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陽光下的罪惡的結果 展開

陽光下的罪惡

英國阿加莎·克里斯蒂著長篇小說

《陽光下的罪惡》,又譯作《艷陽下的謀殺案》,是英國女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創作的一部長篇偵探小說。

作品以一個漂亮而富有的婦女在風景如畫、安祥和平的著名海灣旅遊地被謀殺的悲劇,揭示了在“陽光下處處有罪惡”的主題。這一小說繼承了以往偵探小說“構思巧妙,布局嚴謹,案情撲朔迷離,結局出乎意料”的特點,同時在創作方面又有著自己獨特的藝術魅力。

內容簡介


《陽光下的罪惡》的受害者是美麗的阿爾利納·斯特瓦德·瑪爾肖,她身為一度走紅的演員,還吸引著一批觀眾的關注,包括英國年輕和年老的男人。赫克爾·波洛和度假的人很快都注意到她所散發的超凡魅力。度假地似乎只有一個人能對阿爾利納的調情視而不見,這人真是難以理解。肯尼斯·瑪爾肖可以容忍妻子的嬌縱,儘管她和度假的已婚男子調情,讓他痛苦不堪,顏面掃地。
和其他男士一樣,派瑞克·雷德芬很快迷上了這位可愛的女人,當著她妻子的面,還不要說這個女人的丈夫也在場,對自己的熱情毫不節制。大庭廣眾之下,他和阿爾利納在沙灘散步,背著人的時候,兩個人就更親密了。
這兩個男人,對於兇案來說都值得懷疑。但是一直都保持沉默的克里斯蒂·雷德芬夫人,“可憐的小妻子”是否也和此事有關,她也很有可能去懲罰情敵。繼女林達和死者關係又如何,阿爾利納一向不是個“稱職母親”,林達因這個女人對父親的態度而極為不滿。
作者不僅僅列出了四位嫌疑犯。在傑里·洛傑旅館的客人中有一位服裝設計師,曾為瑪爾肖將軍設計服裝,他是個討厭的英國人,沒有什麼生活來源,熱衷於追求身著鮮紅色服裝的阿爾利納·瑪爾肖。每個人都有可能殺害這個甜美女人——嫉妒、金錢,或是出於神聖的報復心。
波洛並不是這件案子的主管人。幾個客人打聽他為什麼會來到寧靜的斯瑪格勒島,他只是辯解說自己還在度假。可波洛明白,任何地方都可能發生謀殺案,即使在傑里·洛傑旅館。
一如既往,波洛關心著各種線索和動機。作為一個現實主義者,每個人都必須毫無例外地接受盤問。

人物介紹


中文名英文名簡介
赫爾克里·波洛Hercule Poirot
賈普總警督Chief Inspector Japp
巴里少校Major Barry
霍勒斯·布拉特先生Mr. Horace Blatt
埃米莉·布魯斯特小姐Emily Brewster身材高大的單身女子,有恐高症
卡斯爾夫人Mrs. Castle
科爾蓋特警督Inspector Colgate
愛德華·科里根Edward Corrigan
艾麗斯·科里根Alice Corrigan
羅斯蒙德·達恩利Rosamund Darnley服裝設計師,有自己的時裝店,很了解馬歇爾上尉
奧德爾·加德納Odell Gardener
卡麗·加德納Carrie Gardener
斯蒂芬·萊恩牧師Rev. Stephen Lane
肯尼思·馬歇爾上尉Captain Kenneth Marshall阿倫娜的丈夫,羅斯蒙德的老友
阿倫娜·馬歇爾Arlena Marshall退休的歌劇演員,生性風流,財產豐厚,雷德福先生的情人,后被殺
琳達·馬歇爾Linda Marshall馬歇爾上尉與前妻羅絲的女兒,容貌平凡,性格敏感
格拉迪斯·納拉科特Gladys Narracott
尼斯登大夫Dr. Neasdon
菲利普斯中尉Sergeant Phillips
派瑞克·雷德芬Patrick Redfern阿倫娜的情人,靠敲詐勒索阿倫娜生活
克里斯蒂·雷德芬Christine Redfern帕特里克的妻子,原來是中學體育老師,身材小巧,身手靈活
韋斯頓上校Colonel Weston 

作品鑒賞


作品主題

小說通過一樁光天化日之下的謀殺案,深刻地揭示了莫里哀所說的“人活著究竟為了什麼”一語的真諦;同時也對當時社會的價值觀進行了有力的反諷,正如其名字所示“陽光下的罪惡”,為了名利、金錢,有的人可以不顧一切代價,甚至冒著生命的危險也要去追求那所謂的“名利場”。

藝術特色

《艷陽下的謀殺案》(單行本) 華文出版社
《艷陽下的謀殺案》(單行本) 華文出版社
依靠特殊環境進行殺人是偵探小說的一大看點,環境的設置成功與否直接 對作品的受歡迎度有著較大的影響。《陽光下的罪惡》恰恰運用了這一成功的環境設置,以海邊賓館為據點,以周圍的海水、山、船為媒介物,猶如將整個事件設置在一個極其優美的環境之中。藍藍的海水、靜靜的小船、安逸的賓館構成了一個平面視圖,一切都是那麼的靜謐、悠然。作者採用“欲揚先抑”的手法,帶讀者進入一個充滿人文景觀的世界,彷彿沈從文先生的小說《邊城》中描繪的美景一般。然而正是在這種環境下卻孕育著無限的殺機,兇殺案由此展開。如題目所言“陽光下的罪惡”,發人深省。可以說,這類偵探小說大多利用人的心理誤區和錯覺,誘導讀者對此案產生濃厚興趣,進入作者設置的“陷阱”之中,這也是環境設置成功的標誌之一。
案件的環境直接決定著最終的結果將會呈現出一種即在其中又出乎其表的性質。我們可以設想一下當時的情境,當被害者進入山洞后“山洞”這一特殊的意境呈獻給讀者的是一種冰冷、閉塞、無路可逃的文學特徵,其象徵的意味使案件的發生成為一種可能,而這種可能又變成了讀者世界中的“懸疑影像”,猶如物理學中“小孔成像”般地顯現於讀者面前,透過小孔可見成像,換言之,透過山洞即可看到所謂的“密室兇手”。這種詭異的情節安排,充滿了懸念,令人非一口氣讀完不可,而這就是偵探案件的懸疑魅力。在偵探小說的創作過程中,無論作品的犯罪題材如何變化,設計特殊的殺人環境一直是西方偵探小說作家首選的寫作方法,而“密室殺人”類偵探故事被西方偵探小說界推崇為“至尊”,由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即可見一斑,而《陽光下的罪惡》可謂個中翹楚。
在《陽光下的罪惡》中,波洛運用一系列知識來對案件進行投石問路般的推理,這其中就顯示了他在醫學、化學、解剖學、地質學、犯罪心理學、刑偵邏輯學等方面的廣博知識。這一點在小說中亦有深刻的體現,當波洛在指出罪犯是誰時,搞笑離奇的一幕出現了,罪犯反問波洛證據何在?大家都以為波洛會十拿九穩地給出證據,這時波洛以歐洲人常有的聳肩表示歉意的方式告訴大家,兇手說的沒錯,儘管他的推理完全正確。接下來的一幕則顯示了波洛的睿智,當罪犯離開旅館時,他在離開旅館上的付款單上的簽名使得波洛靈機一動,儘管名字與之前的不同,但是筆跡一樣,而且這名字的筆跡跟幾年前兇殺案的名字筆跡一樣,於是波洛認定此人是兩宗案件的主謀。緊接著,波洛又找出了伯克利先生那丟失的鑽石,原來在兇手的煙袋裡藏著一顆紅寶石,波洛說自始至終兇手的煙袋就沒有點著過,靠精細的觀察和某些細節,波洛即能巧下斷語。這也就是柯南·道爾提出的偵探要學會辨認足跡、泥印、煙絲等。
縝密的邏輯推理還體現於對生活細節的關注中,波洛很善於觀察周圍人的生活習慣。在《陽光下的罪惡》中,他對幫凶克里斯丁的觀察可謂細緻入微,如克里斯丁總是圍著臉怕日光曬壞她那有著過敏體質的臉,但在懸崖上看錶時她的臉是什麼都沒帶的,這就形成了鮮明的反差;阿倫娜的養女總是嫉恨她,波洛也是看在眼裡的;阿倫娜通常不用防晒霜,可恰恰在死亡那天她卻塗了防晒霜等細節。可以說高爾基的“文學即人學”是對偵探觀察生活細節的最準確註腳,學會觀察人、觀察生活,這就是偵探應具備的素質,也是文學創作中的“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理論的闡釋。

作品評價


她將秘密猶如引爆地雷般揭示出來——《泰晤士報》文學增刊

出版信息


中文譯本
《艷陽下的謀殺案》(單行本)華文出版社1993.08景翔譯
《艷陽下的謀殺案》(合訂本4)華文出版社1995.01景翔譯
《陽光下的罪惡》外文出版社1996.01 英文版
《陽光下的罪惡》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10劉月榮、李玉傑譯
《陽光下的罪惡》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05 劉月榮、李玉傑譯 

作者簡介


阿加莎·克里斯蒂
阿加莎·克里斯蒂
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1890年9月15日—1976年1月12日),英國女偵探小說家、劇作家,三大推理文學宗師之一。代表作品有《東方快車謀殺案》和《尼羅河謀殺案》等。
1890年,阿加莎·克里斯蒂生於英國德文郡托爾奎,原名阿加莎·瑪麗·克拉麗莎·米勒(Agatha Mary Clarissa Miller)。阿加莎·克里斯蒂16歲時到巴黎學習聲樂,但文學的愛好使她最終放棄了走歌唱家的道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她參加了英國和紅十字志願隊,從事救護工作。1920年發表《斯泰爾斯莊園奇案》,該書第一次出現了偵探波洛這個人物形象。1930年,阿加莎在《牧師家的謀殺案》中起用新的偵探形象,來自英國鄉村的女偵探瑪普爾小姐。1947年,應BBC之邀為瑪麗王太后的八十壽辰創作了廣播劇《三隻瞎老鼠》。1956年,獲得“不列顛帝國勳章”和埃克塞特大學名譽文學博士學位,1971年,她又獲得女爵士封號。她因創作偵探小說的成就,被吸收為英國皇家文學會的會員,后被英國女王授予”偵探女王”的桂冠。1975年,阿加莎·克里斯蒂寫下她最後的一部小說《幕》。1976年1月12日,她在英國沃林福特去世,享年85歲。
阿加莎·克里斯蒂著作翻譯成超過103種語言,總銷突破20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