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茅津渡的結果 展開
- 山西省古代建築
- 會興渡
茅津渡
山西省古代建築
茅津徠渡位於山西省運城市平陸縣城南茅津村,南岸為三門峽市湖濱區會興鎮。歷史上曾名陝津渡、茅城渡、會興渡,因古代茅族居此而得名,茅津渡地形險要,歷史悠久,是溝通晉豫兩省的交通要津,也是萬里黃河上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渡口,與風陵渡、大禹渡並稱為黃河三大古渡,有“鐵碼頭”之稱。
茅津渡,是晉豫兩省間的重要渡口,從晉南去河南的捷道。位於山西省平陸縣南,黃河北岸。對岸即河南省三門峽市。茅津渡原名沙澗渡,明時更名,因渡西有茅津堡之故。
茅津渡與風陵渡、大禹渡並稱為黃河三大古渡。三大古渡之中,茅津為最。這是因為,一,茅津渡設渡時間最早,最早可以推到商代。二,茅津渡向來為運城鹽運航道,北連運(城)茅(津)公路和太(原)茅(津)公路,南隔黃河與河南三門峽隔河相望,“地當晉豫通衢,商旅之輻輳,三晉運鹽之孔道”,歷來是三晉出入河南及南方諸省的門戶,又是“三晉屏藩”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茅津渡
1948年劉(伯承)鄧(小平)大軍的陳賡兵團由此渡河,麾師南下。現為太(原)茅(津渡)公路的終點。除運城河東的鹽外,晉南的棉花和煤炭,部分也經此外運。渡口有機動渡船,每日擺渡客貨車數百輛,交流晉豫兩省物資。又建電灌站於此,用黃河水澆平陸地。
茅津渡
1947年8月22日,劉鄧大軍陳賡、謝富治率領太岳兵團右集團軍從茅津以下強渡黃河,當地船工在缺少船隻的情況下,冒著對岸敵人的槍林彈雨,創造了用油包把大軍渡過黃河的奇迹。茅津渡自古就是景色迷人的遊覽勝地,敏當仲夏到秋末,日落方向與河道走向近乎平行,極目西眺,長河落日,晚霞流金,秋水如鏈,遠上雲端,蒼山如海,殘陽如血,使人頓生胸廓萬里,志吞八荒之感。俯視古渡兩岸,翠柳倒映,野鴨點點,船帆競渡,碧波蕩漾,風光旖旎。明代詩人王翰曾作《茅津晚渡》云:
峽束春濤萬丈深,喚船人立石岩陰。
棹聲?乃連山應,旗影修揚隔水臨。
徠宿雨乍收山積翠,夕陽倒射浪浮金。
南來北去人空老,浩浩東流無古今。
茅津渡口增添了黃河流域最大噸位的晉航一、二號大渡輪及一批遊船、快艇。每當春暖花開,渡口兩岸樹木蔥蘢,桃紅柳綠,遊人如織,河中渡輪長鳴,遊艇如梭,水上度假村、黃河一日游、三門峽國際黃河旅遊節,笑迎海內外遊客賓朋,讓他們在暢遊中或尋根覓祖,或休閑娛樂。
茅津渡
在1937年之前,茅津古渡是歷史上比較穩定的時代,茅津鎮作為晉南地區貨物轉運的樞紐,運城的鹽,平陸東山的煤炭,在茅津渡裝船,再走陸路散運中原各地。民國初年,隴海鐵路只修到河南觀音堂一帶,山西出晉貨物大部分要靠走三門航道外運。
新中國建立后,人民政府重視茅津渡口建設。相繼建成防浪壩、防沖壩、碼頭、坡道,種植花草樹木,購置大型輪渡。船建造防浪壩530米,防沖壩260米,水泥碼頭坡道300米。使渡口面貌較前大為改觀。兩艘鋼質大型渡輪,輸送往來行人和各種車輛。1993年12月,三門峽黃河公路大橋建成后,茅律渡車少人稀。茅津渡風景秀麗,仲夏到秋末時,日落方向與河道走向近乎平行,晚霞紅似火,水天共一色,形成“茅津晚霞”迷人景色,令人流連忘返。登遊艇擊水逐波,更能使人氣盪神怡。
茅津渡“舊貌變新顏”,煥發出新的風姿,終日呈現出一派繁忙的景象。渡口風景秀麗,激浪江波,水天一色,“茅津晚渡”是平陸古八景之一,成了“黃河一日游”的著名風景區。它西連風陵渡和大禹渡電灌站風景區,向東可達“一壩鎖三門,高峽出平湖”的三門峽大壩。正在興建的“茅津經濟開發區”也將給它再添光輝。在改革開放的歲月里,茅津渡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