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炸彈的結果 展開
- 填充有爆炸性物質的現代武器
- 鬥地主的一種牌型
- 動漫作品變形金剛系列里的角色
- dc漫畫旗下角色
- 倉木麻衣演唱的歌曲
炸彈
填充有爆炸性物質的現代武器
炸彈是一種填充有爆炸性物質的武器。炸彈主要利用爆炸產生的巨大衝擊波、熱輻射與破片對攻擊目標造成破壞,另外也有像中子彈這樣產生大量中子放射線,主要對生物造成傷害,避免對有如建築等物品造成損害,使經濟損失減少到最小的特殊炸彈。控制炸彈引爆的裝置有定時器、遙控器、各種感測器、激光等。炸彈多用於戰爭、恐怖活動等場合。
空投炸彈
大約在13世紀初,金人學會了製造火器,併發明了鐵制炸彈,金人稱為
“震天雷”,宋人叫它“鐵火炮”。這種炸彈用拋石機發射,彈殼用生鐵鑄成,有罐子形、葫蘆形、圓體形、合碗形四種。其中罐子式的震天雷,口小身子粗,殼厚2寸,內裝火藥,上安引信。投擲或發射出去,爆炸聲如雷灌耳,彈片炸起,可鑽透鐵甲,殺傷力相當大。1221年,金兵攻蘄州時,曾用震天雷轟擊,給宋軍以重創。1232年,蒙古兵進攻金南京(今河南開封),在攻城器械“牛皮洞”的掩護下,挖掘城牆,城上守軍開始用矢石反擊,毫無作用。金兵遂用一隻“震天雷”沿城牆用鐵索吊下,發火后,“其聲如雷,聞百裡外”。城下攻城掘牆的蒙石兵連同防護用的“牛皮洞”皆被炸成碎片。在當時“震天雷”的爆炸威力是十分驚人的。1277年,蒙古人阿裏海牙攻廣西,宋將馬暨率兵守衛靜江(今廣西桂林),三個月後靜江陷落,馬暨的部將婁鈐轄率領250人退守月城,蒙古兵合圍月城十餘日,婁死守不降。這時城內因缺少食物,200多士兵難以繼續堅持。婁鈐轄便站在城牆上大喊:“我們太餓了,不能出城投降,如果給我們一些吃的東西,我們可以聽命。”蒙古人信以為真,派人送去幾頭牛和一些米,婁的部下接過食物,又關緊城門。蒙古人登高瞭望,只見宋兵忙著煮米、宰牛,各司其事。吃過飯後,宋兵氣力鼓足,便吹起號角,擂響軍鼓,蒙古兵以為他們要出戰,整甲以待。只見宋兵擁出一門大火炮,點燃引信后,立即爆炸,聲如雷霆,震耳欲聾,硝煙瀰漫,城壁崩塌,蒙古兵近前看去,宋兵200餘人皆被炸死,連守在城外的蒙古兵也被震死許多。足見這種鐵火炮的威力之大。古代人所稱的“鐵火炮”,與現代軍隊裝備的大炮截然不同,那時的火炮,在現在看來只不過是一種大型地雷,形體笨重,其爆破性強,但不具備發射機能。那時藉助拋石機或人手拋擲,所擲距離有限,而且目標難以準確,多用於炸毀敵方的城防設施,在攻守城的戰役中使用最多。
元代鐵火炮的製作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元世祖忽必烈兩次東征日本都使用過鐵火炮。第一次是在1274年,元軍在忽敦等率領下,同日軍交戰於博多。據日本《八幡愚童訓》記載,元軍登岸后,指揮者居高臨下,命萬人發射短而毒的箭,一時箭如雨下,毒焰彌障。退兵時發“鐵火炮”,聲如雷霆。日本兵被這炮聲驚得目瞪耳聾,不知所措。這一仗打得日軍慘敗,而元軍也因弓矢用盡,不得不退兵。1281年,元軍在范文虎等人率領下再度東侵日本,進攻壹岐、澉浦時,曾發“鐵火炮”擊敗日軍,並殺死日將少貳資師。但此時元軍遇到颶風,兵士各自逃生,天災使士卒陷沒10萬人。曾參加過這兩次戰役的日本畫家竹崎季長,戰後將親眼目睹的戰鬥場面描繪出來,並於1292年彙集成畫冊,題名為《蒙古襲來繪詞》。其中有一幅是畫元軍施放“鐵火炮”的真實場景,畫的左邊是元兵,右面是日本兵,中間地上有一隻呈炸裂狀態的“鐵火炮”。這隻鐵火炮下半部還完整,上半部已炸碎,碎片飛起,火焰四射。從畫面上可以看出,這隻鐵火炮是兩半合成的,就是金人的“震天雷”4種形式之一的“合碗式”。我國勞動人民在13世紀初創製的兩個半殼合鑄雷殼的方法,在過了4個世紀之後,歐洲各國才使用它來製造炮彈。
明代的炸彈種類增多,燃放方法也大有改進。依炸彈質料不同可分為鐵彈、木彈、石彈、泥彈等。鐵彈有“擊賊神機石榴炮”,它類似現代的手榴彈。用生鐵鑄造,形狀像成熟的大石榴。上端留一孔,內裝火藥和毒藥,將葯裝滿大半,再放入一個酒杯,杯內燃火種,用鐵蓋將石榴炮口塞緊。炮外殼塗成白色,上面繪成五彩花草。臨敵時,可用手投擲,以炸敵兵,也可放置路旁,待敵人拾取后,動搖火種,立即引爆彈體,炸死敵人。
石彈有“威遠石炮”,是一種類似地雷的炸彈,用石鑿成,內裝火藥2斤,小石子100枚,用大石彈塞炮口,外觀呈橢圓形,彈壁較厚。另外鑿一火眼安裝引線和發火裝置,並用蠟封口固定,外接長繩以備拉發。守城時可置於城下敵人易接近處,野戰時放在敵人必經之路上,稍施遮掩,乘敵不備時,拉繩引爆。
泥彈有“萬人敵荔枝炮”等。“萬人敵”又稱“火罐”,用生鐵鑄成,每罐裝火藥及斤,再裝入鐵蒺藜、碎石、碎鐵等物,罐口安裝引信,罐外四周有耳,系以粗麻繩,使用時,點燃引線便可隨時擲擊敵人,爆炸力強,彈片飛及數百步,傷敵甚眾。此外還有木質彈“木炮”等等。
慢炮是一種定時爆發的炸彈,是明朝嘉靖中曾銑鎮守陝西三邊時發明的,類似現代的定時炸彈。這種炮的形狀像個圓斗,外面塗五彩花紋,就像一個美麗的玩具,內裝火藥和發火裝置,點燃后,三四小時自動爆炸。當敵人經過時,將慢炮放置路旁,待敵人拾取后,相互觀賞時,突然爆炸。這種慢炮,在晚清時也有人製造,名叫“手捧雷”。清朝咸豐初年,大學士賽尚阿赴廣西參與鎮壓太平軍,聽說捉到了胡以暘電,便讓他回去招降其兄胡以晄。賽尚阿讓當時的兵工專家丁守存特製了一個裝有炸彈的木匣,假稱有一封信放在匣子內,讓胡以晄交太平軍首領。這種炸彈便是“手捧雷”,一啟匣立即爆炸,十分靈便。
在明代除了使用各種炸彈以外,還有許多爆破器材。通常用管狀、桶狀物裝入烈性炸藥,引爆,用於攻城炸船等戰鬥中。爆破器材直到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時期仍是攻克敵人碉堡、坦克、防禦工事及橋樑、鐵路等的重要武器。也許,今天的青少年們還記得戰鬥英雄董存瑞捨身炸碉堡的事迹,他手中托舉的炸藥包就是一種爆炸力極大的爆破器材;還有《英雄兒女》電影中王成手握的爆破筒。儘管那時的爆破用器還很笨拙,火藥成分也不夠精純,往往需用很大的藥量才能發揮巨大的爆破力,但在當時戰場上也曾大顯神威。
1644年,農民起義軍領袖張獻忠統帥數十萬將士挺進四川,先後用爆破城牆的攻勢攻克重慶和成都。張獻忠在攻重慶時,以他的足智多謀,命令部隊“多穿地道,四面攻城”,待地道掘至敵城牆下時,“灌以火藥”,然後點火引爆,一聲巨響,轟開了堅固的重慶城牆,大軍從炸開的缺口攻入城中,活捉了瑞王。緊接著起義軍進逼成都,成都防守嚴密,城牆高大堅厚,城上守軍3萬。起義軍幾次強攻,均被擊退。張獻忠決定用炸藥爆破城牆。他命令部隊砍伐數丈高的大樹,剖開樹榦,掏空樹心,裝滿炸藥,然後兩半樹榦合攏一體,用綢布纏緊,外糊泥漿,製成巨大的爆破筒。當這種高與城樓平齊的爆破筒佇立在城外時,明軍個個嚇得目瞪口呆,魂不守舍。張獻忠又令部眾從城北掘通穴道,埋上炸藥。準備停當后,一聲令下,城牆炸裂,聲如雷霆。成都城大爆破可以說是世界爆破史上的新紀元。
明末另一位著名的起義軍領袖李自成,也是位爆破能手。1642年,起義軍第二次攻打開封時,大順軍在開封城東北角挖掘了長10丈、寬1丈多的大穴道,裡面裝滿火藥,放入三四條4丈多長的引信,然後引火爆破,崩塌城牆。據明代兵書《武備志》《火龍經》記載,有一種專門用於炸敵船的火藥桶。即在木桶中放粗緩火藥5斤,上面覆蓋一層薄沙土。臨用時,取無焰火炭二三塊放在粗碗內,覆以薄灰,平放在桶內的沙土上,輕輕將桶加蓋加閂,投擲時,須雙手平舉,輕拋出去,落到敵船上頃刻爆炸。這種火藥桶不裝引信,只要桶碰及目標,碗內火炭打翻,便可引爆桶內炸藥,使敵人沒有時間拾起來擲回。另外明朝還使用一種水上爆破艇,名叫“子母舟”。在母舟的後部只有兩邊幫板,腹內空虛,后藏一小舟,通連一處,亦有蓋板,用來掩蔽人。母舟艙內貯滿火藥、縱火器具,船頭兩掖釘滿狼牙釘,當與敵船靠幫時,用鉤拒搭住敵船,拴上纜索,將母船發火,與敵船共焚,爆破手乘子船返回。後來又經改進,創製了更為靈活的聯環舟。舟長約4丈,外面看像一隻船,分開則為二隻舟,中間以環聯結,前半部船艙盛火器,船首釘滿“大倒須釘”,遇敵時,猛撞敵船,大釘鉤住船,然後點火,解脫聯環,乘後半截返回。
炸彈
2003年11月21日,美國空軍向佛羅里達州一試驗場投擲了一顆最新研製的號稱“炸彈之母”的炸彈,爆炸造成強烈的衝擊波和煙雲。這是美國武器庫中威力最大的常規炸彈。
美軍埃格林空軍軍備中心的發言人傑克·斯文森說,一架MC-130“戰鬥爪”運輸機向埃格林空軍基地試驗場投擲了一枚重達9800公斤的衛星制導GBU-43/B型高威力空氣爆裂炸 彈(或稱MOAB)。斯文森在試驗結束后說:“爆炸形成了一個充滿火光的蘑菇雲,越來越大……這是我見過的最可怕的景象之一。”斯文森說,MOAB是美軍威力最大的非核武器,這次試爆的炸彈攜帶了8482公斤高能炸藥,當這顆9.1米長炸彈的尖端在接觸地面時即爆炸。
當地時間2021年3月19日晚,一枚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飛機炸彈在德國漢諾威市被引爆清除。據悉,這枚五百磅重的炸彈是二戰期間英國投放的,如果不引爆會非常危險。為防患於未然,3800名附近居民不得不離開該地區,在任務結束后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