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像小說

圖像小說

圖像小說(graphic novel)也算是某種形式的漫畫,通常(類似文字小說的)劇情較長較複雜,繪圖表現風格的發揮尺度較寬,以成年讀者為目標。

概念定義


圖像小說通常比月刊連載漫畫印刷精美,裝訂方式較厚較堅固,在書店與專賣店販賣,而非街頭書報攤。
在出版業界實務上,圖像小說也可以用來指稱短篇漫畫的合輯,或是往年舊作的合訂本。若是單獨創作出版,未曾在報紙、雜誌連載的敘事漫畫作品,就稱作原創圖像小說 (OGN)。

歷史發展


「圖像小說」這個辭彙不斷在演化中,一直沒有嚴格定義,有時被用來指稱繪圖藝術價值明顯高於普通漫畫的作品。
它包含一個起承轉合的完整故事,不像連載漫畫有讀者熟悉的固定角色,同時探討比較深奧的主題。
這個辭彙通常用來區隔青少年市場與搞笑性質的漫畫(comics)與漫畫書(comic book),暗示該作品比傳統漫畫嚴肅、成熟或偏重文學性。
因此藝術史專家與精緻藝術學派有時會用法文辭彙Bande Dessinee來區隔屬於精緻藝術範疇的漫畫與大眾娛樂作品,其實在法文中,這個辭彙是平等指稱所有漫畫類型的。
日式漫畫(manga)業界出版小說形式與成人取向漫畫的歷史比歐美悠久許多,但是否也能算圖像小說仍有爭議。
在歐陸從十九世紀末開始,單冊完結的故事與連載漫畫的合訂本通常以精裝出版,稱作專輯(album),例如《丁丁歷險記》等。
美國把連載漫畫集結出書的歷史也很悠久,但這些合輯與長篇漫畫以現代標準看來並不算是圖像小說,而是圖像小說的前身。

經典名作


1960年代末期,傳統主流的超級英雄漫畫陷入題材與風格的瓶頸,美國漫畫作者開始大膽嘗試新格式。
1968年,Marvel漫畫公司推出上下兩冊《The Spectacular Spider-Man》,也有人主張史丹李(Stan Lee)與史提夫迪克托(Steve Ditko)在《Strange Tales》第130到146期(1965-66年)合作的《奇異博士》(Doctor Strange)算是美國最早的圖像小說。
另一個美國早期圖像小說的例子是Marvel漫畫的史丹李與傑克寇比(Jack Kirby)合作的《銀色衝浪手》(The Silver Surfer,Simon & Schuster/Fireside Books出版,1978年),它沒有自稱圖像小說,但是由傳統文字書出版商透過正規書店發行。
「圖像小說」這個名詞真正開始流行是在威爾埃斯納(Will Eisner)的突破性名作《A Contract with God, and Other Tenement Stories》(1978年十月)的平裝版(不是精裝版)出版之後。
這本成熟複雜的短篇故事集描繪凡夫俗子在現實世界中的生活,雖然敘事媒體相同,但採用graphic novel名稱跟傳統漫畫區隔,銷售很成功,確立了出版業的新類型與新市場。
埃斯納宣稱他的靈感來自二○年代的木版畫復古風潮。
許多媒體與文獻錯誤指稱埃斯納是圖像小說這個名稱的發明人,其實早在1964年十一月理查凱爾(Richard Kyle)在業餘漫畫家出版聯盟(Comic Amateur Press Alliance)的業務通訊《CAPA-ALPHA 》第二期就用過。
Marvel在1982-88年出版了Marvel Graphic Novel平裝本系列,編流水號如同連載漫畫書,聘請John Byrne、Steve Gerber、法蘭克米勒(Frank Miller)等名家創作書中原創的故事,大多數仍以社內超級英雄當主角,但也有原創的科幻/奇幻角色,或把吸血鬼等固有角色或真人實事的劇情畫成漫畫。
DC漫畫公司也跟風開始出版精裝合訂本,後來亞特史匹格曼(Art Spiegelman)的《老鼠》(Maus,1986)甚至得了普立茲獎,在一般大眾心目中強化了圖像小說的類型與概念。
歷史名作包括法蘭克米勒描繪老邁蝙蝠俠與晦暗未來的《黑暗騎士歸來》(Batman: The Dark Knight Returns,1986),
亞倫摩爾(Alan Moore)與大衛吉朋(Dave Gibbons)描繪戰後世界權力結構的《守望者》(Watchmen,1987),
還有摩爾與大衛洛伊德(David Lloyd)的《V怪客》(V for Vendetta)。
這四部作品都受到報章雜誌廣泛討論,主流媒體終於也認同了「漫畫不僅是小孩子玩意兒」,幫助銷售大增。
在此還要補充推薦亞歷士羅斯(Alex Ross)繪製的《Kingdom Come》《Marvels》《Uncle Sam》,法蘭克米勒的《300》,尼爾蓋曼Neil Gaiman)的《睡魔》(Sandman)系列等,都是經典級的必讀名作。

市場業界


當然漫畫業界也有人認為圖像小說只是為了方便行銷而製造出來的好聽名稱,就像把垃圾清潔工稱作「衛生工程師」,或只是羞於承認自己就是漫畫書罷了。無論評價褒貶,沒有人能否認圖像小說的出現讓相對冷門的作者與題材有了接觸小眾讀者、開拓新市場的機會。
紐約時報書評專欄的退休編輯查爾斯麥格拉斯(Charles McGrath) 曾在報上寫道:「某些最知名的圖像小說根本不是漫畫公司出版的,而是Pantheon之類的主流出版商,銷量也是主流暢銷書等級。
例如瑪贊莎塔碧(Marjane Satrapi)沉痛迷人的故事《我在伊朗長大》(Persepolis,中譯本由三聯出版),簡單復古的黑白作畫,描繪在1979年伊斯蘭革命之後受盡痛苦的伊朗小女孩與家族故事,迄今已在全球賣了四十五萬本。」
隨著視覺世代與御宅族文化興起,近年來國內市場已經逐漸注意到圖像小說類型的潛力,並已出現關於創作技巧的指南書:《圖像小說的編寫與繪製》(Mike Chinn著,張晴雯譯,視傳文化出版)。
時報即將出版的《Blankets》是美國新銳畫家克瑞格湯普森(Craig Thompson)長達六百頁的黑白自傳式圖像小說,描述作者在基督教福音教派家庭長大、初戀與成年的往事。
本書在2004年不但贏得埃斯納獎(Eisner Award,美國漫畫界的奧斯卡獎)最佳美術、最佳編劇/繪圖兩項大獎,還佔據同年圖像小說類的銷售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