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特萬戰役

卡特萬戰役

卡特萬戰役,又稱卡特萬之戰,是1141年西遼軍隊同以塞爾柱帝國為首的西域聯軍的衝突,雙方在撒馬爾罕以北的卡特萬草原對峙,並於9月9日展開會戰。

此戰役是中亞史上的著名戰役,西遼耶律大石在此戰中以少勝多,擊敗10萬中亞聯軍,伊斯蘭教第一次屈服於一個不信教的政權。

卡特萬戰役后,塞爾柱帝國的勢力退出河中地區,西遼成為中亞霸主。

卡特萬之戰,使西遼確立了在中亞穆斯林世界的統治,聲名威震亞歐。

戰爭背景


參見詞條:塞爾柱帝國、喀喇汗王朝、西遼
11世紀,塞爾柱家族統率烏古斯人諸部在西亞建立了塞爾柱帝國。
喀喇汗王朝,是指唐朝末年回鶻西遷時,其中一支在龐特勤率領下西奔楚河地區葛邏祿部,后龐特勤臣服了葛邏祿及其他回鶻部族(在今新疆與中亞),建立起回鶻新王朝,史稱喀喇汗王朝。1041年,喀喇汗王朝正式分裂為東西兩部。
1089年,塞爾柱帝國攻下布哈拉,西喀喇汗王國從此在政治上成為塞爾柱帝國的附庸;東部喀喇汗王國在1130年,也曾一度表示臣服於塞爾柱帝國。
1124年,遼朝貴族耶律大石帶領少量部眾出奔,1125年,遼朝滅亡。1132年,耶律大石在葉密立(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額敏縣)稱“菊兒汗”,西遼國正式建立。
1132年,東喀喇汗王國大可汗伊卜拉欣二世同葛邏祿首領、康里首領不和,發生衝突,請求耶律大石幫助他接管自己的國家,於是兵不血刃佔領八剌沙袞,並把八剌沙袞改名為虎思斡耳朵(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瑪克東南布拉納),建西遼國都於此,把東喀喇汗王國降為附庸。

戰爭起因


1134年,耶律大石征討金朝受挫,轉而繼續在中亞地區擴張。1137年,西遼軍進入費爾干納盆地,與前來抵抗的西喀喇汗國軍隊會戰於忽氈,西喀喇汗國戰敗,可汗馬赫穆德逃回撒馬爾罕,耶律大石停止進兵。而西喀喇國可汗馬赫穆德將戰爭失敗的責任推卸給葛邏祿(突厥游牧部落)人,於是雙方結怨。
1141年春,西喀喇汗國與葛邏祿人爆發衝突,馬赫穆德求援於塞爾柱帝國蘇丹桑賈爾(馬赫穆德的舅舅),桑賈爾動員伊斯蘭諸國參戰,抵抗異教徒,保衛穆斯林,得到諸國響應。於是呼羅珊、西吉斯坦、伽色尼、馬贊德蘭、古爾等國的國王們帶兵加入了塞爾柱帝國的聯軍,聯軍軍隊近10萬人。
1141年7月,桑賈爾率領穆斯林聯軍渡過阿姆河,進入河中地區,向葛邏祿人進攻,葛邏祿人急忙派使者向西遼耶律大石求救。
耶律大石寫信為葛羅祿人求情,桑賈爾不接受調解,卻回信要他信奉伊斯蘭教,並威脅恐嚇他:若不改宗教信仰,將率大軍將其消滅。為了顯示自己軍隊的強大,桑賈爾在信中誇張的說:“他們甚至能用弓箭把頭髮射斷。”
耶律大石見到信后,命令手下抓住使者,再遞給他一根針,要他扎斷自己的一根鬍鬚,使者無論如何做不到。耶律大石就說:“你用針尚且無法扎斷自己的鬍鬚,你的同夥安能用箭射斷頭髮?”
於是,耶律大石集合軍隊(他的軍隊里有突厥人契丹人、漢人),下令進軍。

戰爭過程


戰前準備

1141年9月9日,兩軍在撒馬爾罕城以北的卡特萬(Katwan)草原相遇,相距兩里對峙。
戰鬥爆發前,桑賈爾將自己的部隊分為左右中三路,自己親自率領中軍,其衛隊及後勤輜重壓后,西吉斯坦國王指揮聯軍左翼,聯軍右翼是埃米爾庫馬吉指揮。
戰前耶律大石指出桑賈爾的聯軍人多少謀,說:“敵軍雖多但是沒有智謀,遭到我們的攻擊,他們就會首尾不救,我們的軍隊必勝。”
在仔細觀察對手的布陣情況后,耶律大石也將自己的部隊分為三路。六院司大王蕭斡里剌、招討副使耶律松山等率兵2500為右翼,樞密副使蕭剌阿不、招討使耶律術薛等率兵2500攻為左翼,耶律大石親率部隊作為中軍。
戰場地形是一個依山的草原,西遼軍隊的背後是山脈,有一道長長的峽谷達爾加姆峽谷。耶律大石觀察了戰場的地形后,讓軍隊背靠達爾加姆峽谷安營。

激烈戰鬥

戰鬥開始后,雙方的中軍出現僵持。經過一番激烈戰鬥后,桑賈爾的左翼部隊插入西遼軍隊中軍與左翼之間。耶律大石的中軍和左翼部隊被迫向左移動,這樣西遼軍隊的陣營就出現了一個缺口。桑賈爾的部隊對準缺口猛攻,試圖突破西遼人的陣營。
被分割開的西遼右翼部隊2500名騎兵迂迴到桑賈爾空虛的左翼,西遼左翼部隊的騎兵則迂迴到桑賈爾的後方並攻擊其後衛,而耶律大石帶領的西遼主力被擠壓向左迴旋時,恰好攻擊了桑賈爾陣營的右翼。這樣戰場就出現了西遼正面洞開,而桑賈爾三面受敵的格局。

西遼獲勝

西吉斯坦貴族作戰英勇,桑賈爾的部隊在戰鬥中受到擠壓,只能向前繼續挺進,進入耶律大石看中的那條達爾加姆峽谷。這時,西遼軍隊中的葛邏祿人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桑賈爾的部隊有至少上萬人在這條小峽谷內被殺,桑賈爾的妻子、左右翼統帥和伊斯蘭法學家布哈里均被俘虜,桑賈爾和馬赫穆德帶殘兵僥倖奪路而逃,奔至泰爾梅茲。

戰爭結果


卡特萬之戰,以西遼軍隊大獲全勝而告終。桑賈爾的聯軍損失慘重,士兵陣亡3萬人(一說10萬人),《遼史》記載塞爾柱帝國聯軍的陣亡者橫屍數十里。
卡特萬之戰後,塞爾柱帝國的勢力退出河中地區,西遼成為中亞霸主。耶律大石率軍進入撒馬爾罕,立馬赫穆德的弟弟穆海默德為汗,繼續讓其統治西喀喇汗國。

戰爭影響


此戰對中亞歷史的發展以及中西文化交流具有重大的影響,形成中世紀中華文化西傳的第一個高潮。
首先,通過這次會戰,西遼在中亞的統治完全確立下來。戰前,耶律大石佔領了東喀喇汗國以及高昌回鶻等地,只是在中亞有了立足之地。戰後,曾是中亞霸主的塞爾柱帝國一蹶不振,勢力日弱。西喀喇汗國成為西遼藩屬、花剌子模也表示臣服於西遼,布哈拉也俯首聽命,西遼南部邊界越過了錫爾河,以阿姆河為界。西遼確立了在中亞地區的統治地位。
第二、這次會戰使西遼之名,威震西域,遠播亞歐。
第三、卡特萬戰役后,作為中華文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契丹遼文化,在耶律大石及其繼承者的政權支持和倡導下,開始主動的、大規模的、有組織有系統的西傳。使中亞個民族各民熟悉並接受了與伊斯蘭文化迵然不同的東方文化,促進了中亞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
第四、伊斯蘭教又呈現了新活力。自卡特萬戰役,西遼在中亞統治確立后,耶律大石允許各種宗教在西遼帝國境內信仰和傳播,使伊斯蘭教在中亞失去了獨尊地位。佛教、基督教、摩尼教猶太教的活躍迫使伊斯蘭教進行改革,簡化了伊斯蘭教儀式,吸收游牧民族的神和宗教儀式,使伊斯蘭教又出現了新的活力。

戰爭評價


穆斯林史學家伊本·艾西爾:“在伊斯蘭教中沒有比這更大的會戰,在呼羅珊也沒有比這更多的死亡。”

相關爭議


根據已知史料,卡特萬一戰桑賈爾的部隊大致在7萬到10萬之間,而耶律大石的部隊數量不詳細。《遼史》中僅記載其左右兩翼各為2500人,其中軍人數不詳,另外還有數目不詳的葛邏祿人的輔助性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