲時他從威靈頓學院畢業,隨後進入一家律師行工作,後來又轉入報館,成為一名報導國會辯論的記者。狄更斯並沒有接受很多的正規教育,基本上是靠自學成才。
狄更斯生活在英國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時期。資本主義的發展使大批小資產者貧困、破產,無產階級遭到殘酷的剝削而淪為赤貧。當時在英國發生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即憲章運動,給予狄更斯很大的影響,他的作品反映了憲章運動時代人民群眾的情緒和要求,但他始終是個改良主義者。他同情勞苦人民,又害怕革命。他抨擊資本主義制度,不斷揭露它的罪惡,但他不主張推翻這一制度。他希望通過教育和感化來改造剝削者,並依靠他們的善心和施捨來消除社會矛盾。他以生動、幽默的筆觸,真實、深刻地反映了生活。在他從事創作的34年中,他寫了14部長篇小說(其中有一部未完成),許多中、短篇小說以及雜文、遊記,戲劇等。狄更斯的創作大致可分為4個時期。

創作過程

早期(1833~1841):狄更斯開始文學創作時,先為倫敦的等撰寫特寫,主要表現倫敦城鄉的風俗人情和景物、對生活的愛和憎。1836年出版了。1837年第一部長篇小說《匹克威克外傳》開始在報上連載。作者通過匹克威克和他的“匹派”至友的遊歷,暴露當時英國現實生活的黑暗,描繪了作者心目中的“古老的、美好的英格蘭”,反映了作者嚮往不受封建壓迫和資產階級剝削的思想與樂觀主義情緒。
《大衛·科波菲爾》
《大衛·科波菲爾》
作者還批判了英國的議會制度、法律、司法、監獄等,以輕鬆幽默的筆調描述紳士、車夫等各種人物,宣揚實施道德教育的理想。這部小說在結構上頗為鬆散、拖沓,但它把平民作為主人公是前所未有的。它是狄更斯的現實主義小說創作的第一個成果。狄更斯早期的小說,氣勢宏偉,通俗流暢,幽默潑辣而又充滿感傷情調,其中對社會的揭露批判,一般只限於局部的制度和領域。如、《尼古拉斯·尼克爾貝》《老古玩店》《馬丁·朱述爾維特》《聖誕歡歌》等。
從以後,狄更斯的創作更為成熟。《當貝父子》這部小說通過當貝先生與兒子保羅、女兒弗洛倫斯的關係,探討了財勢對人類美好天性的侵蝕,體現了作家對人類社會前途的憂患感。狄更斯的重要代表作《大衛·科波菲爾》進一步深入探索人生的奮鬥歷程,具有自傳性,是反映19世紀中葉英國中下層社會的長幅畫卷。主人公大衛是當時社會中為善良而奮鬥、堅持正義的中產階級青年的楷模。《艱難時世》《小杜麗》是3部政治意識很強的重頭作品。《荒涼山莊》以錯綜複雜的情節揭露英國法律制度和司法機構的黑暗;《艱難時世》直接描寫罷工鬥爭,是對英國憲章運動的策應;詳盡描繪了負債人的監獄生活,同時也更為深入地揭露了英國官僚制度和機構的冗繁、腐朽。
狄更斯的後期作品明顯地反映出創作主題的不斷深化、技藝方面的成熟和多方面的探索。《遠大前程》可以視為的負面,但探討人生道路方面更有現實性和警世性,而作者早年的樂觀態度明顯減少。主人公匹普也是孤兒,但經不起環境的誘惑喪失了原有的淳樸天性,經歷嚴酷的磨難后才翻然悔悟,重新生活,整個小說在結構上也更精練。是又一部廣泛深入社會的批判小說,其中所包含的人性探索和生活哲理也更見深刻,作品運用的象徵主義和偵探小說手法更增添其藝術魅力。狄更斯最後一部小說《埃德溫·德魯德之謎》雖僅完成23章,從中也可見其精雅文筆、嚴謹構思以及誘人的懸念和神秘色彩。
狄更斯的小說作品中,早期的和後期的《雙城記》是歷史小說。《巴納貝·拉吉》以18世紀末英國清教徒反對天主教統治的高登暴動為背景;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兩部小說同樣具有明顯的諷喻性和警戒性,旨在說明不合理的制度和統治必定導致人民奮起反抗,而奮起的群眾(狄更斯稱之為“暴民”)猶如洪水猛獸,會一發而不可收拾,形成巨大的非理性破壞力量。
兩部小說無疑都代表了狄更斯的改良主義立場和悲觀主義歷史觀,而《雙城記》中以犧牲自己生命換取自己所愛女子的幸福的西德尼卡爾登,是狄更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也是他的小說中反覆頌揚的高尚情操的終曲。從這兩部小說栩栩如生的描述、扣人心弦的情節,可以發現歷史小說家司各特的明顯影響。尤其是《雙城記》,筆墨精雅深奧、結構簡練完美、懸念重重設置以及對人生哲理和人物潛意識活動方面富有創造性的探索,歷來被認為是狄更斯的最佳小說之一。
後期(1848~1861):這是狄更斯創作的繁榮時期。由於英、法革命運動的失敗,資產階級的反動勢力更加囂張,狄更斯對社會的認識不斷深化,作品反映的社會生活也更加廣闊。他著力描寫小人物的善良、溫情和道德感化的力量。樂觀主義精神已被沉重、苦悶的心情和強烈的憤懣所代替。這時主要的作品有、《大衛科波菲爾》、《荒涼山莊》、、《小杜麗》、《雙城記》和《遠大前程》等。這些作品的主題思想不斷深化;藝術風格也有了與前不同的特色。作者善於運用典型的細節表現人物的特徵;在著力描寫小人物善良、溫情和道德感化的力量的同時,對資產階級的罪惡和慘無人道的社會制度作了具有強烈感染力的藝術概括。
《大衛·科波菲爾》(1850)是半自傳體的小說,它的成就超過了狄更斯所有其他作品。它通過一個孤兒的不幸遭遇描繪了一幅廣闊而五光十色的社會畫面,揭露了資產階級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司法界的黑暗腐敗和議會對人民的欺壓。作品塑造了不同階層的典型人物,特別是勞動者的形象,表現了作者對弱小者的深切同情。作者還企圖通過大衛·科波菲爾的最後成功鼓舞人們保持對生活的信心,極力培養讀者的人道主義觀點。這部小說最後仍以一切圓滿作為結局,表現了作者的一貫思想。

創作特點


狄更斯特別注意描寫生活在英國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當時英國複雜的社會現實。藝術上以妙趣橫生的幽默、細緻入微的心理分析,以及現實主義描寫與浪漫主義氣氛的有機結合著稱。

個人作品


《博茲札記》(SketchesbyBoz)——1836年
《匹克威克外傳》(ThePickwickPapers)——1836年
《霧都孤兒》(OliverTwist)——1837年-1839年
《尼古拉斯·尼克貝》(NicholasNickleby)——1838年-1839年
(TheOldCuriocityShop)——1840年-1841年
《巴納比·拉奇》(BarnabyRudge)——1841年
《美國紀行》(AmericanNotes)——1842年
《聖誕頌歌》(AChristmasCarol)——1843年
(MartinChuzzlewit)——1843年-1844年
《董貝父子》(DombeyandSon)——1846年-1848年
《大衛·科波菲爾》(DavidCopperfield)——1849年-1850年
(AChild'sHistoryofEngland)——1851年-1853年
《荒涼山莊》(BleakHouse)——1852年-1853年
《艱難時世》(HardTimes)——1854年
《小杜麗》(LittleDorrit)——1855年-1857年
《雙城記》(ATaleofTwoCities)——1859年
《遠大前程》(GreatExpectations)——1860年-1861年
《我們共同的朋友》(OurMutualFriend)——1864年-1865年
(TheMysteryofEdwinDrood)——未完成,1870年

後世紀念


主題公園
為了紀念19世紀的文學巨匠查爾斯·狄更斯,英國計劃斥巨資興建一座類似“迪斯尼世界”的相關主題公園。建成之後,這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座以文學為主題的大型主題公園。該主題公園暫命名為“狄更斯世界”(DickensWorld)。“狄更斯世界”建在英國東南部查塔姆鎮的一塊郊地上,該處原是一所海軍造船廠。
凱文同時表示,建設這個主題公園是希望更多的年輕人牢記狄更斯。“他完成過十多部長篇和二十多部短篇,可是很多年輕人甚至說不出五部狄更斯作品的名字。”整個項目的預算高達6200萬英鎊。建築隊正在進行土地勘探工作,兩個月後開始全面施工。項目承包商說,整個主題公園可以在2007年4月迎接到第一批客人。據預測,建成后的狄更斯世界一年可以接待30萬人次的遊客。

人物評價


查爾斯·約翰·赫芬姆·狄更斯頭像
查爾斯·約翰·赫芬姆·狄更斯頭像
狄更斯以其小說創作篇幅宏大,氣勢磅礴,內容包羅萬象,風格雅俗共賞、豐富多彩,生前即已飲譽國內外,是英國19世紀小說繁榮時期最傑出的代表作家,19世紀英國最受歡迎的作家,影響遍及歐美以及世界各國,他被後世奉為“召喚人們回到歡笑和仁愛中來的明燈”,馬克思把他和他同時代德英國著名作家薩克雷等譽為英國的“一批傑出的小說家”。
他的作品以及根據這些作品演化而成的各種通俗、兒童讀物和娛樂節目在世界範圍內流傳更廣。在中國,早在20世紀初林紓等人就翻譯過狄更斯的小說,許多優秀名作都有了中文譯本。狄更斯的地位是牢不可破的。一百三十多年來,他的作品在暢銷書中遙遙領先。在那些人手一冊的經典中,他僅僅排在和莎士比亞之後。他的作品翻譯成外文的最多,在世界各地傳播得最廣。——[英]菲·霍布斯色姆《狄更斯導論》
赫。皮爾遜:《大衛·科波菲爾》使他重溫他的過去,這就是為什麼他在臨終前不久這樣說道:在我所有的著作中,我最喜歡這一部……正如許多溺愛的父母一樣,我在內心的最深處有一個寵愛的孩子,他的名字就是《大衛·考波菲爾》。
拉爾夫·福克斯:在狄更斯身上,他們(維多利亞時代的人)找到了一個天才。他使小說恢復了它的整個史詩的性質。
馬克思:狄更斯、薩克雷、夏洛蒂·勃朗特等是現代英國的一批傑出的小說家,他們在自己卓越的描寫生動的書籍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會真理,比起一切職業政客、政論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還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