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俗歌

中國各地普遍流傳各具特色的民間歌曲

風俗歌(folk custom song)體裁的一種亦稱“風習歌”“習俗歌”。由傳統習慣支配,在相沿積久的特定風俗活動中傳唱,並直接反映該風俗活動基本內容和特徵的一類民間歌曲。中國各地都普遍流傳各具特色的風俗歌。

分類介紹


風俗歌
風俗歌
流傳在中國各地各族中的風俗歌,可劃分為季節性風俗歌和非季節性風俗歌兩類:

季節性

在特定年節、時令風俗活動時傳唱,具有季節性下述節日、節氣期間傳唱的各種風俗歌,流行區域較廣,具有一定代表性:
春節正月。有春節賀年時傳唱的過年調”(“年歌”、“拜年調”)“贊獅”、“贊龍”、“送春牛”;歡慶元宵節時傳唱的“燈歌”,敬神祭祀時傳唱的“贊土地”等。
春3、4月。有謝土地神和敬財神時傳唱的“謝土地”“送財神”,春遊活動期間傳唱的“踏青”、“盪鞦韆”、“風箏調”等。
5月仲夏有端午節祭祀時傳唱的端鼓腔”、“端午歌”;賽龍舟時傳唱的“龍船歌”;消災免疫祭祀時傳唱的“送瘟船”;天旱乞雨時傳唱的“求雨歌”等。
7月乞巧、中元節有乞巧節(七夕)婦女祭拜織女時傳唱的“請七姐”;中元節(盂蘭盆節、鬼節)祭亡靈時傳唱的“祭孤調”、“叫夜歌”等。
8月、秋後有中秋節夜婦女拜月時傳唱的“踏月歌”(“月姐歌”)、“摸秋歌”;秋後朝拜林岳廟宇時傳唱的“拜香歌”、“朝神歌”等。

非季節性

不受年節、時令限定,在婚姻、喪葬、祭祀、禮儀等特定風俗活動中傳唱的民歌。各地區中普遍流傳的有下述4類:
主要包括“婚禮歌”、“哭嫁歌”、伴嫁歌”、“賀新郎歌”“喜曲”等。
主要包括“喪歌”、“葬歌”、“悼歌”、“孝歌”、“輓歌”、“喪鼓”等。
祭祀歌。主要包括“巫歌”、“神歌”及“祭祖歌”等。
禮儀歌。主要包括“茶歌”、“宴席曲”、“賀新房歌”、“攔路歌”等。

特點介紹


風俗歌的音樂體裁多種多樣,季節性風俗歌大多是山歌、小調和歌舞曲體裁。其中一部分已被划入其他歌類,如元宵節期間傳唱的歌舞性的燈歌,其繁多的歌目已划入歌舞音樂一類。5月端午節賽龍舟時傳唱的“龍船歌”,其音樂體裁多數屬勞動號子類型,其演唱形式和音樂結構形式,基本上與船夫號子類同。非季節性風俗歌除少部分屬於體裁外,大多數是地方特色鮮明、民族風格濃郁的、歌舞及說唱音樂體裁。

曲式結構


風俗歌的曲式結構,大致有3類:
1.簡短的單樂段和復樂段結構。大部分小調體裁和歌舞音樂體裁的風俗歌屬於此類。
2.組歌或套歌型的聯曲體一部分龍船歌”、婚嫁歌”“喪歌”、“禮儀歌”屬於此類。
3.變唱性敘事長歌體。禮儀歌中一部分“古歌”、“酒歌”屬於此類。
季節性風俗歌和非季節性風俗歌雖然音樂體裁形式多有共同之處,但二者音樂風格仍有一定差異。以漢族風俗歌為例,一般山歌、歌舞體裁的季節性風俗歌,音樂風格多清新、雅緻、抒情,音樂性格相對的較單純、統一;而同類體裁的非季節性風俗歌,音樂風格則多粗獷、深邃、酣暢,音樂個性相對的紛繁、突出,其中既有激情豪爽的喜曲,也有悲痛欲絕的哀調,還有悠揚深沉的長歌。
風俗歌的演唱形式除少數是獨唱外,其餘多數是對唱、齊唱、一領眾唱以及多聲部重唱與合唱。主要是在群眾性場合歌唱。中國南方10多個少數民族中流傳的,其中不少屬於風俗歌範疇。

影響介紹


風俗歌對地方小戲和有直接影響。如湖南桃源、大庸一帶流傳的師道戲、土地戲,就由當地風俗歌種“贊土地”發展而成,廣西壯、漢地區普遍流行的師公戲,是在祭祀性風俗歌種“師公調”(“巫歌”)基礎上發展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