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龜湖
白龜湖
白龜湖原稱白龜山水庫,位於市區西南部,攔沙河蓄水而成。1958年始建,1966年竣工,1998年10月進行了除險加固。攔河壩長1.64千米,高23.6米,順河壩長十餘千米,像一條長城蜿蜒西行進入魯山縣境內。控制流域面積2740平方千米,庫容9.22億立方米,面積約70平方千米。是一座以防洪為主,兼顧農業灌溉、工業和城市供水,環境效益綜合利用的人工湖泊。
白龜湖既有湖的秀姿,又有海的魂魄。覽勝白龜湖,朝霞鋪錦繡,夕照灑金光,雨落煙波浩淼,風起輕波低唱,水鳥嬉戲,魚翔淺底,藍天映襯,垂柳撫岸,引人入勝。她又以母親的風格慷慨地滋潤著城市和農田,她凈化空氣,調節氣候,優化生態,美化環境,我們生活在她的身邊,享受著她的恩賜。散落在蕩漾碧波中的十幾座沙洲綠島,若隱若現。依水而建的新城區,高樓林立,道路縱橫,廣場綠地,花園一般,展現著園林城市、旅遊城市的旖旎風姿。鳳凰山下,白龜湖畔,綠蔭叢中掩映著工人療養院,建築風格多樣,韻味獨特。
白龜湖雖然是一座現代建起的人工湖,它所在的這一帶卻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水庫西北部已被淹沒的陽古鎮,為古應龍氏所居的應鄉,西周應國都城。故城西北的陽嶺,是西周應國貴族墓地,出土過不少西周以來的重要文物。今天仍存的應河、應山等地名地標,昭示著鷹城悠久的歷史。通過這裡的南北古道,承載著夏商周中原文明向南方的傳播,記載著應國貴族與南陽盆地鄧、申之間的婚喪嫁娶、禮尚往來。水庫南岸的魚齒山(又名魚陵山)和故城遺址,記載著楚國北出中原、千里跋涉、爭霸諸侯、勝敗榮辱的歷史。公元前555年“楚國伐鄭,次於魚陵”。歸途中“涉於魚齒之下,甚雨及之,楚師多凍,役徒幾盡”(見《左傳·襄公十八年》)。水庫北岸與汝河的分水嶺香山之巔,古塔高聳,殿宇巍峨,是歷史悠久、遠近聞名的觀音祖庭大香山普門禪寺。自攔河壩北端的苗侯村、俯瞰湖面的九里山頂向北,過市區越擂鼓台山北去,有一條民間稱為分境嶺的古代城牆遺跡。據考察研究證明,分境嶺是春秋末年趙魏韓三家分晉時的魏韓邊界長城,而沙河南岸就是楚國的方城之外,證明這裡在春秋戰國之際,是魏、韓、楚三國的接界點,地理位置十分獨特。南岸的魚陵山上,有春秋戰國到西漢時期的古墓群。山下的宋寨村,是清代曾經舟車海內、宦海沉浮的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歧路燈》作者李綠園的故里。豐厚的文化底蘊為白龜湖增添了無限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