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佳莎·克里斯蒂
英國女偵探小說家
阿徠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1890年9月15日—1976年1月12日),英國女偵探小說家、劇作家,三大推理文學宗師之一。
1920年發表《斯泰爾斯莊園奇案》,該書第一次出現了偵探波洛這個人物形象。代表作品有《東方快車謀殺案》和《尼羅河謀殺案》《無人生還》等。
1956年,獲得“不列顛帝國勳章”和埃克塞特大學名譽文學博士學位,1971年,她又獲得女爵士封號。她因創作偵探小說的成就,被吸收為英國皇家文學會的會員,后被英國女王授予”偵探女王”的桂冠。1976年1月12日,她在英國沃林福特去世,享年85歲。
母親不讓她在8歲前接受教育。可阿加莎·克里斯蒂還是憑著自己的聰穎,以及文化不高的保姆有限的幫助,在5歲學會了閱讀。從此開始翻閱各種兒童讀物,接受她的文學啟蒙。
由於父親不善理財,家庭條件開始每況愈下。為了暫避英國的高額消費,父母決定租出宅院,舉家到消費較低的國外度假。
徠1896年,隨家人在法國西部居住了半年。這是學習法語和了解社交活動的開端。
回到英國后,父親的身體狀況逐漸惡化。1901年,父親因急性肺炎於倫敦伊靈離開人世。7個月後,姐姐麥琪出嫁。而哥哥蒙蒂被哈羅公學退學后則一直在外闖蕩,繼而從軍。因此家中只剩下她與母親相依為命。
此時的阿加莎·克里斯蒂開始閱讀一些英法名著,如狄更斯、薩克雷和大仲馬的作品。每次去倫敦伊靈區探望姨婆,她都有機會到劇院觀看舞台劇和音樂劇,這成為了她的一大愛好。受到如此的熏陶,再加上才女姐姐的影響,阿加莎的創作欲萌發了。她開始嘗試寫作一些詩歌、小說甚至劇本。此時,母親終於認識到應該讓女兒接受更多的教育。
1905年,隨母親前往巴黎的寄宿學校求學。后在巴黎兩次轉學,最終主修鋼琴演奏和聲樂。雖然嗓音一度被認為很有前途,但她的表演恐懼症還是使她不得不理智地放棄了音樂家之路。
1961年,埃克塞特大學授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1916年,《斯泰爾斯的神秘案件》完稿
1920年,《斯泰爾斯的神秘案件》出版
1922年,以大英帝國博覽會先遣巡視團成員的身份週遊世界。在這次旅行中,阿加莎·克里斯蒂完成了《褐衣男子》的構思,並將帶隊的貝爾茨先生以及她在南非的一些見聞融入了故事之中,后《褐衣男子》被《新聞晚報》連載。
1926年,寫出了自己的成名作《羅傑疑案》。
在西班牙的加那利群島休養期間,她完成了《藍色特快上的秘密》。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與了當地醫院的志願工作,業餘時間仍然奉獻給寫作。獻給羅莎琳德的《帷幕》和獻給馬克斯的《神秘的別墅》在炮火聲中寫就,這分別是波洛和馬普爾小姐的最後一案,直到完稿后30年才公佈於世。她為保險起見,還專門將手稿的副本保存在保險箱里。
1947年,應BBC之邀為瑪麗王太后的八十壽辰創作了廣播劇《三隻瞎老鼠》。
1950年,第50部偵探小說《謀殺啟事》出版。
除了推理小說和戲劇之外,阿加莎·克里斯蒂還把她的創作熱情投入了其他類型作品的創作,例如真實記錄了她中東生活的《情牽敘利亞》,兒童文學《伯利恆之星》,以及詩集等等。她還偷偷地以瑪麗·韋斯特馬考特的筆名出版了數本情感小說。
1965年,《阿加莎·克里斯蒂自傳》完成。
1973年,在寫完老年湯米和塔彭絲的故事《命運之門》后便擱筆了。
1975年,《帷幕》出版。
1976年,《神秘的別墅》出版。
1958年,成為偵探俱樂部會長,並連任終身。
父親是英籍美國人弗雷德里克·阿爾瓦·米勒,母親是英國人克拉麗莎·克拉拉·伯契默·米勒。她是家中的的第3個孩子,有1個姐姐瑪格麗特·弗蕾莉·米勒和1個哥哥路易斯·蒙坦特·米勒。
1901年,父親因急性肺炎於倫敦伊靈離開人世。
1926年,母親因病離世。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女兒羅莎琳德結婚生子,其丈夫在1944年陣亡。
1914年聖誕節前一天與阿奇博爾德·克里斯蒂結婚。
1919年,女兒羅莎琳德降生。
1926年,阿奇博爾德·克里斯蒂和南希·內萊私奔。同年12月3日,阿加莎·克里斯蒂失蹤。在歷時12天的大規模搜尋后,被發現以特麗莎·內萊的化名棲身於約克郡哈羅蓋特的海卓酒店。
1928年簽訂了與阿奇博爾德·克里斯蒂的離婚協議書。
1930年9月11日與她外甥的大學同學馬克斯·馬洛溫結婚。
1976年1月12日,逝世於英國牛津郡的沃靈福德家中,安葬在牛津郡的聖瑪麗教堂墓園,終年85歲。
以赫爾克里·波洛為主角
作品名稱 | 出版時間 |
---|---|
《斯泰爾斯莊園奇案》 | 1920年 |
《高爾夫球場命案》 | 1923年 |
《羅傑疑案》 | 1926年 |
《四魔頭》 | 1927年 |
《藍色特快上的秘密》 | 1928年 |
《懸崖山莊奇案》 | 1932年 |
《埃奇威爾爵士之死》 | 1933年 |
《東方快車謀殺案》 | 1934年 |
《三幕悲劇》 | 1935年 |
《雲中命案》 | 1935年 |
《ABC謀殺案》 | 1936年 |
《古墓之謎》 | 1936年 |
《底牌》 | 1936年 |
《沉默的證人》 | 1937年 |
《尼羅河謀殺案》 | 1937年 |
《死亡約會》 | 1938年 |
《波洛聖誕探案記》 | 1938年 |
《絲柏的哀歌》 | 1940年 |
《牙醫謀殺案》 | 1940年 |
《陽光下的罪惡》 | 1941年 |
《啤酒謀殺案》 | 1943年 |
《空谷幽魂》 | 1946年 |
《致命遺產》 | 1948年 |
《麥金提太太之死》 | 1952年 |
《葬禮變奏曲》 | 1953年 |
《山核桃大街謀殺案》 | 1955年 |
《死人的殿堂》 | 1956年 |
《鴿群里的貓》 | 1959年 |
《怪鍾疑案》 | 1963年 |
《第三個女郎》 | 1966年 |
《萬聖節前夜的謀殺案》 | 1969年 |
《舊罪的陰影》 | 1972年 |
《帷幕》 | 1975年 |
以簡·馬普爾小姐為主角
作品名稱 | 出版時間 |
---|---|
《寓所謎案》 | 1930年 |
《藏書室的陌生人》 | 1942年 |
《魔手》 | 1943年 |
《謀殺啟事》 | 1950年 |
《莊園謎案》 | 1952年 |
《黑麥奇案》 | 1953年 |
《命案目睹記》 | 1957年 |
《破鏡謀殺案》 | 1962年 |
《加勒比海疑雲》 | 1964年 |
《伯特倫旅館之謎》 | 1965年 |
《復仇女神》 | 1971年 |
《死亡不長眠》 | 1976年 |
以湯米和塔彭絲夫婦為主角
作品名稱 | 出版時間 |
---|---|
《暗藏殺機》 | 1922年 |
《鴛鴦神探》 | 1929年 |
《桑蘇西來客》 | 1941年 |
《煦陽嶺的疑雲》 | 1968年 |
《命運之門》 | 1973年 |
以業餘偵探為主角
作品名稱 | 出版時間 |
---|---|
《褐衣男子》 | 1924年 |
《煙囪大廈的秘密》 | 1925年 |
《七面鍾之謎》 | 1929年 |
《斯塔福特疑案》 | 1931年 |
《懸崖上的謀殺》 | 1934年 |
《殺人不難》 | 1939年 |
《無人生還》 | 1939年 |
《零時》 | 1944年 |
《死的懷念》 | 1945年 |
《死亡終局》 | 1945年 |
《怪屋》 | 1949年 |
《捕鼠器》舞台劇(另有小說版) | 1950年 |
《巴格達風雲》 | 1951年 |
《地獄之旅》 | 1954年 |
《無妄之災》 | 1958年 |
《白馬酒店》 | 1961年 |
《無盡長夜》 | 1967年 |
《法蘭克福機場怪客》 | 1970年 |
作品名稱 | 出版時間 |
---|---|
《波羅探案集》 | 1924年 |
《巴石立花園街謀殺案》 | 1937年 |
《赫丘勒的十二道任務》 | 1947年 |
《雪地上的女屍》 | 1960年 |
《藝術舞會奇案——波洛探案精萃》 | 1974年 |
《阿加莎克里斯蒂秘密筆記》 | 2011年 |
《死亡草》 | 1932年 |
《馬普爾小姐探案》 | 1979年 |
《神秘的奎恩先生》 | 1930年 |
《死亡之犬》 | 1933年 |
《李斯特岱奇案》 | 1934年 |
《帕克潘調查簿》 | 1934年 |
《捕鼠器》 | 1950年 |
《神秘的第三者》 | 1991年 |
《殘光夜影》 | 1997年 |
其他作品
作品名稱 | 出版時間 | 體裁 | 備註 |
---|---|---|---|
《夢幻之路》 | 1924年 | 詩集 | |
《撒旦的情歌》 | 1930年 | 小說 | 以筆名瑪麗·維斯特麥考特發表 |
《漂浮的上將》 | 1931年 | ||
《未完成的肖像》 | 1934年 | 小說 | |
《幸福假面》 | 1944年 | 小說 | |
《情牽敘利亞》 | 1946年 | 遊記 | 以筆名阿加莎·克里斯蒂·馬洛溫發表 |
《玫瑰與紫杉》 | 1948年 | 小說 | 以筆名瑪麗·維斯特麥考特發表 |
《母親的女兒》 | 1952年 | 小說 | 以筆名瑪麗·維斯特麥考特發表 |
《愛的重量》 | 1956年 | 小說 | 以筆名瑪麗·維斯特麥考特發表 |
《伯利恆之星》 | 1965年 | 以筆名阿加莎·克里斯蒂·馬洛溫發表 | |
1973年 | 詩集 | ||
1978年 | 劇本集 | ||
《屏風背後》 | 1983年 | 長篇小說 | 寫於1930年,與The Scoop合集出版,與偵探俱樂部(Detective Club)的會員作家們合寫 |
《獨家新聞》 | 1983年 | 長篇小說 | 寫於1931年,與Behind the Screen合集出版,與偵探俱樂部(Detective Club)的會員作家們合寫 |
1993年 | 劇本集 | ||
1993年 | 劇本集 | ||
《阿加莎·克里斯蒂自傳》 | 自傳 | 中國貴州出版社有出版 |
獲獎時間 | 獎項名稱 | 獲獎結果 |
1954 | 美國推理作家協會傑出作家獎 | 獲獎 |
1971 | 不列顛帝國女爵士勳章DBE | 獲獎 |
1956 | CBE勳章 | 獲獎 |
偵探小說家程小青《論偵探小說》:克里斯蒂的作品具有永久的價值。
歷史學家C·V·韋洽伍德:克里斯蒂在社會背景、人物描寫和對話上表現出的敏銳觀察力無人能及。
作家馬原:克里斯蒂是將“殺人”這一情節遊戲化的第一人,因為此前,柯南道爾以謀殺為主題的小說多充滿了血腥和恐怖,而克里斯蒂的小說中殺人既不壓抑也不血腥,真正做到遊戲化和娛樂化。克里斯蒂的懸疑小說無人可比,事實上讀克里斯蒂的作品,讀者能找到一種和作家對弈的快感,可惜的是在每個回合里,讀者都會落下風,最好的結果也是打個平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