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澗鎮

聖人澗鎮

聖人澗鎮隸屬於山西省運城市平陸縣。聖人澗鎮是2001年4月在撤鄉並鎮中由原城關鎮、南村鄉、晴嵐鄉三個鄉鎮合併而成的平陸第一大鎮,是平陸縣委、縣政府所在地,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是商朝宰相聖人傅說的故里,是山西省的南大門。全鎮管轄48個行政村,4個縣城社區居委會,總人口9.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萬人,城市人口4.6萬人。總國土面積29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8萬畝。

歷史沿革


1957年,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建設使得平陸縣的老縣城成為了淹沒區,縣政府於1958年遷居聖人澗村西,遂在當時的人民公社運動中建立了聖人澗人民公社,1962年易名紅旗公社,下轄30個生產大隊。
1972年縮小區劃,分離出北部13個生產大隊新成立南村公社(后稱南村鄉),紅旗公社改名城關公社,下轄17個生產大隊。后又改稱城關鎮。
2001年,由原來的城關鎮、南村鄉、晴嵐鄉合併為聖人澗鎮。

交通狀況


全鎮交通十分方便,運城至三門峽的高速公路、黃河公路大橋、東沿河公路、209國道穿鎮而過,縣鎮兩級公路達130公里,村村通瀝青路或水泥路。運城關公機場、南同蒲鐵路、隴海鐵路、連霍高速公路、310國道都在該鎮附近交匯連接,區位優勢十分明顯。

行政區劃


聖人澗鎮轄:大坪頭村、寺坪村、西延村、東延村、古王村、計王村、槐樹下村、喬堡村、上堡村、高家咀村、高家灘村、北橋村、南村、渾河村、槐下村、坑東村、堯店村、劉家溝村、廟窪村、晴嵐村、北呂村、南呂村、下郭村、王溝村、營村、馮卓村、上吉村、毛家山村、頂村、黃家莊村、西韓窯村、盤南村、上嶺村、坪嵐村、南坡村、東韓窯村、下村、辛庄村、王崖村、茅津村、新湖村、寨頭村、崔家坡村、澗東村、聖人澗村、八政村、太寬村、寺坡村等。

地理位置


位置

聖人澗鎮鎮政府位置處於北緯34°50′12″,東經111°13′02″,在山西省的西南,北靠中條山,南臨黃河,東接三門,西與張店鎮、部官、老城相連,總面積約296平方公里。
鎮政府向南4公里就是黃河,黃河對岸就是三門峽主城區,隔河可以望見城區輪廓。

地形

全鎮基本地形是北高南低的丘陵地貌,由北向南呈階梯狀下降,黃土高原上歷史以來形成的雨水沖刷的溝壑遍布全境,當地把溝與溝之間的平地叫做“塬”,全鎮大體分成了古王塬片、南村塬片、晴嵐塬片和沿河塬片幾大板塊。

氣候

當地屬於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北部與南部同日同期溫差可達5℃以上,年平均溫度13.8℃,最熱是7月,極端溫度超過40℃,1月平均溫度最低,年降雨量600毫米左右,無霜期238天,冬季多西北風,其它季節多東南風,年平均日照2272小時。

人口


全鎮總人口9.6萬,居住於縣城附近第二、第三產業圈內的約4.6萬,鄉村5萬人。
主要是漢族,還有一個村落(西韓窯村)集中居住回族。他們有自己的清真寺和宗教機構,與同村的漢族相處和睦無爭。

文化教育


藉助縣城的文化優勢,中小學教育已經普及。

社會事業


山區搬遷

聖人澗鎮整體來說南部經濟發展好於北部,北部部分山莊窩鋪式的村民生活還很艱苦,由於地形複雜,改變難度較大,在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對這些邊遠小村落實行了整體搬遷,政府給予適當補助,使得這些搬遷的村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有效改善。

幫困扶貧

對於那些沒有門路的貧困群體,鎮政府通過調查了解,確實沒有能力者給予低保照顧,年、節訪貧問寒,給予適當資助。

普及社會保障

在各行政村普遍建立了新型合作醫療體制和60歲以上老年人的社會保障機制,使人人享有老有所依,病有所醫的環境。

經濟狀況


全鎮水資源十分豐富,各類機井電灌達186處,總出水量達9620立方/小時。全鎮電話裝機6800部,65%的戶通電話,網際網路上網達200戶,有線電視普及達60%。縣110千伏變電站和即將建成的220千伏變電站坐落該鎮。
由於溝壑縱橫形成了自然的區域分割,鎮政府引導各片區依據各自優勢有側重點發展經濟,縣城附近著力發展企業、服務業。各類企業達180戶,固定資產總值達0.65億元,年產值2600萬元,年利稅實現110萬元。企業主要分佈在縣城附近及東沿河一帶。總投資15.27億元、年產30萬噸的山西武聖鋁業有限公司座落於該鎮東延村。民營、私營企業主要是食品果品加工、機械加工、麵粉加工和制磚廠等。
在農業產業上,蘋果是全鎮的主導產業,蘋果總面積達17800畝,主要分佈在晴嵐、槐下、南村一帶,這裡海拔500-800米,晝夜溫差大,蘋果產品色鮮味佳,是國家農業部命名的優質蘋果產區,是全國、全省的金獎蘋果產地。
依據離縣城近和三門峽有較大消費市場的區位優勢,把水果蔬菜作為全鎮的主要產業,沿河一帶盛產熱性水果,面積達3280畝,產品有油桃、石 榴、棗、葡萄、獼猴桃,其中,油桃總面積達1200畝。每年五月份開始出園上市,是山西省熱性水果上市最早的產區。日光溫室大棚菜和露地菜主要分佈在晴嵐一帶,總面積達2850畝,主要產品是西紅柿、黃瓜等大路菜種。
優質小麥主產區分佈在晴嵐塬面和古王塬面。
沿山邊緣地區以發展畜牧業作為補充。

古迹與新景


茅津渡

茅津渡位於鎮政府南4公里,是黃河歷史古渡口,歷代為兵家必爭之地,原來也是山西通往河南的必經之路,自黃河大橋通車以後,交通的功能逐步被取代了。

白天鵝棲息地

藉助三門峽水庫形成的巨大水面,每年冬季有來自西伯利亞的近10萬隻大天鵝在這裡越冬,形成了新的景觀,每年冬季吸引大批遊客前來一睹大天鵝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