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陂腊味
東陂腊味
東陂腊味,廣東省連州市東陂鎮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東陂腊味有三百多年的悠久歷史,因產於東陂鎮而得名。東陂腊味包括臘肉、臘腸、臘鴨、臘狗四個主要品種,它是把鮮活禽畜,經過選料、腌制、風乾等程序加工而成。其工藝特點在於利用當地的自然條件進行風乾,不經烘烤或者煙熏,不添加亞硝酸鹽和防腐劑,具有臘香濃郁、香嫩爽口、回味悠長的特色。
2006年01月24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東陂腊味”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東陂腊味瘦肉色澤暗紅,肥肉呈半透明的白色或淺黃色,臘香濃郁,甜咸適中,香嫩爽口,回味悠長。
東陂腊味的生產原料來自按養殖規範飼養、符合一定質量要求的鮮活畜禽(豬、鴨、狗),經宰殺、選料、配料、腌制、風乾等工序加工而成。工藝特點在於利用產地自然條件進行風乾,不經烘烤或煙薰,不添加亞硝酸鹽和防腐劑。生產具有季節性,生產時間為每年的寒露節至小寒節之間。
與其他地區的腊味相比,東陂腊味的特色有:瘦肉呈暗紅色,肥肉呈半透明的白色或淡黃色。其他廣式腊味經過烘焙,多為鮮紅色;湖南、四川的腊味經過上色、煙薰,顏色為黑褐色。由於東陂腊味完全依靠當地的自然風力吹乾,生產周期長,其外表更加乾爽、組織結實有彈性。另外,東陂腊味還具有風乾腌臘製品獨特的臘香味,臘香純正、濃郁、綿長。其他廣式腊味以甜香味為主;湖南、四川的腊味添加其他香料,且經煙薰,香味雖重但較雜,臘香不突出。東陂腊味香、嫩、爽口,具有臘香、酒香,味道甜咸適中。而其他廣式腊味口感偏甜,偏軟;湖南、四川的腊味具有煙薰味和辣味、醬味等。
東陂腊味
東陂腊味工藝特點是採用自然風乾,對自然環境的溫度、濕度、風力及生產周期有一定要求。整個產品製作過程中沒有添加防腐劑和任何色素,確保原汁原味,使之成為放心食品和健康食品。
臘肉
1、選料:精選肥瘦層次分明的五花肉,切條。
2、鹽腌:在肉條中加入食鹽,攪拌均勻,腌3小時—4小時,用40℃—45℃的溫水浸洗乾淨后瀝干。
3、配料:選白糖、白酒等輔料。
4、腌制:在肉條中加入輔料,攪拌均勻,腌3小時。
5、晾曬風乾:串繩掛竿,晾曬3天—4天,再移入陰棚風吹6天—7天即可包裝入庫。
臘腸
1、選料:精選豬後腿肉,肥瘦分開。
2、切丁:肥肉用手工切成約5毫米見方的肉丁,瘦肉用手工切片后入切肉機切成約5毫米見方的肉丁。
臘鴨
4、配料;將肥瘦肉丁混合,加入食鹽、白酒輔料,攪拌均勻。
5、灌制:用灌腸機將餡料灌入腸衣,打節繫繩,針刺排氣,沖洗。
6、晾曬風乾:掛竿,晾曬3天—4天,再移入陰棚風吹6天—7天即可包裝入庫。
臘鴨
1、選料:取180日齡至200日齡,體重達2千克至2.5千克的麻鴨宰殺。
2、宰殺:頸部宰殺放血,用70℃水浸燙、拔毛,用冷水清洗。
3、開膛、清洗鴨翅、鴨下巴、鴨腳切除,由胸部開膛,清除內臟,洗凈。4、鹽腌:用食鹽在鴨坯內外塗擦,腌6小時,用40℃—45℃的溫水浸洗乾淨后瀝干。
5、定形:用竹片撐開鴨坯定形,鴨鼻穿繩以備晾曬。
6、晾曬風乾:掛竿,晾曬3天—4天,再移入陰棚風吹6天—7天即可包裝入庫。
東陂腊味總的特點為:
一、自然條件風乾。
二、不經烘烤或煙熏。
三、不添加任何防腐劑。
四、不添加亞硝酸鹽。
五、低糖低鹽健康食品。
六、生產標準遠高於國家標準和廣式腊味標準。
東陂腊味
東陂腊味的品質特色是在風乾過程中形成的,風乾是生產工藝中的關鍵工序,風乾工序所需的溫度、濕度、光照、風力等都是天然的氣候條件,而這些氣候條件是東陂鎮獨特的地理位置決定的。東陂腊味特有的色、香、味,只能在東陂鎮行政區域內形成,即使在連州市範圍內,也只有東陂鎮的腊味有此風味,超出東陂鎮範圍,腊味的風味明顯不同。
東陂鎮地理特徵是屬河床谷地,位於兩山兩水之間。其中東塘河,是從峽谷中鑽出來的,緩緩地流到東陂鎮,也把習習的山風帶到鎮子上。秋冬時節,乾燥的冷風從南風坳吹來,與兩條河散發的水蒸氣糅合在一起,正好讓晾在天棚上的腊味徐徐涼爽,慢慢陰乾。正是由於特定的風力、溫度、濕度,才形成了東陂腊味獨特的風味。因此,東陂腊味又有“風乾腊味”之稱,更有“天時地利厚賜”之說。另外,由於採用風乾工藝,只能利用秋冬季的天然氣候條件生產,生產時間約為每年的寒露節至小寒節之間,屬季節性生產,超出此時間範圍生產的腊味也沒有風乾腊味的特色。生產時間與生產地域是兩個必備條件,缺一不可,共同構成生產風乾腊味的自然條件。
連州地理
東陂的腊味製作歷史可上溯至明代。相傳在明朝年間,有兩位來自東莞的移民遷居於此,帶來傳統的臘肉製作技術,他們結合東陂鎮的特殊環境,對農家飼養的禽畜進行臘制加工,甚得方圓幾十里村民的歡迎。
清乾隆年間,東陂人生活富庶,六畜興旺,當時的豬肉除正常屠宰銷售外常有剩餘。一次偶然的機會,當地有一個村民把剩餘的豬肉用食鹽鋪撒面上,次日又將用鹽腌制了一夜的豬肉用繩弔掛起來,時值冬至,連日大雪,無法出門,那戶人家便將腌制的豬肉取下煮食,卻發現味道不同一般,咸香可口。從此,用鹽腌制豬肉成腊味的工藝便流傳開來。
民國元年(1912年),以關遂昌、何禮記、葉本三、沈大利、均昌等人為代表,對東陂腊味的加工製作有了進一步的研究和發展,他們以杉木為支架,以竹笏扎搭五、六米高的曬棚,頂部蓋上松樹皮,四周無遮擋,以便通風,避免太陽直接曬射。白天在涼棚晾曬,晚上五更天將腊味從棚里晾出露天外“打冷風”,至日出后又將腊味收回涼棚,反覆晾曬直至腊味風乾至成品。經過不斷積累經驗,終於創造出別具一格、風味獨特的東陂腊味。由於品質獨特,濃香可口,一時間,東陂腊味聲名遠揚。
至20世紀30年代,老字號東陂“遂昌號”腊味已經遠銷香港和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等東南亞地區。每逢冬至前後,關遂昌的腊味裝入木製筒里,由船運至廣州,再輾轉到港澳、東南亞一帶,場景頗為壯觀。
東陂腊味
2014年,東陂腊味的銷售額達1個億。生產加工企業已有100多家,其中上規模、上檔次的有35家,取得食品質量安全市場准入標誌“QS”證的有8家。所生產的腊味品種多達20多個,其中以臘肉、臘腸、臘鴨、臘狗為主。年產量以約20%的速度遞增。東陂腊味產品主要銷往廣東省內,部分銷往鄰近的湖南、廣西等省及港澳台地區。
東陂腊味被廣東省農業廳認定為“無公害產品”,被國家農業部認定為“無公害農產品”。
“林泉牌”東陂腊味先後獲得中國華南(清遠)首屆農業博覽會農產品金獎,首屆清遠旅遊美食節十大名牌美食金獎。
2006年01月24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東陂腊味”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2007年底,東陂鎮(腊味產業)經省質監局批准,列入廣東省第一批專業鎮(產業集群)標準化示範點。
東陂腊味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以廣東省連州市人民政府《關於界定東陂腊味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的函》(連府函[2005]13號)提出的範圍為準,為廣東省連州市東陂鎮現轄行政區域。
生產原料來自按養殖規範飼養,符合一定質量要求的鮮活畜禽(豬、鴨、狗),經檢驗檢疫合格后宰殺,肉質新鮮、無污染、不得混有其他雜質。經選料、配料、腌制、風乾等工序加工而成。工藝特點在於利用產地自然條件進行風乾,不經烘烤或煙薰,不添加亞硝酸鹽和防腐劑。生產具有季節性,生產時間為每年的寒露至小寒之間。
(一)保護對象
包括臘肉、臘腸、臘鴨、臘狗四個主要品種。
東陂腊味
1.臘肉:取150日齡至180日齡,體重達110千克至120千克的豬只,宰殺后切取帶皮的五花腩肉。
2.臘腸:取150日齡至180日齡,體重達110千克至120千克的豬只,宰殺后切取後腿肉為瘦肉原料,肥肉原料為各個部位的皮下脂肪。
3.臘鴨:原料為180日齡至200日齡,體重達2千克至2.5千克的麻鴨。不得使用瀝青、松香等化學物質褪毛。
4.臘狗:原料為60日齡至70日齡,體重達3千克至3.5千克的乳狗。
(三)加工
1.臘肉:選料→鹽腌→配料→腌制→晾曬風乾→包裝。
2.臘腸:選料→切丁→糖腌→配料→灌制→晾曬風乾→包裝。
3.臘鴨:選料→宰殺→開膛、清洗→鹽腌→定形→晾曬風乾→包裝。
4.臘狗:選料→宰殺→開膛、去骨→鹽腌→配料→腌制→定形→晾曬風乾→包裝。
(四)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瘦肉色澤暗紅,肥肉呈半透明的白色或淺黃色。臘香濃郁,口感甜咸適中,香嫩爽口,回味悠長。
2.理化指標:水分≤20%,食鹽≤10%,總糖≤15%,蛋白質≥20%,脂肪≤50%,無機砷≤0.05毫克/千克,鉛≤0.2毫克/千克,鎘≤0.1毫克/千克,總汞≤0.05毫克/千克。
東陂腊味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廣東省連州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
東陂腊味還與一代偉人鄧小平及紅七軍結緣,流傳下一段佳話。民國二十年(1931年)1月19日,鄧小平、張雲逸、李明瑞率領紅七軍到達連州東陂鎮,時任紅七軍二十師五十八團團長的東陂人馮達飛以東道主身份,宴請鄧小平、李明瑞、張雲逸等首長。
當天下午,紅七軍到達東陂。讓這支疲憊之師失望的是,街上十分冷清,商鋪幾乎全關了門。馮達飛找到好友譚榮盛。譚榮盛告訴他,國民黨到處造謠,說紅軍“殺人放火,共產共妻,抓到人往臉上烙火印”,嚇得老百姓都跑了。接著,譚榮盛奔走呼告,馮達飛回來了,入夜,百姓們開始回家。紅軍的伙食由商會負責,宰豬十餘頭,並初步解決了紅軍許久沒有得到的給養。入夜,馮達飛把擅長廚藝的譚榮盛叫去幫忙,慶賀他們的“首戰”告捷,譚榮盛做出來的腊味讓鄧小平等人誇讚不已。譚榮盛後來還跟家人說起過這次不尋常的下廚經歷,但直到他1966年去世,還不知道當年這些首長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