驟雨

南宋華岳詩作

《驟雨》是宋代詩人華岳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是一首寫景詩,寫牧童眼中農村夏日急雨之壯觀,富於生活情趣。首聯說烏雲尚在牛身後,大雨卻已經打翻了牛前的水車車軸;頷聯寫山洪暴發的情景;頸聯寫牛引出牧童,在溪流猛漲時騎牛過溪,又急又慌;尾聯寫山雨驟歇,雨後日出,周圍山色更加蒼翠。全詩多用口語,筆勢雄健,富有生活氣息,顯示其詩風的粗獷豪放。

作品原文


驟雨
牛尾烏雲潑濃墨,牛頭風雨翩車軸。
怒濤頃刻卷沙灘,十萬軍聲吼鳴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騎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勢驟晴山又綠。

註釋譯文


註釋

①驟雨:暴雨。
②車:指水車。
③怒濤:洶湧的波濤。
④侵早:天剛亮,拂曉。

譯文

牛尾的烏雲如濃墨潑灑,牛頭的風雨急如水車波涌軸翻。頃刻之間,怒濤洶湧卷上了沙灘,就像千軍萬馬鏖戰急,陣陣吼聲如飛瀑鳴雷令人心寒!牧童家住溪西灣,清早騎牛去那河北灘。慌忙中冒雨渡溪返村,沒想到暴雨驟停,又綠了群山。

作品鑒賞


南宋詩人華岳是一個出了名的硬骨頭。他的一生屢遭打擊,卻堅守特立不馴的人格,“不肯附和浮議”。其詩歌也一反江西詩派江湖詩派的雕琢習氣,把自己的真情實感痛快淋漓地表達出來,體現出蒼勁豪健的風格。
這首《驟雨》詩非常真切地寫出了農村中夏日急雨的壯觀景象。驟晴寫雨來得急、去得快,暗扣詩題;山又綠寫出了下雨前後景色變化,隱含牧童因雨停而輕鬆的心情。
此詩寫夏日暴雨景象,以三個場面突出描寫雨勢之驟。一、二句說烏雲尚在牛身後,但大雨已經打翻了牛前的水車車軸。此種雨在雲先的奇特景象,表明雨勢之急猛,有急促突發之感。三、四句寫山洪暴發的情景。用“十萬軍聲”寫大雨中山洪傾瀉奔吼的聲勢,創意頗新。五、六、七句由牛引出牧童,在溪流猛漲時騎牛過溪,又急又慌。末句寫山雨驟歇,雨後日出,周圍山色更加蒼翠。全詩多用口語,筆勢雄健,富有生活氣息,顯示其詩風的粗獷豪放,在宋代詩人中,頗有特色。
作者巧妙地把風雨驟至之場景提到開頭,突兀而起,使人驚心動魄。“潑濃墨”,喻雲色之黑;“翻車軸”的“車”是水車,水車戽水,軸翻水涌,發出聲音,這裡用以形容風雨之聲。一以喻色,一以喻聲。一以寫暴雨將至未至;一以寫風雨已經到來。而兩者相距,只有牛頭牛尾之間,突出了夏雨特徵。
三四句進一步用多種比喻寫風雨之勢。“頃刻”言來勢之猛,“十萬軍聲”狀雨聲之壯。“怒濤卷”上“沙灘”,借潮水之洶湧,一喻雨勢奔騰。“軍聲吼”如“鳴瀑”,以“鳴瀑(瀑布)”喻“軍聲”,又以“軍聲”喻風雨之聲。后三句是補筆。“溪西”應指西南,“溪北”應指西北,即修辭學上所謂“互文”。牧童迎著風雨向西南走,故牛頭已經下雨,而牛後還只是烏雲。點得清楚,補得必要。尤妙的是第四句忽又一轉,寫出雨晴山綠,夏日陰晴瞬息變化的奇觀。
詩語言風格不事雕鑿,通俗易懂的比喻,使人覺得樸實清新,平淡無華的語言組合又極富有生活情趣。詩給人的突出印象是一個“驟”字。暴雨來的“驟”,去的也“驟”。作者從視覺和聽覺的不斷轉換來描繪這壯觀的景色。夏日陰晴瞬息變化的奇景,在作者的筆下自然地表述了出來,使人讀罷為之叫絕。作者刻畫壯觀,自見豪氣,轉折自如,多用口語,樸素清新,富有生活氣息。

作者簡介


華岳(?-1221年),字子西,號翠微,貴池(今屬安徽)人。寧宗開禧元年(1205年)韓侂胄當國,岳以武學生上書請誅韓侂胄、蘇師旦等,下大理獄,臨管建寧。侂胄誅,放還。嘉定十年(1217年)復入學登第,為殿前司官屬。嘉定十四年(1221年),謀去丞相史彌遠,下臨安獄,杖死。有《翠微南征錄》十一卷,其中詩十卷。《宋史》卷四五五有傳。華岳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校以《四部叢刊》影印舊抄本(簡稱抄本),並酌采抄本書末所附近人張元濟所作校勘記(簡稱張校)。新輯集外詩附於卷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