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壩鎮

隸屬於貴州省遵義市習水縣

徠寨壩位於貴州省習水縣寨壩鎮,東接綦江區,南靠遵義市,西連四面山,北鄰江津區。全鎮地域面積164.3平方公,共3萬餘人,海拔1100-1200米,無霜期272天,年均氣溫14℃,年降雨量833毫米,日照時間1155小時.森林覆蓋率達78%,負氧離子含量2.6萬個/cm3(比重慶高5倍),春看花、夏納涼、秋品果、冬賞雪。自然生態條件得天獨厚,天然氧吧獨具特色。境內水資源豐富,其中習水母親河——習水河就發源於鎮烏梢丘,素有“山頂青松戴帽,山腳綠水纏繞”之美稱,寨壩是一個“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地方,四季景觀豐裕,“春天一山花,夏天一山綠,秋天一山果,冬天一山白”,是一個休閑避暑、旅遊的天堂。

歷史沿革


清同治元年(1862)閏8月,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軍石達開部西進四川在綦江東溪一帶遭圍攻,遂折轉經條台崗至今寨壩地區。寨壩是一盆地式的田壩,於是太平軍就在壩內安營紮寨。義軍走後,當地人利用未折毀的寨棚開始趕場稱寨壩。其後房屋漸多,形成集市,人稱寨壩場。1932年,在寨壩設第七區。1946年,國民黨曾設寨壩區,駐兩路口。其後撤銷寨壩區,將其轄地併入第三區(溫水),直至解放。解放初,寨壩仍為第七區。1950年7月,寨壩改為第八區。1956年改稱寨壩區。1958年撤區建寨壩人民公社,1961年恢復寨壩區。1966年改為寨壩區革命委員會,1980年恢復寨壩區公所。1992年7月,在建鎮並鄉撤區中以原寨壩、兩路、條台三個鄉地域為轄地,建立寨壩鎮。寨壩鎮習源村是習水河發源地。

地理環境


寨壩鎮
寨壩鎮
東臨綦江東溪鎮,北接重慶江津柏林,總面積164平方公里,屬山區半山區地勢,平均海拔960米,無霜期272天,年均氣溫14℃,平均年降雨量833毫米,日照時間1155小時。由過去的條台鄉、兩路鄉、寨壩鄉合併而成,現轄13個行政村,一個居委會,29個自然村,94個村民小組,7698戶,28522人,耕地面積3.5萬畝,以糧、畜、果林為主導產業,2009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650元。寨壩是一塊富饒的寶地。

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豐富,森林茂密,森林覆蓋率達70%,是黔北巨大的綠色肺和天然氧吧,這裡野生動植物繁多,被譽為中藥材寶庫,其中天然林面積達5萬多畝,境內現有野豬、野兔等野生保護動物,地下銅礦、鐵礦等能源儲備豐富。這裡地質疏鬆,土層深厚,環境無污染,適合農作物生長,曾是古代農耕文明的開創地之一。也是傳統的農業大鎮。
為丘陵地區,平均海拔960米,無霜期272天,年均氣溫14℃,平均年降雨量833毫米,森林覆蓋率達70%。資源:生態、氣候、旅遊我鎮位於貴州省習水縣東北部,是習水河的發源地,東西兩面與風光旖旎的重慶丁山湖風景區和四面山國家級風景區緊緊相依,南北兩面長東公路一線縱貫,將綠州紅城與西南大都市重慶緊緊相接,境內碧水環繞,群峰環抱,溝壑縱橫,常見平壩相間。
寨壩是一塊綠色的涼地。境內水資源豐富,有大小河流6條。

行政區劃


有14村(居),100個村民組,
所轄村:先鋒,桂圓,永盛,習源,友誼,靈仙河,鳳凰,條台,福星,上壩,合心,新池,

人口民族


人口總數:30613人農業人口:28657人非農業人口:1956人
行政區面積:164.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16800.0畝
主要民族成分:漢族,苗族

經濟


2013前三季度,全鎮項目建設已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6億元,超額完成縣下達的1.5億元指標任務,預計全年可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1億元。在招商引資方面,鎮黨委政府按照“引進來、留得住、出成效”的工作目標,前三季度已完成招商引資5.4億元,預計年底可完成6.8億元,超任務0.2億元。一大批重點項目在寨壩鎮落戶,如桃都養生谷、雲嶺翠湖、金龍湖、金洲國際等重點項目推進快速,2013在寨壩鎮境內投資在建的旅遊房地產項目有8個,簽定的意向性投資項目4個,園區廣場、景觀大道全面啟動,工作推進有序。
貴州省習水縣寨壩鎮圖片
貴州省習水縣寨壩鎮圖片
農業生產穩定發展,農業產業化建設進一步推進。2013年以來,我鎮堅持以農業現代化為目標,重點實施農業農村“14321”工程,面向重慶市場著力打造“米袋子、菜籃子、果碟子、肉盤子、葯園子、後花園”工程。在春耕生產工作中,以農業適用技術推廣、辦點示範、病蟲害防治為重點,從源頭把好農資安全關。大季作物實現了“四滿”,農作物完成播種面積82140畝。其中糧食作物67100畝,其它農作物15040畝。農作物播種面積中,水稻種植18000畝,玉米8000畝,洋芋完成17000畝,紅苕栽插10500畝,豆類種植2100畝,雜糧種植800畝,蔬菜種植11000畝。受今年夏季旱災的影響,全年糧食總產量僅14770噸。畜牧養殖小區建設進一步鞏固,特色養殖大戶進一步增多。繼續鞏固了永盛、習源、桂園生豬養殖示範小區,圍繞消夏納涼鄉村旅遊,努力培育了林下養雞、生態肉牛、商品兔、全年生豬存欄29800頭,出欄32100頭,牛存欄2950頭,出欄1230頭,羊存欄12500頭,出欄11200頭,家禽存欄17200羽,出欄24240羽。此外,池塘魚、商品兔產量逐年提高,養殖大戶面上新增50戶,為全鎮特色養殖、豐富旅遊市場奠定堅實的基礎,為農業產業化建設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黔北麻羊
認真抓好農村適用技術培訓,抓住農村剩餘勞動力農閑在外務工的習慣,利用遠程教育和就業培訓平台,2013共開展各類培訓200多次,新增本地及外出就業3000多餘人,實現常年在外務工7025人。
大力培育鄉村旅遊業,重點實施鄉村旅遊接待床位建設。2013年,我鎮圍繞寨丁線、長東線,面向重慶大市場實施鄉村旅遊床位建設,通過大戶帶,金融扶,專業合作社幫等舉措,在條台、福星、友誼、先鋒、靈仙河等村新培育具有接待能力的鄉村旅館30餘家,接待床位新增至4200張
依託水利資源的優勢,我鎮大力發展小水電項目,現有高橋河、溪壩、河壩、四園、河口、永利一二級站、朝陽、橫棧等十餘間電站,總裝機3000多千瓦。憑藉資源優勢,發展生態旅遊

文化


精神文化

涼爽的氣候條件為熱愛跳舞的居民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河邊的廣場更是精神文化優異的載體,夏天的時候,來自重慶的遊客和當地居民歡快的跳舞,其樂融融。
夜寨壩
夜寨壩

僰族文化

丁山壩“僰族皇城遺址”。民間相傳漢武帝時(公元前140年)推行“推恩令”,僰族為八個少數民族之一,因僰族在平定叛亂時是有功之臣,故漢武帝劉徹將丁山壩分給僰族首領建立諸侯國,建修皇城位於丁山壩的獅子崗,現還有卧睡在當時的皇城門前的石獅子一對。在距石獅子200米處向下挖2米深,便有青瓦碎片比比皆是。
在丁山壩“僰族皇城遺址”東西南北2公里內有“九子廟”、“侯榜”、“端刀亭”、“學堂”、“楊家廟”、“萬人坑”、“馬到止”、“馬欄”“皇墳”、“將軍墳”地名延續至今。
“九子廟”(傳說是僰族皇帝的九個兒子名為東、南、西、北、中、齊、心、協、力居住的地方);“候榜”是指大臣們等候皇帝召見的地方;“端刀亭”是將軍、士兵比武練演軍隊的地方;“學堂”是文臣們居住、辦學的地方;“楊家廟”是皇帝與大臣們議事,辦公的地方;“萬人坑”是僰族人犯了僰族國家條令斬殺人的地方;“馬到止”與“馬欄”是文武官進見皇帝時下馬和拴馬的地方;“皇墳”與“將軍墳”是皇帝、大臣、將軍死後專門葬身之處。
上徠述這些地名現仍在使用,並且他分佈在丁山壩河兩旁。1973年三改前,丁山河為“S”形,從條台崗看去就像太極陰陽八卦,有地理知識人士稱之為“雙龍搶室”之寶地,據省市考古專家考證稱:丁山壩眾多古墓群為宋代時期墓葬群,其特點為宋代石刻,雕刻花紋特徵十分明顯。

交通


寨壩位於貴州省習水縣,交通便捷。
北接綦江區、江津區,從寨壩開車經丁山鎮差不多一個小時(40公里的路程)可以到達趕水東站(高鐵站);距離江津約110公里,經過江習高速,在一個半小時能到達江津,兩個半小時能到達重慶主城區。
南靠習水縣,距離縣城60公里左右,由江習高速聯通,開車一個小時左右。
西連四面山,和老四面山鎮隔空相望。
東連打通的鎮,有一條鄉道約長38.5公里,可供機動車輛通行。
部分通行的江習高速,將開啟寨壩到重慶的一小時進城模式。

旅遊


石腦貓

寨壩鎮
寨壩鎮
“石腦貓”,它位於寨壩鎮的西北面7公里大山處,海拔1480米,壁直立在地名“小官岩”處的大山“大官岩”半山腰間,其高86米,頂寬8米,方園100公里可見,確是十分雄偉壯觀!
若從良村鎮所在地看去,“石腦貓”很象一個怒髮衝冠的老者怒視在大山間;若從程寨鄉的石門看去,“小官岩”是一座鼻架山,而“石腦貓”很象一個人屹立在雲霧包圍之間;若從江津市看去,在晴天雲霧包中,“石腦貓”真象一個老媽姿態騎馬上山;若從關岩坪的田壩正面看去,“石腦貓”很象一個雄偉的巨人站立在大山半山腰間;若從“石腦貓”頂上看去,它俯視東勝、柏林、江津市一線的每一物景,實是壯觀!故前人根據從各地觀察后,將此景點命名為“石腦貓”(石老媽)。

寨門山

寨門
寨門
寨門山位於寨壩鎮西面,海拔1500米,傳說石達開的一支部隊出四川在寨壩安營紮寨,而有寨壩地名,為了增加防禦力,特在寨壩西面最高的山峰上修了寨門。

燕子崖

燕子岩
燕子岩
燕子岩位於寨壩西面凳子山山腳,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奇特的燕子崖,清澈的小河從寨門山腳流潺潺流出,在燕子崖飛流而下,宛若傳說中的水簾洞一樣。崖下是寬闊的燕子洞,長五十多米的燕子洞空高有三十多米。初夏開始,可以看到成百上千的燕子在燕子洞裡面築巢,一片自然和諧的景觀!金頂山

金頂山

寨壩鎮
寨壩鎮
和“大牯牛”處寨壩鎮桂園村上溪組,距寨壩鎮10公里處。“金頂山”海拔高1645.9米,從寨壩鎮朝溫水方向走3公里處就到“聚寶堂”,太陽天從這“聚寶堂”看去,“金頂山”真象一把“金傘”伸展在小丘陵山地上,在它的對面800米處有巨石卧睡形成形成一頭“大牯牛“,仰視著此傘;若晴天無雲霧時,登上“金頂山”山頂,可隱約看到重慶市的全貌,真是樂哉!若從春天看去,草木交融,在山巒雲霧中間,長600米、高200米的巨石很象一頭大牯牛吃著草朝“金頂山”走去,真是妙哉!夏秋天看去,太陽光照射在“金頂山”山石之上,閃耀著萬縷霞光,很象古代文人官吏頭上“頂子”放射出的金光,真是美哉!若是冬天大雪天看去,“金頂山”真象一把雪白的大傘伸展在山巒雪山之巔,它與800米處雪白雄壯的“大牯牛”相互比美,其景色真是好看之極也。

丁山壩

有被稱為“魚米之鄉”的丁山壩,清清的丁山河在兩行竹林簇擁下至西向東靜靜地流過田野和村莊,冬季的丁山河畔,千畝油菜一片翠綠,一幢幢典型的黔北民居依山傍水,青瓦白牆,綠樹掩映,錯落有致,水泥便道連起家家戶戶,農家小院乾淨整潔,遠遠望去,宛如一幅美麗的田園山水畫。丁山壩有百米竹廓及丁山河畔10里原汁原味的田園風光。丁山壩有千年僰族皇城遺址,丁山財壩主池塘魚和特色米以其獨特的味道成為重慶人的搶手貨。丁山壩十里田園農業生態示範區,春來十里菜花黃,秋到千畝稻穀香,這裡景色好、空氣好、可以釣魚,游泳、還可以欣賞菜花和稻穀,吃農家飯,住農家院,干農家活,看農家景,享農家樂。
丁山壩頁岩氣田正在揭開她神秘的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