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同盟
永久同盟
瑞士聯邦的最初組織形式。11世紀以後,歐洲南北貿易發展,處在商路上的瑞士各州日益興盛。為了反對哈布斯堡家族壓迫,維護共同的利益,1291年施維茨、烏利和尼特瓦爾登3州締結同盟,稱為“永久同盟”。此後,其他的各個州也相繼加入,組成瑞士聯邦
“永久盟”:瑞聯邦( )雛形
二紀初,聖哥達隧( ,語:. )跨越阿卑:勃艮第(Burgund)的海爾維第,另一條是經過東部的拉埃蒂亞。聖哥達隧道開通之後,在德國和義大利之間,在佛蘭德斯[Flandern 法語:Flandres](包括現在的比利時、荷蘭南部、法國北部一帶)和亞得里亞海(Adriatisches Meer)之間出現了一條新的通道。這條新通道的開闢,在瑞士歷史上是一個重大事件,它不僅使瑞士中部一些原來與世隔絕的地區捲入了歐洲事務的洪流,而且也許更重要的是使當時流行於義大利北部的地方自治思想得以越過阿爾卑斯山傳到瑞士。從1231年到1240年聖哥達附近的烏里(Uri)、施維茨(Schwyz)以及翁特瓦爾登(Unterwalden)先後從帝國取得了一定的自由。而1254年出現的(德國王位)大空位時代,更使阿爾卑所山南北兩側的村落和自由城市結成了各式各樣的聯盟。這些聯盟為了爭取和維護各自的自治權利,反對奧地利的統治,進行了長期的鬥爭。而這一鬥爭的發展,導致了1291年的“永久同盟”。“永久同盟”不僅是瑞士聯邦的雛形,立國的基礎,而且也是瑞士中部人民反抗外國佔領的先聲。
瑞盧塞恩湖(ä,語: )周圍森林州,森林州烏()、施維茨()尼瓦登()(奧布瓦登[]參盟),歷史稱“州( ü)”。雄威廉·退( )鄉(烏州阿[]),瑞引驕傲。退雄跡瑞膾炙。
在奧地利王朝的統治者佔領烏里、施維茨期間,在阿爾特多夫市廣場上豎有一個樁子,上面掛著象徵外國統治的一頂帽子,每個經過那裡的人都要向這項帽子屈膝致敬。一次退爾經過那裡,沒有向帽子屈膝致敬,馬上便被抓了起來。當時阿爾特多夫的奧地利長官蓋斯勒(Gessler)知道退爾是個嫻熟的弓手,於是下令把他的兒子抓來綁在樹上,並在他兒子的頭上放一隻蘋果,要退爾用箭去射這隻蘋果,否則就立即處死。退爾懷著巨大的痛苦,猶豫一會之後,張弓搭箭一箭射去,果然把他兒子頭上的那隻蘋果劈為兩半。這時蓋斯勒問他為什麼要帶兩支箭,退爾起先不肯說,後來蓋斯勒再次許諾赦他不死,退爾便說道:如果我的第一支箭傷害了我的兒子,我就用第二支箭射穿你的胸膛。蓋斯勒聽后勃然大怒,命令把退爾押回囚牢。他們綁了退爾,放在蓋斯勒的船里,向湖的被岸劃去。途中突然遇到一種叫“焚風”的熱風暴,當時有覆舟的危險。蓋斯勒的手下知道退爾也是本地精練的水手,便要求蓋斯勒把退爾的綁鬆了,由他來掌舵。船快靠岸時,退爾乘機把蓋斯勒的船沖向後來名叫‘退爾斯普拉特(Tellsplatte)”的石壁,蓋斯勒落水,退爾乘勢縱身上岸,然後躲在蓋斯勒返回城堡時必經的一條山路旁的樹林里,伺機射死了民族仇敵蓋斯勒。蓋斯勒死後不久,殘暴的外國統治者派人到退爾家裡,凌辱他的妻子,挖他父親的眼睛,並燒了他家的房子。但是退爾始終英勇不屈。退爾的英雄事迹不僅引起了奧地利統治者的極度恐慌,而且更重要的是激起了瑞士中部人民爭取獨立的鬥爭浪潮。
就在退爾射死了奧地利暴君的統治者之後,三州有三個愛國者冒著寒風大雪,組織了三十三名愛國者(其中就有退爾),在呂特利秘密集會宣誓(Rütli-Schwur),要求把他們的土地從奴隸的桎梏下解放出來。這三十三名愛國者利用年底節日,敵人正在尋歡作樂的時機,機智地進入敵人堡壘,一舉消滅了敵人。從這以後,這三個州的人民,結成了反抗外來侵略者的“永久同盟”,開創了瑞士建國的大業。
“永久同盟”的盟約規範結盟的三個州中的任何一州遭到侵犯時,要互相援助;不承認任何委任的長官,也不承認非本地人或者非締約地區居民的長官。在締約各方發生爭執時應選出仲裁人並尊重仲裁人的裁決。
瑞士歷史學家認為,這個盟約的締約人多半是些熟習共和事務和商務的人,是州里的一些自由民。因此,可以說“永久同盟’是在聖哥達隧道開鑿之後,瑞士中部城鄉的自由民和新興的工商業者反對外來統治和封建勢力鬥爭的成果。
在施維茨州的“聯邦檔案館(Bundesbriefarchiv)”,至今還保存著“永久同盟”第一個盟約的拉丁文原件。這個盟約中關於抵抗外來侵略的那部分條文,後來印入了瑞士《民防手冊》的封頁。這個盟約簽署的時間是1291年8月初,後來瑞士聯邦成立后便把8月1日定為國慶日。
莫爾加爾滕戰役(Schlacht am Morgarten)
“永久同盟”的建立,使盧塞恩湖(即四州湖)三州人民反抗奧地利專制統治的鬥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為了鎮壓三州人民的反抗,奧皇決定派兵佔領施維茨,從而迫使瑞士人民在1315年11月15日發起了第一次反抗奧國暴君的重大戰役-莫爾加爾滕戰役。
這一仗奧軍傷亡甚大,只有極少生還。奧皇的弟弟利奧波德一世(Leopold I. von Österreich)本人僥倖脫逃。而勇敢的瑞士人只犧牲了十四人。現在在莫爾加爾滕附近還有一個木屋,是當年人民慶祝勝利的地方。從那以後,在這裡每年都要舉行一次慶祝會。
莫爾加爾滕戰役取得勝利后,三州人民重申他們的盟約,他們加強了聯繫,並且用德文寫了新盟約,進一步規免不經三州的任何一州商議同意,不得承認宗主國,也不得與外國談判或簽訂任何分離條約。新的盟約還規危任何統治者如果進攻聯盟的任何一方,他的臣民就不再臣屬,不再對之承擔義務。1318年哈布斯堡王朝(Habsburg)被迫與他們簽了和約,對三個州所有的居民給與自由民的權利。
曾帕赫戰役(Schlacht bei Sempach)
1351年蘇黎世加入了同盟,內奧地利公爵利奧波德三世(Leopold III, Duke of Austria,利奧波德一世的侄子)親率6000精兵來攻打蘇黎世城,瑞士人民奮起抵抗,擊敗了阿爾布雷赫特公爵。但是奧國統治者並未完全退出瑞士。1386年發生了瑞士人民反抗外國佔領的另一次員著名戰役-曾帕赫戰役。
戰鬥開始時,瑞士人有些失利,一連犧牲了60人,因為奧軍排成一個刺刀的鐵牆,瑞士人沖不進去。後來,瑞土人中有一個名叫阿諾爾德(Arnold von Winkelried)的戰士跳了出來,高呼:“朋友們,我來替你們開路,你們替我看管我的妻子和孩子(Ich will euch eine Gasse bahnen,sorget für mein Weib und meine Kinder!")”說完就用自己的身體撲向奧軍的尖刀牆。由於這一意想不到的英勇行動,打亂了奧軍的陣勢。尖刀牆被沖開了一道缺口,敏捷的瑞士人迅速沖入敵陣。面對瑞士人的奮勇作戰,奧軍終於支撐不住,紛紛敗退。利奧波德在戰鬥中被殺死,瑞士人大隊阿諾爾德的英名從此和退爾一樣,永遠留在瑞士人民的心間。
曾帕赫之戰也永遠記載在瑞士反抗外來侵略的史冊上,它使瑞士中部人民徹底從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桎梏下解放出來。至今保留在瑞士聯邦檔案館的一面戰旗,上面寫有:“1386年芳埃松月(即牧草收割月)第九日,在曾帕赫與利奧波德公爵鏖戰,利奧波德斃命!”
經過這幾次鬥爭,在阿爾卑斯山的中心,瑞士中部出現了享有更大的自由和自治權力的一個強大力量,它與周圍的城鄉進一步聯合為瑞士聯邦的建立打下了基礎。
盧塞恩戰敗奧軍之後,1332年加入“同盟”。從此通向聖哥達隧道的整個盧塞思湖大片地區都置於“同盟’的控制之下。這時幾個州已有定期的協商會議。
經過戰爭之後,北部的工商業城市加入了“同盟”。格拉魯斯(Glarus)於1352年也加入“同盟”,並在內費爾斯(Näfels)戰敗奧軍。
1191年在阿爾河(Die Aare)畔建立起來的自由城伯爾尼(Bern)也在1353年成為“同盟”的一員。到了1370年“老三州“和盧塞恩、蘇黎世(Zürich)、伯爾尼、楚格(Zug)、格拉魯斯訂立了八州《牧師憲章》(Pfaffenbrief)。這是一個導致瑞士統一的條約。八個州的聯合使歐洲中部出現一個獨立的聯邦。它在戰略上佔有重要位置,擁有8萬人的軍隊,因而渡過“百年戰爭”和經久不息的紛爭。
八州結成聯邦之後,還沒有統一的中央政權。由於各州之間發展不平衡,加上奧地利王朝對地方封建勢力的控制與影響,因而在十五世紀各州之間不斷發生內部衝突。如1439年和1443年蘇黎世和施維茨之間的戰爭(Alten Zürichkrieg);1474年中部各州聯合起來反對勃艮第公爵(Karl dem Kühnen)的戰爭(Burgunderkriegen)等。為了解決這些矛盾,1481年成立“參政會”,它專門調解各州的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