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月陣
中國古代兵車戰法
卻月陣是中國古代兵車戰法中的一種戰法。按照《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一十八》還記載,劉裕用“卻月陣”,以2000步兵大破北魏3萬精銳騎兵。
劉裕的軍事思想非常豐富,為中國軍事史做出過重大貢獻。他不僅善於戰略決策和戰役指揮,還善於戰術革新;不僅善於指揮步兵、水軍作戰,還善於指揮諸兵軍協同作戰。其中以“卻月陣”擊敗北魏精騎,就是劉裕指揮諸兵軍協同作戰的典型戰例。經過此戰,“卻月陣”威名大振,為後人所津津樂道,以至一談及如何“以步制騎”,必言“卻月陣”。
在現有的史料中,並沒有明確記載劉裕是何時發明的“卻月陣”。但“卻月陣”本身是由水軍和步兵共同組成的,其中步兵又以戰車為主,所以通過對水軍和戰車進行分析,可得出一些端倪。
兩晉南北朝時期,隨著馬鐙的發明,使騎兵裝具臻於完備,北方的少數民族中出現了重甲騎兵(鐵騎),這種騎兵具有較強的防護力和集團衝擊力,在對沒有裝甲的輕騎或步兵作正面衝擊時,具有極大的威力。南方因受地理條件的限制,不利於騎兵作戰,加上馬匹資源缺乏,所以騎兵不佔主導地位。義熙五年(409年),劉裕北伐南燕時,在如何對付南燕鐵騎這一問題做了充分準備。當劉裕出征后,燕軍即以9萬之眾抵禦,其中就有“鐵騎萬餘”③。劉裕聞訊后,即令諸軍步行,以“車四千兩,分車為兩翼,方軌徐行,車悉張幔,御者執槊,又以輕騎為游軍。軍令嚴肅,行伍齊整。”當燕軍鐵騎來襲時,劉裕用此陣對抗,雙方激戰過午,未分勝敗。隨後劉裕用計,奇襲後方重鎮後方臨朐(今山東省臨朐縣),大敗燕軍。
在這次交戰中,劉裕在戰術上採用步、騎、車3個兵種協同作戰,有力地遏制了燕軍鐵騎的強大衝擊。因為劉裕的陣法以戰車為主,所以它的防禦能力還是比較強的,頂住了燕軍鐵騎的衝擊,但是在攻擊力方面卻表現的明顯不足,最後也是用“批亢搗虛”之計取得的勝利,而非“面對面”的擊敗對手。但此次作戰卻為劉裕積累了對抗重甲騎兵的豐富經驗,促使他著手日益完善自己的陣法,直到形成最後演變成具有強大殺傷力的“卻月陣”。
水軍做為南方的主要兵種,在戰爭中佔有重要地位。水軍的特點是,不僅可以直接作戰,還可以運輸兵源及糧草物資,而且要比陸上運輸更為便捷。劉裕之所以被稱為卓越的軍事家,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十分重視水軍的建設,在他所指揮的作戰中,基本都有水軍參戰,並且合理搭配,充分發揮了水、步、騎三個兵種協同作戰的優勢。尤其在鎮壓以水師見長的盧循義軍時,劉裕大建水師,所修皆“大艦重樓,高者十餘丈”⑤,水軍成為絕對主力,他最終憑藉這支強大水軍鎮壓了義軍。正因為劉裕善於指揮水軍作戰,而當時晉朝水軍可從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以東的京口沿水道而上,進入黃河,再逆河西行,經渭水直入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北郊,所以當他醞釀北伐後秦的策略時,水軍便成為一個重要的棋子。同時,北方少數民族政權不但沒有水軍,甚至連戰船都沒見過⑥,所以晉軍還掌握著絕對制水權。
此外,劉裕本人有著高超的軍事才能,又是從基層成長起來的軍事統帥,精於戰術,從他所指揮作戰中可以看出,指揮水軍和戰車作戰在劉裕軍事思想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有著強大的水軍、有著絕對的制水權、有著對付重甲騎兵的豐富經驗、加上劉裕精於戰術,所以“卻月陣”的形成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卻月陣”的形成時間當在義熙五年攻打南燕至十三年攻打後秦的八年間,是劉裕經過認真研究和周密準備后才最後用於戰場的,絕不是在戰場上靈機一動、臨敵應變而產生的。
構成“卻月陣”的條件稍顯複雜,具體包括地理條件、兵器、兵種和兵力配置。
河水。因為晉軍有制水權,所以河水可以保障“卻月陣”後方及側翼的安全,不必擔心被敵軍合圍視野寬廣的平坦河岸。良好的視野便於觀察敵我雙方的行動,及時掌握戰場的情況;平坦地勢則可以使敵軍失去地形優勢,而晉軍可在高大戰船上俯瞰戰場,相當於佔據了制高點。
戰船:用來控制水道、運送兵源和作戰物資,一但戰事不利,還可以接應陣中的晉軍。
戰車:用來抵抗敵軍騎兵的衝擊,起防禦作用。
盾牌:保護戰車。
杖、弩、錘、槊等:用來殺傷敵軍。
步兵:包括車兵、弩兵等,是作戰的主力。
水軍:見戰船
騎兵:用來追擊逃敵,數量不會太多。
在距水百餘步之處用戰車百乘布下弧形“卻月陣”,兩頭抱河,以河岸為月弦,每輛戰車設置7名持杖士卒,共計700人;布陣后,再派2000士兵上岸接應,並攜帶大弩百張,每輛戰車上各加設20名士卒,並在車轅上張設盾牌,保護戰車。
因為“卻月陣”是弧形,從物理學的角度來講,弧形可以分散受力點的力,有著良好的抗衝擊能力;陣內士兵又因有杖、弩、槊等武器,所以殺傷力非常強;同時陣內士兵背水為陣,可起到“陷之死地而後生”的效果。
義熙十二年八月,劉裕發兵五路攻打後秦。十三年正月,劉裕留子彭城公劉義隆鎮守彭城,親率水軍自彭城北上。三月,水軍自淮、泗入清河,準備逆黃河西上,於是派人向北魏請求借路。北魏因此前滑台(今河南省滑縣東)丟失,明元帝拓跋嗣恐劉裕此次以借道為名北上攻魏,因而拒絕了謀臣崔浩提出的“假之水道,縱裕西入,然後興兵塞其東歸之路”的策略。遣司徒長孫嵩為督山東諸軍事,又遣振威將軍娥清、冀州(治今河北省冀縣)刺史阿薄幹,率步騎10萬屯駐黃河北岸,監視晉軍。
劉裕借路沒有成功,但仍按計劃行軍。初八,劉裕率水軍進入黃河,以左將軍向彌為北青州(治東陽,今山東省青州市)刺史,鎮守碻磝(今山東省茌平縣西南),自率大軍入黃河西上。北岸魏軍見此情景,便以數千騎兵隨劉裕水軍西行,不時襲擾,遲滯晉軍西進。晉軍南岸拉縴的兵士有被激流沖至北岸的,都被魏軍殺傷。劉裕派軍上北岸攻擊,魏軍立即退走,當晉軍退後,魏軍復來。魏軍的行為引起了晉軍將士的不滿,促使劉裕使用“卻月陣”。
四月,劉裕選擇好戰場后,便派白直隊主丁旿率700人及戰車百乘,搶渡北岸,在距水百餘步處布下弧形的陣,兩頭抱河,因形似新月,故稱“卻月陣”,每輛戰車設置7名持仗士卒。布置好后,丁旿在陣中堅起一根白毦(相當於令旗),以通知船上的晉軍。而魏軍見數百名晉軍登上戰車,不解其意,沒敢冒然採取行動。此時的劉裕早已派寧朔將軍朱超石嚴加戒備,準備出戰,這時見魏軍遲疑,便抓住這一機會,命朱超石率2000兵士攜帶大弩百張,上岸接應丁旿,每輛戰車又上增設20名士卒,並在車轅上張設盾牌,保護戰車。
魏軍見晉軍立營已畢,這才恍然大悟,向晉軍展開圍攻。朱超石先以軟弓小箭射向魏軍,向其示弱。魏軍果然中計,認為晉軍眾少兵弱,遂三面而至。這時長孫嵩接到消息也率3萬騎兵助戰,一起猛攻晉軍。朱超石遂令士卒改換大弩猛射,並選神射手用箭集束髮射,給魏軍以重大殺傷。但魏軍由於兵源充足,反而愈戰愈多,隨著雙方距離的縮短,晉軍弓弩逐漸失去作用。朱超石又命將士將所攜帶的千餘張槊,截斷為三、四尺長,用大鎚錘擊進行殺敵,一根斷槊便能洞穿三、四名魏軍。由於弧形的迎擊面小,所以魏軍越向前,所受到的殺傷也就越大。魏軍逐漸抵擋不住,“一時奔潰,死者相積”
晉軍陣斬阿薄幹。魏軍退還畔城⑩,朱超石包圍,但激戰竟日,終於大破魏軍,斬獲千計。劉裕見晉軍取勝,又遣振武將軍徐猗之率5000人渡河,攻越騎城,途中又遭到魏軍的包圍,徐猗之用長戟結陣抵抗。不久,朱超石趕來增援,魏軍遂聞風而逃。
此戰的勝利,給魏軍以極大震懾,魏明帝吸取教訓,聽從謀臣崔浩的建議,不再與晉軍為敵。劉裕取勝后,率水軍沿黃河順利西進,於四月下旬到達洛陽,參加攻打長安的作戰。水軍的及時到達,對戰爭的了勝利起了決定性作用,劉裕正是在陸軍進展不利的情況下,令水軍沿渭水而上,一舉攻佔長安,滅亡後秦的。
劉裕憑“卻月陣”以近2700名步兵破魏軍3萬多騎兵,顯示了強大的威力。現在的很多軍事愛好者一談及以步制騎的問題時,必言“卻月陣”之妙。但讓人不解的是,“卻月陣”就像曇花一現,雖然史書中記載詳細,但此役過後,再無人使用此陣。
的確,卻月陣對地形的要求非常的大,一旦有失誤,就有被對方騎兵從側翼穿插或者從后翼大舉突進的危險。如果北魏騎兵從後面包抄,劉裕的卻月陣則難以奏效。不過,當時拓跋嗣命令長孫嵩等人急救後秦,所以北魏騎兵不顧思索的就貿然進入,豈能有不敗之理。劉裕正是用敵人急於求成的心理,使得此陣恰當好處,成就了這機巧絕倫的驚鴻一戰。此後,斯人已逝,時局驟變,卻月便不再復見。
卻月陣之所以沒有流傳下來,與中國古代軍事形勢變化有著重要的關係,卻月陣的核心思維是利用春秋戰國時期以前流行的戰車強大的衝擊力來摧毀地方大規模的騎兵衝鋒。春秋以前中國古代的戰爭都是雙方約好時間地點,雙方都準備好之後互相衝鋒。戰車以其強大的衝擊力在春秋以前的戰爭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戰車數量的多少代表著國家的實力。古語中的千乘之國中的千乘指的就是擁有一千兩戰車,儒家所說的禮樂御射書術中的御其實並不是指的騎馬,而是指的駕駛戰車。
但是到了戰國時期,戰爭的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戰爭不再是類似西方騎士那樣的互相衝鋒,而是變成了攻城與守城,弱勢的一方不再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而是改為拒城而守,這樣一來野戰的數量急劇減少,而戰車雖然戰鬥力強大但是相對騎兵而言不夠靈活,加上在攻城戰之中絲毫無法起到作用,於是漸漸地沒落,這樣一來以戰車為核心的卻月陣也就退出了歷史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