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紅尾鴝

雀形目鶇科動物

北紅尾鴝(學名:Phoenicurus auroreus):是小型鳥類,體長13-15厘米。雄鳥頭頂至直背石板灰色,下背和兩翅黑色具明顯的白色翅斑,腰、尾上覆羽和尾橙棕色,中央一對尾羽和最外側一對尾羽外翈黑色。前額基部、頭側、頸側、頦喉和上胸概為黑色,其餘下體橙棕色。雌鳥上體橄欖褐色,兩翅黑褐色具白斑,眼圈微白,下體暗黃褐色。相似種紅腹紅尾鴝頭頂至枕羽色較淡,多為灰白色,尾全為橙棕色,中央尾羽和外側一對尾羽外翈不為黑色。

主要棲息于山地、森林、河谷、林緣和居民點附近的灌叢與低矮樹叢中。主要以昆蟲為食,多以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半翅目雙翅目、膜翅目等昆蟲成蟲和幼蟲為食,種數達50多種,其中約80%為農作物和樹木害蟲。

繁殖於俄羅斯東西伯利亞南部,從貝加爾湖西面的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往東到遠東和薩哈林島,往南到中國、蒙古和朝鮮。越冬於印度阿薩姆、緬甸、泰國北部、寮國、越南和日本。

形態特徵


北紅尾鴝
北紅尾鴝
北紅尾鴝雄鳥額、頭頂、後頸至上背灰色或深灰色,個別個體為灰白色,下背黑色腰和尾上覆羽橙棕色。中央一對尾羽黑色,最外側一對尾羽外翈具黑褐色羽緣,其餘尾羽橙棕色。兩翅覆羽和飛羽黑色或黑褐色,次級飛羽和三級飛羽基部白色,形成一道明顯的白色翅斑。前額基部、頭側、頸側、頦、喉和上胸黑色,其餘下體橙棕色。秋季剛換上的新羽上體灰色和黑色部分均具暗棕色或棕色羽緣,飛羽和覆羽亦綴有淡棕色羽緣;頦、喉、上胸等黑色部分具灰色窄緣。
雌鳥額、頭頂、頭側、頸、背、兩肩以及兩翅內側覆羽橄欖褐色,其餘翅上覆羽和飛羽黑褐色具白色翅斑,但較雄鳥小,腰、尾上覆羽和尾淡棕色,中央尾羽暗褐色,外側尾羽淡棕色。下體黃褐色,胸沾棕,腹中部近白色。眼圈微白色。虹膜暗褐色,嘴、腳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14-22g,♀13-20g;體長♂128-159mm,♀127-157mm;嘴峰♂10-13mm,♀10-13mm;翅♂67-78mm,♀63-78mm;尾♂52-74mm,♀54-71mm;跗蹠♂20-25mm,♀20-25mm。
(註:北紅尾鴝圖冊網址)

棲息環境


北紅尾鴝主要棲息于山地、森林、河谷、林緣和居民點附近的灌叢與低矮樹叢中,尤以居民點和附近的叢林、花園、地邊樹叢較常見,有時也沿公路、河谷伸入到大的森林中,但亦多在路邊林緣地帶活動,很少進入茂密的原始大森林內。

生活習性


遷徙

北紅尾鴝在中國主要為夏候鳥和部分冬候鳥。

習性

常單獨或成對活動。行動敏捷,頻繁地在地上和灌叢間跳來跳去啄食蟲子,偶爾也在空中飛翔捕食。有時還長時間地站在小樹枝頭或電線上觀望,發現地面或空中有昆蟲活動時,才立刻疾速飛去捕之,然後又返回原處。繁殖期間活動範圍不大,通常在距巢80-100米範圍內活動,不喜歡高空飛翔。每次飛翔距離都不遠,一般是在林間短距離地逐段飛翔前進。性膽怯,見人即藏匿於叢林內。活動時常伴隨著‘滴-滴-滴’的叫聲,聲音單調、尖細而清脆。根據聲音很容易找到它。停歇時常不斷地上下擺動尾和點頭。

食性

主要以昆蟲為食,據趙正階(1975)在長白山通過對成鳥胃的大量解剖和通過對幼鳥扎頸取食的方法得知,北紅尾鴝在長白山幾乎全以昆蟲為食,僅偶爾吃藍腚果等灌木漿果。其中雛鳥和幼鳥主要以蛾類、蝗蟲和昆蟲幼蟲為食,成鳥則多以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半翅目、雙翅目、膜翅目等昆蟲成蟲和幼蟲為食,種數達50多種,其中約80%為農作物和樹木害蟲。所吃食物種類,較常見的有螟蛾科、金花蟲科、蝽科、蝗科、蠅類、蟋蟀科、虻、瓢蟲天牛科飛蝗科夜蛾科、石蠶科、叩頭蟲科、襀翅蟲科、葉蜂科、蟻科、隱翅蟲科,以及步行蟲葉甲金針蟲尺蠖等。

分佈範圍


世界

北紅尾鴝分布圖
北紅尾鴝分布圖
分佈於不丹、中國、印度、日本、韓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蒙古、緬甸、俄羅斯聯邦、泰國和越南。
旅鳥:俄羅斯聯邦。

中國

繁殖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東北部、北京、河北北部、山西北部、陝西南部、寧夏、青海東部和南部、甘肅西北部和西部及東部、河南、四川、貴州、雲南西北部和西部以及西藏南部,越冬於長江以南,包括四川南部、雲南南部、西藏南部、香港、台灣和海南島等地。

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北方稍晚些,一般多在5月初才進入繁殖期。4月中下旬即見有求偶行為,雌雄紅尾鴝彼此相互追逐,或雄鳥站在樹枝或電話線上,不斷地對著棲於附近的雌鳥點頭翹尾地鳴叫,當雌鳥應聲飛至跟前時,雄鳥點頭翹尾得更厲害,而且兩翅半舉和下垂,腳亦不停地動著。這樣持續一會,雌鳥便起飛,雄鳥立刻追上,彼此一上一下追逐於低空。營巢環境多樣,除大量營巢於房屋牆壁破洞、縫隙、屋檐、頂棚、牌樓、廢棄房屋等人類建築物上和鄰近的柴垛等堆集物縫隙中外,也營巢於樹洞、岩洞、樹根下和土坎坑穴中。
巢呈杯狀,主要由苔蘚、樹皮、細草莖、草根、草葉等材料構成,有的還摻雜有麻、地衣、角瓜藤、棉花等材料。內墊有各種獸毛、鳥類羽毛、細草莖、鬚根等。巢的大小為外徑8-14cm,內徑5-9cm,高5-10cm,深3-6cm。營巢由雌雄親鳥共同承擔,每個巢營造時間6-10天。
北紅尾鴝有強烈的領域行為,在繁殖期間若有別的紅尾鴝和其他有威脅的鳥類進入巢區,則雌雄紅尾鴝立刻飛至跟前鳴叫不已,並不時發出‘咕、咕、咕’的聲音,直到外來紅尾鴝和其他鳥類離開為止。巢區的大小一般距巢80-150m距離,在80m內從未發現過同時有兩窩繁殖。
巢築好后即開始產卵,通常1天產1枚卵,每窩產卵6-8枚,以6-7枚居多。卵鴨蛋青色、鴨蛋綠色和白色等不同色型,均被有紅褐色斑點,尤以鈍端較多,卵為鈍卵圓形或尖卵圓形,大小為18-20mm×14-16mm,重1.8-2.1g。最後一枚卵產出后的當天即開始孵卵,孵卵全由雌鳥承擔,雄鳥在巢附近警戒。當發現有人在窺視它時,則立刻變換警戒地點或隱沒於附近叢林中,當人走至巢前,則又突然飛出,緊緊跟隨人的身後和頭頂鳴叫,並不時發出‘咕、咕、咕’或‘滴、滴、滴’的聲音,有時甚至有俯衝搏鬥之勢,直至人離開。雌鳥在孵化期間亦甚戀巢,特別是孵化後期,有時人到巢前亦不飛。
孵化期13天,1年繁殖2-3窩。雛鳥晚成性。剛孵出的雛鳥體重僅1.2-1.3g,體長32-37mm,全身除頭頂、枕、兩肩和背有少許纖羽外,全身赤裸無羽。雌雄親鳥共同育雛,對一窩4日齡4雛的全日觀察,每天從3:30天一亮就開始覓食喂雛,直到19:30左右黑天為止,每天餵食時間長達17小時,喂雛次數達218次,其中雄鳥餵食115次,雌鳥103次。雄高於雌,但據後期的觀察則是雌高於雄。每天喂雛最頻繁的時間是早晨4:00-7:00,尤以5:00-6:00餵食頻率最高,下午則是13:00-16:00時,尤以13:00-14:00時餵食頻率最高。每次喂蟲1-2條,有時多達4-5條。經過14±1天的餵養,雛鳥即可離巢。

亞種分化


北紅尾鴝(2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
1.北紅尾鴝青藏亞種Phoenicurusauroreusleucopterus
2.北紅尾鴝指名亞種Phoenicurusauroreusauroreus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低危(LC)。

人工飼養


北紅尾鴝是食蟲鳥,所以飼養北紅尾鴝面臨著換食的問題,飼養頭三天分早、中、晚在食杯里每次放四到六條麵包蟲。放在稍微嘈雜的地方,不要靜養。第四、第五、第六天用水把雜鳥料拌成濕料、麵包蟲四、五條每條剪成三、四段,與雜鳥濕料拌和在一起!分早、中、晚三次!在這個過程中,麵包蟲的數量是逐漸減少的!第七、第八天純粹喂雜鳥料!在整個換食過程中,從第四天開始,就用手拿麵包蟲喂它,讓它多與人接觸。因為,每次給它的食物不多,僅僅能維持半飽!第七天開始從人手上接麵包蟲了!第九天以後純粹喂雜鳥料了。(雜鳥料:點頦料化裁而成,綠豆換黃豆)平時用手喂麵包蟲、蜢、皮蟲、地蜘蛛等改善伙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