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天印
敖天印
敖天印(1824-1909年),原名大印,字輔丞,古大冶縣人,現大冶市人。清武官,一品正威將軍。敖天印於1824年出生在大冶團敖村。敖天印少時家境貧寒,負有奇志,從師習武,技精,藝甲一鄉。
敖天印,立志報國投軍,從家鄉黃石大冶投奔川楚軍,從洪山到四川、河南、河北、山東、山西;從河西走廊的甘肅、青海到新疆;從福建到台灣,轉戰長城內外大冶南北數十省;帶兵率部隊守衛邊塞、海疆、國防。為大清打江山奪天下,守邊陲,治江河,修水利,架橋樑,築長城,植樹造林,防洪澇,擋風沙,興國家,拒倭寇,戰勝日、法侵略軍,為保國保家都作過重大貢獻,深受大清王朝器重、賞識與重用提拔,官職由把總、千總、參將到提督。后被封為一品正威將軍。
“三十年前挑石灰,十年以後衣錦歸,男兒有志自當立,英雄不怕出身低。”敖天印的傳世之作道出了他的傳奇一生。1824年,敖天印出生於大冶東鄉茅山團寺廟附近的敖家村,今為四棵鄉王壇村長咀敖家自然村,他父親名敖崇義,以務農為生,敖崇義生有三個兒子,天印排序老三,因天印幼時家貧,不能力讀,只讀了幾年私塾就輟學了,就到明水咀村外婆家放牛,年齡稍長,他與大人一起翻山越嶺到去石灰窯(今黃石市西塞區中窯灣)挑石灰,做苦力。
1852年的春天,他外婆家的一頭牛丟失了,有人懷疑到他,鄉村有句歇後語,外婆家偷牛——路熟。按當時的規矩,所有懷疑對象都要受到宗族祠堂的拷打逼問。28歲的敖天印生性剛烈,他不情願受此無辜的杖罰,便決定遠走高飛。黎明時分他離開了村莊,可是野外霧茫茫一片,他不得不返回家,嫂子見他還沒出門,連忙對他說,“賢弟,你還不趕快走,天一亮就要抓你去拷打,你快走呀,滿畈的油菜花一片金黃,俗語說,一把黃傘遮天下,你出去一定會有出息的。”敖天印這次出走,被清兵抓去當了民夫,在咸寧服役。後來聽說偷牛的盜賊抓到了,敖天印才返回家來。回家后,仍然去石灰窯挑石灰。
1852年,有一次,一個看相的人見他相貌堂堂,對他說,小夥子,你不是挑石灰的命,你應該外出吃皇糧。當時人們迷信,敖天印就帶著挑石灰得來的24串文錢,於1853年第二次出門,去武昌投考川楚軍,這年他29歲,自此將生命置之度外,走上軍旅生涯。
敖年少時家貧無力讀書,從師習武,練出一身超群武藝。29歲投川楚軍,轉達戰皖、豫、晉、冀、魯、青、疆、閩、台等十餘省,跟隨清大臣勝保等鎮壓農民起義 立功,由士兵、把總、千總升到期總兵、副將、參將、提督。同治十三年(1874年)授從一品振威將軍。
1856年,在經歷了四年戰火的歷練后,在襄陽之戰中表現出色,32歲的敖天印在軍中升為千總的官職。1858年升為都司,1860年歸德府(今河南省商丘市)之戰後,升為游擊的官職。1861年與捻軍首領趙浩然決戰,1862年被提升為副將。1863年,由於他的部下與一個清軍頭目孫之友發生摩擦,並在混戰中殺死孫之友,連累到敖天印,1864年被革職,避難於湖北黃陂。1865年他東山再起,率軍至甘肅蒙古一帶,參與平定回民內亂,1867年因立戰功,官復原職,1868年進軍蘭州,升為提督。1874年授一品正威將軍,衣錦還鄉。
1880年(即光緒六年),敖天印親赴琉球群島探聽軍情后,曾兩度赴台灣,指揮並參與台灣防務建設。1881年,他又隨福建巡撫岑毓英赴台,修建新化、新竹兩縣交界的大甲溪及河堤,溝通台灣島南北交通,以備軍事防務。次年又奉命去台灣修葺城池,帶領士卒和民工修築台北府7公里的城牆,開挖護城河,以備抵禦外敵。
1883年,敖天印奉命駐守新疆伊犁。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法軍進犯福建沿海和台灣省,敖天印調赴福建前線,駐守閩江口的軍事要塞長門,率士卒晝夜巡邏,始終不懈,並修築海長城,修道路,挖地道,建設崖石、龍山等各處炮台工程,加強海疆防衛工事建設。
1886年,在閩江口建築崖石炮台,安裝大炮,守護國土,有力打擊了法、日侵略者的入侵,粉碎了侵略者吞併台灣的陰謀。當地群眾盛讚敖天印堅守海疆之功,贈其“海疆保障”金字匾額。
史書記載,敖天印鎮守邊防、海疆數十年,年至七旬仍率將士與人民為建設台灣、保衛台灣,奮戰在第一線。敖還戍守甘、疆多年,注重維修城牆、道路、橋樑等工程,以及植樹固沙等善舉。晚年,敖天印解甲歸田,對家鄉建設更是甚為關心。他深感自己幼年家貧無力讀書,為讓家鄉百姓子弟能上學,捐贈花地200廂,田10餘頃,辦起大冶王壇、北門堖、柏樹嘴等5處義塾學堂;兩次捐銀500兩,修建大冶四顧閘水利工程,使大冶陽新濱湖人民免遭洪水之苦。敖晚年解角歸里,帶領鄉民廢除重租盤剝等積弊。1895年述寫《敖公紀述》一書。1898年74歲,在家鄉倡議重修四顧閘,捐修株樹坳涼亭一座,親筆題寫“四安亭”。
敖天印晚年歸家,生有二子,長子敖國棟,次子敖國梁。國梁生於公元1893年,卒於1977年,國梁生四子,長子敖安洪,二子和三子幼時夭折,四子敖安海。敖安海生於192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