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主義小說
現實主義文藝的基本創作方法
現實主義文藝的基本創作方法之一,側重如實地反映現實生活,客觀性較強。它提倡客觀地、冷靜地觀察現實生活,按照生活的本來樣式精確細膩地加以描寫,力求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世界各國的文學藝術自始就在不同程度上具有現實主義的因素和特色,並隨著社會歷史條件而發展變化。
“現實主義”這個名詞之在歐洲文藝界盛行,並且形成一個以它命名的文藝流派,這是19世紀50年代在法國發生的事。
在文學藝術領域,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這兩大主要傾向是源遠流長。但作為一種比較自覺的文藝流派,現實主義通常是指19世紀30年代以後在歐洲文學藝術中取代浪漫主義而佔主導地位的一種主要文藝思潮和運動。也有一種意見,認為現實主義作為文藝流派,形成於文藝復興時代,或始於古希臘時代,並經歷了一系列發展階段,即所謂“古代現實主義”、“文藝復興現實主義”、“啟蒙主義的現實主義”、19世紀現實主義等
“現實主義”這個名詞之在歐洲文藝界盛行,並且形成一個以它命名的文藝流派,這是19世紀50年代在法國發生的事。1850年左右,法國畫家庫爾貝和小說家尚弗勒里等人初次用“現實主義”這一名詞來表明當時的新型文藝,並由杜朗蒂等人創辦了一種名為《現實主義》的刊物(1856~1857,共出6期)。刊物發表了庫爾貝的文藝宣言,主張作家要“研究現實”,如實描寫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不美化現實”。這派作家明確提出用現實主義這個新“標記”來代替舊“標記”浪漫主義,把狄德羅、斯丹達爾、巴爾扎克奉為創作的楷模,主張“現實主義的任務在於創造為人民的文學”,並認為文學的基本形式是“現代風格小說”。從此,才有文藝中的“現實主義”這一正式命名的流派。
現實主義作為文藝流派是繼浪漫主義之後,並作為對浪漫主義的一種反抗而走上歷史舞台的。它的形成有一個由自發到自覺的過程。19世紀上半葉,歐洲許多現實主義作家並沒有和浪漫主義劃清界限。他們不但同浪漫主義作家一起反對新古典主義的清規戒律,而且在創作上也沿用浪漫主義文學慣用的一些題材和手法。一些為各國現實主義文學開闢道路的作家(如梅里美、巴爾扎克、霍夫曼、普希金、果戈理等)更是由早期創作中的浪漫主義轉向現實主義的。這一文藝思潮的更迭,有深刻的社會歷史原因。19世紀30、40年代是資本主義制度在西歐幾個主要國家最後戰勝封建主義的時期。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和鞏固,使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矛盾和各種社會弊病日益顯露和激化,“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係,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繫了”。面對這種冷酷的社會現實,“人們終於不得不用冷靜的眼光來看他們的生活地位、他們的相互關係”(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此外,19世紀自然科學發展和唯物主義在反對宗教與唯心主義鬥爭中的勝利,以及空想社會主義學說的廣泛傳播,也都促使人們打破傳統的觀念和幻想,轉而用比較客觀的眼光來觀察世界,研究社會現實問題。
在這樣的歷史情況下,越來越多的作家不滿於浪漫主義文學耽溺於主觀幻想和個人叛逆精神而忽視客觀社會現實的主觀主義創作方法。他們繼承和發展文藝復興、特別是啟蒙運動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主張冷靜地觀察和評價資產階級統治帶來的種種弊病和矛盾,如實地客觀地描寫當時資本主義社會的日常生活,從剖析人物性格和社會環境的相互關係中揭示造成種種社會罪惡和弊病的根源。這樣,以如實描寫現實生活,揭露批判社會黑暗為其特徵的現實主義文學,就逐步代替浪漫主義,成為在歐洲佔主導地位的文學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