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井鎮

陝西省渭南市蒲城縣轄鎮

罕井鎮,隸屬於陝西省渭南市蒲城縣。地處蒲城縣北部,白水河畔,東與白水縣雷牙鄉毗鄰,南與翔村鎮和上王鎮接壤,西與橋陵鎮相連,北與白水縣城關鎮相鄰。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7.5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1.7千米,總面積94.5平方千米。

截至2020年6月,罕井鎮下轄4個社區、13個行政村。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罕井鎮常住人口為36461人。2011年,罕井鎮農業總產值3.2億元,工業總產值8.6億元,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5.1億元。

歷史沿革


因古羌族罕井氏居此而得名。
北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隸屬賢相鄉。
明清沿舊制。
民國十七年(1928年),屬五區(高陽)。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6月,屬堯山聯保。
1956年2月,改稱高陽區白堤鄉。
1958年10月,隸屬堯山公社。
1961年8月,成立罕井公社。
1984年3月,改罕井鄉。同年5月,改為鎮建制。
2001年12月,東黨鄉併入。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罕井鎮地處蒲城縣北部。

地形地貌

罕井鎮地處渭北台塬地帶、堯山北麓,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中部較為平坦。境內主要山峰有堯山,最高峰海拔1092米,最低點海拔600米。

氣候特徵

罕井鎮氣候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自然災害

罕井鎮境內主要自然災害有乾旱、冰雹、暴雨等,主要發生在5—10月。

自然資源


罕井鎮境內已探明礦藏資源主要有煤炭、石灰石、白玉石、大理石等。其中煤炭儲藏量7.8億噸,石材儲量10億噸。

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末,罕井鎮轄罕井、山東、中山、東黨、堯山、興光、仁合、廟村、彌家、唐原、北白堤、展王河、南白堤、武儀、興龍15個行政村;下設139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罕井鎮下轄4個社區、13個行政村。人民政府駐罕井村。
統計用區劃代碼城鄉分類代碼名稱
610526101001121罕井鎮社區
610526101002123大慶路社區
610526101003123罕興路社區
610526101004123馬村社區
610526101200121罕井村
610526101201122彌家村
610526101202220山東村
610526101203220北白堤村
610526101204220南白堤村
610526101205220武儀村
610526101216121東黨村
610526101219220興龍村
610526101221121廟台村
610526101223220興光村
610526101224220仁和村
610526101225220堯山村
610526101226220中山村

人口


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罕井鎮常住人口為36461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罕井鎮農民人均純收入5309元。
2018年,罕井鎮有工業企業22個;其中,規上企業6個。有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個數40個。

第一產業

截至2011年末,罕井鎮農業總產值3.2億元。農業耕地面積13萬畝,人均2.2畝。糧食作物以小麥為主。2011年,罕井鎮糧食生產10萬噸,小麥種植面積6萬畝。主要經濟作物有蘋果、柿子、花椒、核桃等。2011年,罕井鎮蘋果種植面積6.4萬畝,產量9.6萬噸。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家禽為主。2011年,罕井鎮生豬存欄1.9萬頭,羊存欄2300隻,家禽存欄14萬羽。

第二產業

罕井鎮形成以煤炭、電力、機械、建材生產和製造、維修、運輸、來料加工為主的工業體系。截至2011年末,罕井鎮工業總產值8.6億元。

第三產業

截至2011年末,罕井鎮有商業網點960個,職工8921人,有體工商戶960家。2011年,罕井鎮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5.1億元,比上年增長21%。截至2011年末,罕井鎮有郵政網點1個,投遞路線單程總長度32千米,投遞點93個,鄉村通郵率100%。移動、聯通、網通等網路公司在鎮域內建立多處基站。

文化


堯山聖母廟會

堯山聖母廟會
堯山聖母廟會
罕井鎮位於風景秀麗的堯山北麓。山上有廟宇90多間,一聖母正殿為主,周圍有馬王廟、牛王廟、文昌廟、藥王廟、白馬將軍廟、松子娘娘廟、關帝廟、九天三聖廟等。據說唐宋時就開始每年在清明節舉辦盛大的堯山廟會祭祀。公元1623年(明天啟三年)縣令王佑奏請將堯山廟勝跡載入祀典。從此,堯山廟香火更盛,祭祀隆重,同時,還有了十一社的祭祀迎神、送神活動。

內容介紹

堯山廟會的傳統祭祀和社火,豐富多彩且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極受群眾歡迎,並在省內享有很高聲譽。每年清明,堯山十一社的村民、周邊縣的群眾數十萬人云集,同時有眾多小商販到堯山和接送神社的地域進行買賣活動,先後持續6—7天,規模宏大,熱鬧非凡。五百年來,傳統的祭祀過程和社火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來。
堯山聖母廟中供奉之靈應夫人,是當地以祈雨和求子靈驗而出名的女神,深受民眾崇敬膜拜。自古以來,堯山聖母清明廟會,前來求子還願的人絡繹不絕,廟內外人山人海,香火十分旺盛。求子時人們先到堯山正殿為聖母叩頭上香,心中默默許願,如要男孩,主事者發給一支黃紙花和白紙花,如要女孩則發給一支紅花。再到正殿西側的娘娘廟叩頭上香,領取一隻由黃裱紙包的童鞋和一束紙花,由主事者將童鞋和紙花在娘娘像前蠟燭火焰上方繞三圈賜以靈氣,意思是說由娘娘具體執行,然後人們就將童鞋藏於懷中,善男信女滿懷憧憬和希望速下山去,回家將紙花和童鞋再壓入床下,等待喜訊。還願時由家人帶小孩上山,要給靈應夫人帶顏色各異的一大把紙花、一雙童鞋、一條紅綢被面和鞭炮若干。在聖母正殿將花束、童鞋、紅綢交於主事者,然後帶小孩上香瞌頭,燃放鞭炮。再由主事者給紅綢賜於福氣,披於小孩身上。走出大殿,由小孩在廟前一棵千年古柏前環抱一周,以示健康成長,長命百(柏)歲。
環繞祠廟周圍數百平方公里內的村莊組成十一個神社,每年清明輪流從山上迎接神像至社中,供奉一年,次年清明節前送神歸山,再由下一社接去,如此周而復始。每年清明節前一兩天送神的社唱著大戲,將接神時的社火重新操演,隨堯山聖母神樓一起周遊本社的各個自然村,眾人自覺夾道跪拜。送神之日排列好神樓前所有儀仗,鼓樂喧天,抬著神樓前行,社火隨後,啟動送神儀式。直至堯山山門。此時,十一個神社的所有會長和上廟會來的信徒當道兩邊跪迎,鞭炮齊鳴。神樓在神棍和神杈的保護下踏上廟前的11個台階,此時忠實的信徒們爭先恐後,排列好準備抱爺(即聖母像,傳說抱了聖母像,可保佑全家平安)。神樓在管事者的吆喝聲中,一步一步平衡上了台階,群眾蜂擁而上,爭摸神樓祈福,氣氛既虔誠又熱烈。神樓進廟后敬在前殿,在神場操演送神直至下午前結束。
據神社中的耄耋老人相傳及參考《堯山神社交接簿》相關內容得知,接送神駕儀仗盛大,於前一年的陰曆八月十五日即開始計劃,安排活動日程與人員分工。清明前搭建神棚,各村排演社火。
清明之日,太陽升起前,迎神社的護神青年手持神棍、神釵來到廟前,站崗護神,11時至12時前,在接神社鼓樂喧天、鞭炮齊鳴聲中,在大殿神像前,由送神社的社長及理事收帳簿及相關祭器交於接神社的社長及理事手中。日正午時,在更加熱烈的鼓樂、鞭炮聲中,在眾人的簇擁下,將神抬出廟中,虔誠送至十一級台階下,出廟回社。此時神馬、神輦相隨,社火隊在前,披紅的神馬、置神的神樓在後,在旗幟花桿神棍的前後簇擁下,回至本社。接神隊伍經過村頭,村人即敲鑼打鼓燃鞭炮,並在門前擺設香案迎樓。沿途各村人家都在門上插有柏枝小紙花和拴紅線,門前擺設香案,上放茶水果點,老太太和中年婦女則成片跪下磕頭。村內提早搭建好的神棚外掛著橫幅軟匾,上綉“佛光普照”大字。在鞭炮和笙、嗩吶等細樂吹打聲中,神樓與抱樓入棚,司儀高唱贊禮,落神,安神。安神后,十一社會首集體參神,他們一字兒排開,向神拈香,三叩九拜,甚是隆重,表示神已入位。
清明次日後連續3—5天,有盛大的廟會和傳統的社火表演,以慰神靈,它充分體現了娛神娛人、人神同樂的和諧盛況,極受群眾歡迎,並在省內享有很高聲譽。1928年、1936年、1945年曾三次進省表演過,轟動一時。解放后的1950年和2000年,堯山社火曾到渭南市進行表演,以其驚天動地的宏大場面、包羅萬象的文化內涵、淋漓盡致的演出風格、千姿百態的藝術形式名冠東府。
斗旗是社火出演的標誌,三人持而舞之,大旗斜立,在激昂的鑼鼓節奏中,上下抖動,進退盤旋,煞是壯觀。花桿是群眾自己製作的社火儀仗隊,遊行時人手一桿花,彩桿如林,和彩旗相映生輝,威武成陣。
八仙板是由八個以上的年輕女性手拿一種稱做八仙板的木製大拍板舞蹈,伴奏為鑼鼓,舞者隨鼓點一邊拍板打擊,一邊舞蹈,名目依陣容變化有“一條龍”、“兩交叉”、“四對面”、“麻花八”等多種,翻騰跳躍,大開大合。
堯山大鼓是營造大型社火撼天動地氣氛的主要打擊樂,每一組大鼓,有一二十人組成的鑼鑔隊伴擊。鼓分路行鼓和場地鼓,鼓手邊舞邊擊,節奏時緩時急,鼓手圍著大鼓表演各種鼓藝技巧。大鼓的鼓點名稱,因各社風格不同而各異,至少有20多種,如行鼓、獵鼓等,更為風趣者如“拐子拐”、“跛子上坑”、“鴨子拌嘴”等。
芯子造型是一種古老的溶雜技藝術與戲劇藝術為一體的造型藝術展演,分背裝芯子和抬芯子兩類。把高雅的舞台藝術和通俗的民間娛樂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深受群眾喜愛。
堯山廟會對古代秦腔藝術的發展也起著十分重要的推波助瀾的作用。諸多歷史文獻中記載:“……屆時梨園紛集,車馬填塞……”這種多台戲、對台戲,高手雲集,明星薈萃,實際上成了一年一度陝西省秦腔大獎賽,湧現出一代又一代的秦腔著名藝人。清末民初,蒲城辛亥革命老人李桐軒正是在蒲城這種十分普及的秦腔活動的基礎上,組建西安易俗社,使新秦腔改革碩果累累,被稱為“中國第一,世界第三”,並得到魯迅先生的高度讚揚。解放戰爭時,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在蒲城組建了兩個秦劇團,即甘肅省張掖劇團和西安市五一劇院,為秦腔在西北地區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主要特徵

1、與集市類廟會相區別,是典型的民間信仰活動廟會,是陝西關中地區古老農耕區廣大農民群眾基本生存信仰的核心空間和聖地。向聖母祈求風調雨順和氏族繁衍,是最樸素、最基本的心愿。
2、是關中地區蒲城及周邊渭北各縣人民群眾娛神、娛人的活動空間,是陝西延續時間最長的神社之一,也是保持古代農耕文化風貌最濃郁的歷史空間。各神社群眾及眾多信徒,以誠摯感恩的隆重儀式,以豐富多樣的藝術狂歡,祈雨求子,祈福禳災,表達最質樸原始的生存理念。各神社組織在廟會上展示技藝,營造呈現出賞心悅目的藝術奇葩。廟會傳承不斷。
3、自髮結社,自辦廟會,民主自治,和諧發展,體現出古老文明熏陶中民眾組織的協作能力。堯山廟聖母雖經歷代三次皇室誥封,但其祠廟規模和規格,都無法和直接為統治者所親操的文廟、武廟相攀比,都只代表著最低層民眾的最基本生存信仰,是區域內人民建立的一種自發的民間社會秩序。
4、是陝西地區著名的廟會之一,承載著大量的民俗事象,被中外專家學者譽為“彌足珍視的古代文化載體”、“更是一處不可多得的可供社會學研究的‘活化石’”。

主要價值

1、保留了西北黃土高原地區,特別是陝西關中古農耕區的以民間信仰為特點的傳統民間文化,是研究秦民俗和本部農耕文化的重要根據,在民俗學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是保持歷史風貌最濃郁的神社組織,也是中國鄉土基本社會構成的主要框架,極具研究價值。
3、元代時,堯山廟址曾掘出古人類化石(俗稱仙蛻)而震驚全國。如今廟後壁崖及廟址間,各類化石舉目可見,甚為豐富,有可能成為古人類露天博物館。
4、廟會迎神社火是蔚為壯觀的文化活動載體,是自發舉辦的民間文化節,保留了眾多民間藝術、傳統技藝、體育競技活動的原生形態,任何文化表演活動都可以在這裡進行展示。傳承各種傳統表演藝術形式,不僅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重要作用,而且豐富了群眾的業餘文化生活。
5、堯山聖母廟會神棍、八仙板、斗旗狂舞等均是很好的體育運動,能夠增強人民體質。
6、廟會活動是群眾自娛自樂、娛神娛人的活動,具有強大的凝聚力,能夠增強群眾團結友愛、互相幫助的精神,可以營造安定、祥和的氛圍,激發蓬勃向上的勇氣,對構建和諧社會起到很大作用。

歷史淵源

堯山聖母廟的歷史源遠流長,初建無考。唐時被封為靈應夫人。祠廟東北石壁上存有唐代一批摩崖石刻,最早者為公元799年(唐貞元(原石刻如此)十五年)。公元822年(唐長慶二年),在山腰為誥封靈應夫人重修了頗具規模的祠廟。公元1103年(宋崇寧二年),再次由皇家封號為“靈應夫人”,並正式規範了十一神社接神送神的活動儀式。公元1164年(金大定四年),敕賜祠廟為靈虛觀。公元1623年(明天啟三年),縣令王佐申請將堯山廟載入祀典。清朝年間,堯山聖母廟會活動甚為興盛。民國期間,更由於井勿幕、楊虎城等英傑在全國聞名遐邇,廟會及祭祀活動規模及盛況有增無減。解放后的文革期間,廟宇遭受毀滅性的摧殘,廟會活動停止。1992年廟會活動重新恢復,廟祠重建,已連續舉辦廟會15屆。
1998年至2002年,由法國遠東學院和北京師範大學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項目組的15位歷史學、人類學、民俗學、地理學、考古學、水利學等專家學者,對堯山聖母廟與神社的歷史沿革、文化內涵、主要價值等情況進行了全面的調查了解,於2002年編撰出版了陝西地區水資源與民間社會調查資料集(第二集)《堯山聖母廟與神社》專著,此書由中華書局出版。

相關物品

堯山社火豐富多彩,包羅萬象。有:
1、一般社火。舞獅、舞龍、竹馬、旱船、大頭娃、神棍等。
2、地方社火。斗子旗、三眼槍、花桿、八仙板、八仙鼓、花鼓、堯山大鼓、芯子(芯子多以鐵件、圓鋼、彈簧鋼板、扣件組成)。
3、堯山神社交接簿、金書鐵券。
主要手工製品:
一為紅色綢帶,寫有“堯山聖母保你一生平安”戴在胸前,為敬神者必備;
二為紅、黑色相間的神棍、神杈,均為堯山柏木製作;
三為求子還願時做的童鞋,五顏六色的花朵;
四為接送堯山聖母的神樓。

名稱由來

說法一
罕井這個名稱,由來已久。據傳說,南宋時金兵南侵,此地淪為金占區,金將完顏粘罕曾在此地駐軍。因此地旱原缺水,金軍掘井數眼,唯一井得水。因系金軍首領粘罕掘井,因命井名為罕井,隨後並以井名為地名,沿用至今。
據傳說,所掘之井在彌家與樊家交界處。即原張埝坡東西大路之南側,由張埝坡向南岔路起點之西側,即兩路交叉三角處。一九五九年修建罕井大公社時,劃為公社基地,在現公社之西南角,即現稅務分局院內。
過去寺廟、祠堂和祖墳之石碑,對罕井這個名稱,雖有記載,解放后破除迷信中,石碑已被拆除,多數已被打碎,有的去向不明,無法考察。據說,石碑記載,樊家過去曾有韓京、漢京、橋東之稱。據僅存的“後土廟”破碑記載,上款為:“蒲城縣賢相鄉罕井村重修廟(碑)記”,落款時間為:“時大定二十四年崴次(甲)原孟夏望日”,此碑現被搬到北城村原城門舊址內東邊作為井蓋。碑上半截被打碎一部分,碑文已殘缺不全。據《中國歷史年代簡表》查對,“大定"系金世宗完顏雍年號,大定二十四年即南宋孝宗趙昚淳熙十一年;,為公元1185年甲辰。碑上時間“歲次辰”,應為“甲辰",原缺一“甲"字。從這一碑文看出,“大定”既是金世宗年號,為什麼卻刻在南宋所統轄地方的石碑上呢?這說明金兵南侵,這裡淪為金占區,完顏粘罕在這裡駐軍應是事實。又據彌家始祖墳碑查證,碑文刊載:“彌氏住居北鄉罕井自大唐迄我朝定鼎,世代久遠……”。石碑之主文為:“大唐處士始祖心齊彌公以下三世敘葬之墓”。立碑時間為:“清道光十一年清明穀旦"。
據以上兩個石碑記載來看,樊家、彌家過去均名罕井。這個名稱由來已久,看來,過去稱彌家街道為東罕井,樊家原街道為西罕井是有根據的。
說法二
據馬長壽先生在《碑銘所見前秦至隋初的關中部族》一書中考證,渭北蒲城一帶許多古老姓氏多系羌姓,如:雷、姚、瓽、罕井、昨和、屈男、彌姐、同碲、地連、荔非、夫蒙、鈐耳等,在唐代以後,除雷、姚二姓外,瓽演變為黨,罕井、昨和、屈男、彌姐演變為井、和、屈、彌,同蹄演變為同、周,夫蒙演變為蒙、馬,罕井鎮、鈐鉺鄉等地名均與羌姓有關。

交通


罕井鎮已形成以公路為主要方式的交通運輸網路,全鎮16個行政村全部通村公路硬化,村級道路面硬化率達到80%。截至2011年末,罕井鎮鎮區道路總長度5千米,道路鋪裝面積6萬平方米。

社會


文化事業

截至2011年末,罕井鎮有民間文化藝術團體14個,堯山清明廟會為春季主要文化活動。新華書店1家、個體書店5家、農家書屋16個、文娛活動場所7個。另有秦腔自樂班和礦區夕陽紅藝術團。堯山聖母廟會和神龍花鞦韆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970年初建廣播站,1987年改為廣播電視站。截至2011年末,罕井鎮有線電視用戶1.2萬戶,其中數字電視用戶1200戶,電視綜合覆蓋率99.6%。

教育

截至2011年末,罕井鎮有幼兒園7所;小學9所,在校生1800人;初中2所,在校生630人;高中2所,在校生960人;成人技校1所,在校生860人。

醫療衛生

截至2011年末,罕井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32個,其中村級衛生所16個。2011年,罕井鎮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3.06萬人,參合率98%。

基礎建設

截至2011年末,罕井鎮鎮區有自來水廠2個,生產能力12000噸/日,排水管道3千米。
截至2011年末,罕井鎮鎮區園林綠地面積400公頃,綠化覆蓋率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