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覺藝術

專業詞

錯覺藝術是指藝術家們通過錯覺把圖畫當成是實際生活的藝術。錯覺是在特定條件下產生的對客觀事物的歪曲知覺。錯覺又叫錯誤知覺,是指不符合客觀實際的知覺,包括幾何圖形錯覺(高估錯覺、對比錯覺、線條幹擾錯覺)、時間錯覺、運動錯覺、空間錯覺以及光滲錯覺、整體影響部分的錯覺、聲音方位錯覺、形重錯覺、觸覺錯覺等。

背景


錯覺是對客觀事物的一種不正確的、歪曲的知覺。你很容易被自己的這種視覺系統所欺騙。我們通常認為我們能以同樣的清晰度看清楚視野內的任何東西,但如果我們的眼睛在短時間內保持不動,就會發現這是錯誤的。只有接近注視中心,才能看到物體的細節,越偏離視覺中心,對細節的分辨能力越差,到了視野的最外圍,甚至連辨別物體都困難。在日常生活中這一點之所以顯得不明顯,是由於我們很容易不斷移動眼睛,使我們產生了各處物體同樣清晰的錯覺。而藝術家們就通過這種錯覺把圖畫當成是實際生活。

畫技


1、首選是對輪廓線的使用。從遠古的壁畫到現代的卡通,藝術家的直覺認為輪廓的信息對於認知至關重要。現代科學發現輪廓畫確實比照片更容易被人腦接受.
2、其次是對暗色調的使用。希臘羅馬式的壁畫畫家和鑲花藝術家對於輪廓的處理是用暗色調來暗示陰影和外形,但他們覺得用暗色調來暗示輪廓其實並不明顯,而中國和日本的藝術直到近代還用它來製作陰影的效果。
3、然後是邊緣線的使用。平滑的邊緣線用來描繪漸變的曲率,比如臉蛋;突兀的線條用來描繪角度,比如在勾畫鼻樑時,可以通過增強對比的方法使線條看得更加鋒銳。
在透視上:
1、透視畫法發明之前,亞洲和中世紀歐洲的畫家們用圖形浮雕來暗示深度。然而他們並沒有減少遠間隔物體的尺寸。這使得景物看起來不現實和平面化。直到文藝復興時代透視畫法的發明,這一問題才得以解決。圖畫第一次具有了立體感。

色調


1、19世紀的印象派畫家們開始考察顏色之間的聯繫,如古典派藝術所說,把圖象認知為一個整體,我們感知到的只是變化的部分的色調。於是他們開始探究顏色的作用和形式的含義。他們發現冷色調的物體與同樣一個暖色調的相比顯得距離較遠;某種顏色的鄰近色暗示著其補色的出現。
2、藝術家通過自己的感官用相對較亮和較低的手法來描繪遠處的群山。前景中較亮的物體通常產生最為強烈的對比,前景中陰暗的區域則被描畫得稍微暗一些。這是因為眼睛對亮背景中的暗區域不敏感。例如在一間黑暗的房間里,你的眼睛適應了暗環境;而在明亮的環境中,你的眼睛適應了高亮度,你就不能看清楚陰影處的東西。在亮處時眼睛更容易聚焦。
然後隨著抽象藝術的出現,這些透視技巧逐漸系統化,並且用來幫助人們對無文字圖象的感知。60年代的OP藝術創作了許多可辨別的錯覺。
1965年,紐約現代美術館(Museum of Modern Art)舉辦了“眼睛的反應”(The Responsive Eye)展覽會。在展覽會上,歐普藝術家們探究了視覺感知的許多方面,例如幾何形體之間的關係,在現實中不會存在的“不可能圖形”,以及關於光亮、顏色和形狀感知的幻覺。
隨著時代的變化,也越來越多藝術家們致力於通過洞察視覺系統的工作方式,在他們的藝術作品中創造視覺錯覺。

舉例


荷蘭錯覺藝術家Maurits Cornelis Escher,他以其源自數學靈感的木刻、版畫等作品而聞名。他的許多版畫都源於悖論、幻覺和雙重意義,他努力追求圖景的完備而不顧及它們的不一致,利用幾乎沒有人能擺脫的邏輯和高超的畫技,將一個極具魅力的“不可能世界”立體地呈現在人們面前。M. C. Escher作品:
錯覺藝術
錯覺藝術
美國3D地畫藝術家KurtWenner,以透視原理用粉筆在水平表面創造了獨特的立體街頭繪畫(3-D Street Painting)藝術形式,隨後這種被稱為變形或錯覺街頭繪畫藝術(Anamorphic/Illusionistic Street Painting)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Kurt Wenner在世界各地探索不同傳統風格所創作出來的作品:
國內3D地畫兼錯覺藝術家萬氏兄弟,由雙胞胎哥哥萬以琚和弟弟萬以珩組成萬氏兄弟。他們充滿幻想,追求創意,一直潛心於視覺藝術創作,是新一代視覺藝術的領軍人物。萬氏兄弟展出的作品:
專註於油畫產業鏈上服務的深圳市聚焦藝術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展出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