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條詞條名為法門寺的結果 展開
法門寺
京劇曲目
《法門寺》,一名《郿塢縣》,又名《硃砂井》。常與《拾玉鐲》連演,總名《雙姣奇緣》,系生、旦、凈、丑各展所長的合作戲。
劇情節緊湊,生、旦、凈、醜行當齊全,是有名的群戲。
法門寺劇照
法門寺演齣劇照
近期翻閱北京史志類書籍,又經多方揣摩與走訪,終使多年不解的謎茅塞頓開,在海淀高粱橋查訪到了法門寺原形法王寺。高粱橋在北京西直門外一公里遠的地方,離北京可謂近在咫尺,它的歷史非常久遠,早在北宋初年宋太宗趙光義北伐時,曾在高粱河邊與遼景宗耶律賢展開過一場激戰,最後以北宋大敗而告終,此役也是楊家將留在北京的唯一足跡。元世祖忽必烈時代,(元聖元二十九年)郭守敬為了漕運的需要,引昌平的浮泉水到西山瓮山泊后,再從瓮山泊把水引入市內積水潭,高粱河成了必經的水道,曾在高粱河上建了一座石橋名為高粱橋。到了明朝,傳說劉伯溫為建北京城,曾派大將高亮追龍王討甜水,最後被淹在高粱河中致死,為了紀念他曾一度改名高亮橋。在高粱橋畔當年曾有一座建於元聖元初年的古寺法王寺,到明以後不斷有出宮養老的太監到此居住頤養天年,因此與皇宮內的聯繫從未間斷。劉瑾隨太后降香時仍名法王寺,況且寺名只有一字之差,其時間地點非常吻合。法王寺在明嘉靖三十五年(1560),由內官監太監田用和御門圈太監梁經出資重修,更名廣通寺,海淀區地名志特註明京劇法門寺降香地亦為此處。
重修后的法王寺比以前規模和建築都有了明顯增加,首先是廣通寺增加了圍牆,寺四周建有高樓,成了踏青人登高遠眺的理想場所。進入清朝以後,清康熙和雍正都曾出重金重修廟宇,使廣通寺在附近的廟宇猶鶴立雞群,巍然壯觀。
廣通寺毀於“文革”初期,其寺址後來成了北下關小學的校址。
京劇《法門寺》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個劇目,自京劇誕生的二百餘年來久演不衰。劇中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馬連良先生扮演的郿塢縣知縣趙廉,也不是金少山先生扮演的劉瑾,而是蕭長華老先生扮演的小太監賈桂。自從賈桂的形象出現以後,他便成了中國溜須拍馬的祖師爺,他像一面鏡子,照出了中國勢力小人的醜惡嘴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