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台灣通史的結果 展開
- 商務印書館圖書
- 福建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六卷本
- 台海出版社版台灣通史
台灣通史
商務印書館圖書
《台灣通史》是連戰祖父連橫積數十年之力,搜集有關台灣的中外文獻、檔案和傳聞,仿照司馬遷《史記》的體例寫成的台灣第一部按照通史體例撰修的史書。
全書起於隋大業元年,終於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有紀四、志二十四、傳六十。從最早經營台灣的開拓者到清中後期抵抗日本侵略的仁人志士,凡台灣的政治、軍事、經濟、財產、風俗、人物等等,均有論列。
連橫十三歲時,其父連永昌購買一部余文儀《重修台灣府志》給他說:汝為台灣人,不可不知台灣史。基於先人家教啟蒙與台灣為日本所佔的雙重動機,自1908年至1918年著手撰寫《台灣通史》,體裁仿效司馬遷《史記》體例而成,起自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終於割讓(1895年)。這是台灣人第一次完成的第一部冠以台灣通史名稱的著作。不過連橫對於台灣民主國的記載,最初以獨立紀撰寫,后又改為過渡紀以避免爭議。
連橫
全書內容起於隋大業元年,終於清光緒二十一年,時間橫跨1290年,有紀四、志二十四、傳六十。從最早到達台灣的開拓者,到清中後期抵抗日本侵略的志士將領,凡有關台灣的政治、軍事、經濟、物產、風俗、人物等等,均有論列。對大陸人民開拓台灣與台灣人民抗擊荷、英、法、日等帝國主義的侵略戰爭敘述尤詳。《台灣通史》郁“自戕其身,至於短折。余甚哀之。顧余則不然,禍患之來,靜以鎮之,橫逆之施,柔以報之。而眷懷家國,憑弔河山,雖多迴腸盪氣之辭,絕無道困言貧之語。故十年中未嘗有憂,未嘗有病。豈天之獨厚於余,蓋余之能全於天也。”民國十五年春(1926),連橫攜眷游杭州西湖,欲了卻其“他日移家湖上住,青山青史各千年”的宿願。不久,北伐戰爭開始,於是又返回台灣。這時期日本人在台灣禁止學習漢文,且不許學生使用台語,連橫為保存故國文化始作《台灣語典》四卷。
本書曾由作者於1920~1921年在台灣分三冊出版,內地流傳極少。商務印書館於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前夕,曾將其重新出版,此後亦有重印,但讀者現在也不易找到當時版本。
圖書簡介
雅堂夫子既作《台灣通史》,將付剞劂,墩讀而喜之。已而嘆日:嗟乎!夫子之心苦矣,夫子之志亦大矣。始墩來歸之時,夫子方弱冠,閉戶讀書,不與外事。既而出任報務,伸紙吮毫,縱橫議論。又以其餘力網羅舊籍,旁證新書,欲撰《台灣通史》,以詔之世,顧時猶未遑也。越數年,去之廈門,游南嶠,鼓吹擯滿,瀕於危者數矣。事挫而歸,歸而再任報務,復欲以其餘力撰《通史》。每有所得,輒投之篋,而時又未遑也。中華民國既建之年,夫子矍然起,慨然行,以家事相屬,長揖而去。遂歷禹域,入燕京,出萬里長城,徘徊塞上。倦遊而歸,歸而復任報務,茶餘飯後,每顧而語日:“吾平生有兩大事,其一已成而《通史》未就,吾其何以對我台灣?”於是發篋出書,積稿盈尺,遂整齊之,每至夜闌始息。如是三年而書成,又二年而後付梓。嗟乎!夫子之心苦矣,夫子之志亦大矣。台自開闢以來,三百餘載,無人能為此書,而今日三百餘萬人,又無人肯為此書。而夫子乃毅然為之,抱其艱貞,不辭勞瘁,一若冥冥在上有神鑒臨之者,而今亦可以自慰矣。然而夫子之念未已也,經綸道術,煥發文章,墩當日侍其旁,以讀他時之新著。
上冊目錄 | 下冊目錄 | ||||
自序 | 卷十七 關征志 | 林圯、林鳳 | 福康安 | 戴潮春 | (二)勇士 |
凡例 | 卷十八 榷賣志 | 劉國軒 | 楊廷理 | 林文察 | (三)貨殖 |
卷一 開闢紀(起隋大業元年終於明永曆十五年) | 卷十九 郵傳志 | 卷三十 列傳二 | 鄭其仁、李安善 | 丁曰健 | (四)列女 |
卷二 建國紀(起明永曆十五年終於三十七年) | 卷二十 糧運志 | 施琅 | 陳周全、高夔 | 林奠國 | 卷三十六 列傳八 |
卷三 經營紀(起清康熙二十二年終於光緒二十年) | 卷二十一 鄉治志 | 吳球、劉卻 | 卷三十二 列傳四 | 林占梅 | 邱逢甲 |
卷四 獨立紀(起清光緒二十一年終於是年九月) | 卷二十二 宗教志 | 朱一貴 | 海寇 | 羅冠英、陳澄清 | 吳湯興、徐驤、姜紹祖、林昆岡 |
卷五 疆域志 | 卷二十三 風俗志 | 歐陽凱 | 王得祿 | 沈葆楨 | 吳彭年 |
卷六 職官志 | 卷二十四 藝文志 | 藍廷珍 | 謝金鑾、鄭兼才 | 袁聞柝 | 唐景崧、劉永福 |
卷七 戶役志 | 卷二十五 商務志 | 楊文魁、殷化行、阮蔡文、王郡 | 吳沙 | 劉銘傳 | 後序 |
卷八 田賦志 | 卷二十六 工藝志 | 卷三十一 列傳三 | 姜秀鑾、周邦正 | 劉墩 | 連雅堂先生家傳 |
卷九 度支志 | 卷二十七 農業志 | 王世傑 | 許尚、楊良斌 | 林平侯 | 連橫先生學術年表 |
卷十 典禮志 | 卷二十八 虞衡志 | 吳鳳 | 姚瑩、徐宗斡 | 卷三十四 列傳六 | 連橫與《台灣通史》 |
卷十一 教育志 | 卷二十九 列傳 | 施世榜、楊志申、吳洛、張振萬 | 張丙 | (一)循吏 | |
卷十二 刑法志 | 顏思齊、鄭芝龍 | 林成祖、胡焯猷、張必榮、郭元汾 | 方振聲 | (二)流寓 | |
卷十三 軍備志 | 寧靖王 | 台東拓殖 | 李石、林恭 | (三)鄉賢 | |
卷十四 外交志 | 諸臣 | 吳福生、黃教 | 鄭勒先 | (四)文苑 | |
卷十五 撫墾志 | 諸老 | 林爽文 | 郭光侯、施九緞 | 卷三十五 列傳七 | |
卷十六 城池志 | 陳永華 | 孫景燧 | 卷三十三 列傳五 | (一)孝義 |
下村宏:分類有法,矧又氣象雄渾,筆力遒健,論斷古今,吾幾不能測其才之所至,蓋近世巨觀也。
楊雲萍:連橫運用材料有所局限,有抄襲他人作品的弊端。對史料的處理不夠嚴謹,部分記載甚或出於自己的創作。地名與人物的錯誤層出。初版有兩任台灣總督明石元二郎和田健治郎的親筆題辭,使部分人士懷疑有媚日之政治立場。
翁佳音:《台灣通史》幾乎每頁都有錯。但在日本統治並鼓吹同化之時,台灣通史的出版,的確發揮了維護台灣歷史主體性的作用。《台灣通史序文》被編入台灣高中國文教材。從近代史學的觀點言,《台灣通史》未臻完善,例如《台灣通史·吳鳳傳》中的吳鳳事迹已經是一個眾所皆知的大錯誤。
鄧孔昭:指出《台灣通史》誤謬達六百餘處。鄧孔昭提到《台灣通史》所載蔣元樞與怪僧月事乃抄自《清朝野史大觀》一書。連橫甚至杜撰〈朱一貴起事檄〉。
吳密察:〈與荷蘭守將書〉同樣也是連橫杜撰,因之前從無明清文獻有此文,與荷蘭所藏書信也不同。
陳昭瑛:連橫是改寫江日升《台灣外記》所記此地非爾所有,乃前太師練兵之所。今藩主前來,是復其故土。改成然台灣者,中國之土地也,久為貴國所踞。今余既來索,則地當歸我。,而且康熙前,中國人也從未將台灣視為中國領土。
《台灣通史》誤把台灣地名由來說為埋冤,認為埋冤本來是紀錄先民艱辛開墾的情狀,後來因為名字不吉利,而改成跟台灣閩南語發音一樣的台灣。但事實上,台灣一詞早在明朝泰昌元年(1620年)就首次出現於公文上,明末何喬遠所著之《鏡山全集》中,也出現台灣這個名稱。而大量移民形成埋冤之地,卻發生在清領初期,所以台灣通史的說法並不正確。
連橫,台灣國民黨前主席連戰的祖父,以撰成台灣第一部通史——《台灣通史》,而被譽為“台灣太史公”。
連橫父親連永昌,是一喜好讀書之人,熟讀《春秋》、《戰國策》、《三國演義》等書,經常以忠義節烈的故事教育自己的孩子,家庭的熏陶,從小在連橫心中植下了濃厚的民族意識。連家所居台南,乃當年鄭成功屯兵故壘,舊物如古堡、石垣、校場、馬道隱然猶存,斯人雖去,英風浩氣長留海天之間!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連橫從小就對鄭成功充滿景仰崇敬之心,並一生以這位民族英雄作為自己的楷范。連氏兄妹七人,連橫排行第四。連橫自幼好學聰穎,過目成誦,以家庭條件優裕,過著無憂無慮的讀書生活。台灣割讓后,日本殖民當局在台南筑法院,連家遭毀,全庄散落四方,連橫父親抑鬱辭世,臨終前說了一句話:“此恨綿綿,何時能已!” 1897年,20歲的連橫負笈上海,入教會大學聖約翰攻讀俄文。入學之時,將自己名字改為“連橫”。連橫一名,取自“合縱連橫”,又有仿效壯士田橫之義。連橫字武公,後來他向家人解釋說“孫中山先生名‘孫文’,我連橫便叫武公,一文一武,各在南北”。不久,連橫棄學歸台完婚。
1898年後,連橫出任過《台澎日報》、《台灣新聞報》諸報漢文部主筆,發表了不少隨筆,介紹台灣各地山川、古迹、物產、風情等,以喚起人們的鄉土之情。1902年、1905年連橫兩度赴廈門辦報,返台後供職《台南新報》。1908年,連橫開始撰寫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史著,即《台灣通史》。 1912-1914年間,連橫在內地度過三年遊歷生涯,搜羅到撰寫台灣通史的大量珍貴材料,同時也大開眼界,返台後一直定居台灣,服務報界,間而經營書局,公餘奮力著述。“九一八事件”發生以後,連橫把獨子連震東送往內地工作,臨行誡之:“欲求台灣之解放,須先建業祖國。余為保存台灣文獻,故不得不忍居此地。汝今已畢業,且諳國文,應回祖國效命。”1933年,連橫移居上海,三年後病世。連橫彌留之際,對兒子連震東說:“今寇焰迫人,中日終必一戰。光復台灣即其時也,汝其勉之!”並給其即將誕生的孫子,取名連戰,以示對日作戰到底之意。二個月後,連戰降生於西安。1945年台灣光復,十歲的連戰將其骨灰運回台灣。1956年正式安葬台北市郊泰山鄉,碑陰鐫刻有“褒揚命”,連橫是受此殊榮的第一個台灣人士。因連橫對台灣歷史文化做出巨大貢獻,得與傅斯年一併入祀孔廟。 《台灣通史》不僅是連橫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於台灣亦具有劃時代意義,從此結束了台灣無史的歷史。連橫修史有完成父志意味,十三歲那年,連橫父親連永昌購得《台灣府志》授之曰:“汝為台灣人,不可不知台灣歷史。”其子連震東說:“後日先生以著《台灣通史》引為己任者,實源於此。”細究之,連橫修史原因有二:一台灣固無史也。台灣歷史上經歷過荷蘭、鄭氏、清人三個時代。然而清代所修台灣志書,僅載清人之事。於此前史事,或謬或闕,或以島夷、海寇視之。又自海通以來,西力東漸,其間往來諸事,舊志不及載;當地人民抗爭之事,舊志亦不備載。二、抵制日本奴化教育,台灣需要保存本土歷史。中日甲午戰爭清廷敗績,割台以和。日本殖民者統治者,一心毀滅台灣史跡文化,強制推行文化殖民運動。值此改隸之際,台灣本土文獻流散,連橫以為若不趁今日修史,一二十年後恐再難為之,則連橫一輩無疑將成為一代罪人。正如他所說:“夫史者,民族之精神,而人群之龜鑒也。代之盛衰,俗之文野,政之得失,物之盈虛,均於是乎此。”因此連橫昭告神靈,發誓撰修《台灣通史》,昭示他的同胞“台灣原本是中國的一部份,台灣人永遠是堂堂的中國人”。自1899年連橫立志修史,網羅舊籍,博採遺聞,旁及西文,參以檔案,至1918年告竣,前後約二十年之功。全書體例略仿《史記》,三十六卷,八十八篇,約六十萬字,上起隨大業元年,下至清光緒二十一年,凡一千二百九十年事。 《台灣通史》,兩岸有眾多版本,內地版以新近出版的華東師範大學版最佳,有國內他本所無之章太炎、張繼二序以及連雅堂先生年表,另有連戰先生親撰序文。
台灣著名史學家連橫所著《〈台灣通史〉第一版影印本》近日出版發行,22日在北京台灣會館舉行出版座談會。
《台灣通史》是連橫先生最重要的著作,1920年至1921年在台灣分上、中、下叄冊首次出版。抗戰勝利前夕,商務印書館首次在大陸印刷發行。全書分紀、志、傳共88篇36卷,記敘了台灣起自隋代終於1895年因《馬關條約》被迫割讓的歷史,盡錄上下千年台灣之事,是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有關台灣的史書。作者以無可爭辯的歷史事實證明了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再現台灣人民反抗外族侵略特別是日本殖民者侵佔台灣的鬥爭史。
據介紹,《台灣通史》自問世以來,海峽兩岸先後翻印了十幾種版本。經過近一個世紀的時間,最初版的《台灣通史》幾無存世。台海出版社歷經多方尋訪,覓得一珍本,按照原貌影印出版了這套《〈台灣通史〉第一版影印本》。
台盟中央副主席黃志賢在座談會上表示,《台灣通史》是台灣歷史上第一部按通史體例撰修的史書。連橫先生著寫該書之時,正是日本殖民者強行推行“皇民化”最猖狂之日,該書不僅結束了台灣無史的狀況,更第一次用歷史定位了台灣的中國歸屬,還原台灣作為中華國土的血脈之身。
他說,在近百年後的今天,我們出版《〈台灣通史〉第一版影印本》,原汁原味再現當年先輩們抵禦外族之壯舉,頌揚寶島之風貌。希望通過閱讀此書,所有同胞能夠進一步正視歷史,消弭隔閡,增進互信,累積共識,共同締造中華民族更美好燦爛的未來。
據悉,連橫嫡孫、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為《台灣通史》第一版影印本的出版題詞:“翰墨書香 文化橋樑 兩岸共賞 互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