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蓮花落

中國太原市說唱兼有的傳統曲藝藝術

徠太原蓮花落是一種流傳於山西太原市說唱兼有的傳統曲藝藝術。表演者常為一人,自說自唱,自打七件子伴奏。太原蓮花落的傳統曲目,多以當地人熟知的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為主要內容。長篇的有《五女興唐傳》、《萬花樓》和《呼延慶打擂》等;短篇的有《小兩口打架》《夫妻挑水》等。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盛行的太原蓮花落,在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之後,這一頗合當地人口味的曲藝藝術,卻從九十年代中後期開始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創作背景


歷史上唱誦佛歌時有“一朵兩朵蓮花落”和“蓮花開時眾生樂”之說,那時起“蓮花樂”就與“蓮花落”名稱通用,蓮花落最早出現於南宋時期,那時的名稱叫“落花”,是佛教勸善和募捐的一種演唱形式。曹強告訴記者,蓮花落傳入山西是在清朝道光年間。
那時,河南鬧水災,許多難民逃到山西文水、交城和平遙一帶,同時,他們把蓮花落也帶到了山西,於是在山西晉中一帶就有了唱蓮花落的流浪藝人,一些當地人也用晉中方言來演唱蓮花落,被稱為“晉中蓮花落”,太原蓮花落就是在晉中蓮花落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1962年,曹強還是太原曲藝聯合會的相聲演員,當時的他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開始主動學習蓮花落。他接觸了幾位蓮花落老藝人,向他們虛心請教,由於這些老藝人都是用當地的方言表演,因此曲種韻味雜亂,難以普及和流傳。為了更好地繼承、發展蓮花落,曹強以太原方言為基礎,結合普通話發音,在認真研究晉中蓮花落的基礎上,從語言、唱腔、表演、節奏等方面對蓮花落進行了重大創新和改革。在1963年的一次表演中,全新的蓮花落大獲成功,從此,太原蓮花落作為一個全新的曲種誕生了。

起源

蓮花落這個名稱最早見於南宋,許多學者認為,蓮花落原叫“落花”,是佛教勸善和募捐的一種演唱形式。佛祖的塑像坐在蓮花寶座上,蓮花是佛家的花,因此叫蓮花落,也叫蓮花樂,或落子。蓮花落最早傳入山西是在清道光年間。那時,河南鬧水災,許多難民逃到山西文水、交城和平遙一帶這些全國最富庶的地區。他們把蓮花落也帶到了山西,於是晉中一帶就有了唱蓮花落的流浪藝人,一些當地人也加入到這個隊伍,用晉中方言來演唱蓮花落,被稱為“晉中蓮花落”,又叫做“晉中落子”,而太原蓮花落就是在晉中落子的基礎上轉變而來的。
太原蓮花落
太原蓮花落
新中國成立以後,在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文藝方針指導下,省城文藝界開始挖掘傳統文化。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太原曲藝聯合會的年輕相聲演員曹強,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意願,開始主動學習蓮花落。他先後跟隨文水、晉中等地的多位民間老藝人學習,並於1963年首次在晉祠廟會上給太原觀眾表演了他的處女作《三進太原》。由於曹強所創作和表演的蓮花落,是在認真研究晉中蓮花落的基礎上,從語言、唱腔、表演、句文、句式、節奏、板式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重大的創新和改革,尤其是語言上,從原來的晉中話改為了具有山西代表的太原方言,並結合了普通話語音和搜集提煉而來的民間辭彙,使其語言更加的性格化、形象化、生活化,所以根據創立后的風格特點和使人快樂宗旨,把它定名為了“太原蓮花落”,由此一個全新的曲種也在三晉大地上誕生了。

推廣

太原蓮花落問世后,由於其獨有的親切感,受到了太原市民的熱烈歡迎,而產生的巨大社會效應,不僅連曹強本人沒有想到,連他所在的曲聯以及市文化局都沒有料到,這更堅定了他栽培好這一新生曲種的信念,並由此創作出了許多具有時代特色、令人捧腹,且雅俗共賞的好作品。經過50多年的歷練,如今曹強已是一位七旬老人,可他依然沒有對蓮花落釋懷。
曹老回憶說:“太原蓮花落自問世以後,其實就非常受到市民的歡迎,要不然我也不會一直堅持到現在。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期間,太原蓮花落這種曲藝形式在三晉大地上可謂是發展到了高潮,那時候不論老少,人們都對蓮花落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和高漲的熱情,不僅省市電台、電視台都因播出蓮花落產生了強烈的轟動效應,就連關於蓮花落的音像製品也是大賣特賣,而三家出版社爭相出版有關蓮花落的音像製品就足以說明了這一點。”
正如曹老所說,太原蓮花落過去曾輝煌過,而這種輝煌絕不僅僅是因為人們一時的愉悅所致,它所帶來的社會效應也是不可估量的,曹老獨樹一幟的創作和表演不僅滿足了人們熱愛家鄉、熱愛地方文化的情緒,同時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古城太原深厚的文化底蘊。然而,事與願違,在進入二十一世紀后,由於受重發展輕文化的社會大前提的影響,文化底蘊本十足的山西卻面臨著“文化生態危機”,而我市僅存的曲種太原蓮花落也陷入了發展的“瓶頸”。
對此,曹老也有著自己的理解:“太原蓮花落是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開始走下坡路的,而所謂的下坡路並不在創作上和形式上,主要是體現在受歡迎程度和所產生的社會效應,出現這種情況當然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但並不能因此就說人們不喜歡這種曲藝形式,實際上不少‘老太原’和‘小太原’對此還是充滿熱情,感興趣的,今年年初舉辦的太原蓮花落專場晚會大受歡迎就能夠說明太原蓮花落依然還是觀眾喜聞樂見的曲藝形式之一,因此在有生之年,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看到由自己所創立,並已走向成熟的太原蓮花落不要像曾出現過的‘太原大鼓’和‘太原琴書’那樣無法延續,不知所終。”

繼承

太原蓮花落從創立至今,能夠走向成熟,並在曲壇獨樹一幟,與曹老對太原蓮花落嘔心瀝血、鍥而不捨的研究、創作是分不開的。然而,一直以來有個心結卻困擾著曹老,那就是太原蓮花落無一真正的傳人。現今曹老雖然已退休多年,身體也患有多種疾病,可是他依然對蓮花落後繼無人的現狀充滿了憂慮。
曹老無奈地介紹說:“過去我也曾帶過一些學生,尤其是在太原蓮花落髮展的鼎盛時期,不少人都是慕名而來學習,其中有條件好的,也有條件較差的,但是到最後卻沒有一人能夠算是真正接受了這門藝術,這當中有很多原因,有些是知難而退,也有些是認為學習了也沒有發展隨即半途而廢,到了現在,太原蓮花落開始走下坡路,來學習的人本來已很少了,算是可造之材的就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太原蓮花落現在就面臨著一個後繼無人、無法延續的現狀。這樣如果一旦從我這裡斷接開的話,很有可能太原蓮花落就會逐漸成為人們的一種回憶。”
徠太原蓮花落
徠太原蓮花落
太原蓮花落的創立者沒有真正的傳人,這看似很小的一個問題,卻關係著一門藝術的存亡,當然無論是作為觀眾還是作為熱愛家鄉、熱愛本土文化的市民,都不願意看到這樣的結局。據曹老介紹,近幾年來,他除了仍舊堅持創作和表演外,積極物色合格的學員,還在企事業單位和文藝團體進行講座和教學活動,目的就是希望在有生之年把一身絕技傳授給有志於地方文化的研究者和傳播者,使這一藝術瑰寶發揚光大。

曹強


曹強,1937年生,原名曹有元。山西平遙人。1958年從事文藝,先後在太原市曲藝聯合會、太原市曲藝團、太原市歌舞團任曲藝演員。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山西曲藝家協會理事、山西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60年代初開始挖掘、整理頻於滅絕的晉中落子,使這一民間說唱藝術重新登上文藝舞台。創作並表演曲目100餘個。主要作品有:《冬冬獻寶》、《會戰新歌》、《弄巧成拙》、《立竿見影》、《珠聯璧合》等。1980年《兒子迷》獲山西省曲藝調演優秀創作、表演獎。1984年《起名字》獲《晉陽文藝》優秀作品一等獎。1988年《雷雨之後》獲14省保險文藝徵文一等獎。辭條輯入《中國文藝家傳集》、《中國民間名人錄》。曹強於2014年2月25日21:40因急性肺炎病逝於山西省人民醫院,享年78歲!

表演形式


太原蓮花落
太原蓮花落
所謂七件子乃是分執於兩手的竹板,因其一手所執兩片大竹板,一手所執五片小竹板,大竹板打板,小竹板打眼,相互配合有板有眼,說唱之詞則隨著板眼節奏進行表演,所以俗稱為“七件子”。蓮花落的說唱詞,基本上是七言四句為一段,全用太原方言來合轍入韻。表演時,先打大竹板,間配小竹板,打板三巡之後,開始說唱,以唱為主,間以夾白,邊唱邊說,抑揚頓挫,尾音稍長,頗合當地人的審美趣味。
提起太原較早的曲藝表演形式,似乎能讓老太原人憶起的,也只有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盛行的太原蓮花落了。太原蓮花落是一種說唱兼有的曲藝藝術,表演者多為一人,自說自唱,自打七件子伴奏,由於太原蓮花落的說唱詞基本上是七言四句為一段,全用太原方言來合轍入韻,所以頗合當地人的口味,可是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開始,這種太原的“土特產”卻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