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門寺

京劇曲目

《法門寺》,一名《郿塢縣》,又名《硃砂井》。常與《拾玉鐲》連演,總名《雙姣奇緣》,系生、旦、凈、丑各展所長的合作戲。

劇情節緊湊,生、旦、凈、醜行當齊全,是有名的群戲。

作品內容


法門寺劇照
法門寺劇照
明朝時,劉媒婆見傅朋給孫玉姣手鐲,就向玉姣要來繡鞋,答應代為撮合。媒婆之子劉彪拿了鞋去訛詐傅朋,地保劉公道加以勸解。劉彪又夜至孫家莊,誤將玉姣舅父母殺死,將兩個人頭投入劉公道家內。劉公道懼罪,打死長工宋興滅口,郿塢縣令趙廉將傅朋屈打成招。宋興之父宋國士控告,也被押入獄。宋女巧姣已與傅朋訂婚。她用酒灌醉媒婆,得知事實原委,趁大太監劉瑾伺候皇太後到法門寺降香時,前往上告。劉瑾責令趙廉複查,真相大白。劉瑾複審后,斬劉彪、劉公道,並奉太后旨,以孫、宋二姣賜婚傅朋。
劇中凈角飾演的劉瑾,為花臉應工有名的太監戲,念京白,相當見功力。丑角飾演的賈桂,佛殿上念大段狀紙,快而不亂,在念白和表演上都有極高的要求。老生飾演的趙廉,唱、念俱重,青衣飾演的宋巧姣也有繁重的唱段。

創作背景


原型

法門寺演齣劇照
法門寺演齣劇照
《法門寺》這齣戲雖然好,但也有許多令人不解之處,比如法門寺降香的地點到底在哪裡?看戲時總有許多疑問。眾所周知法門寺在陝西省扶風縣,以寺內供奉的佛祖舍利而聞名天下,離北京二千餘里。而郿塢縣也在陝西,是當時陝西省下轄的一個縣。故事發生的時間是明朝正德年間,這從劉瑾的開場白自報家門中可以得到印證,“咱家姓劉名瑾,表字春華,乃陝西延安府的人氏,自幼七歲凈身,九歲進宮,一十三歲扶保老王,老王晏駕扶保正德皇帝登基……”正德皇帝明武宗朱厚燳是明朝的第九個皇帝,(1506-1522)這位歷史上著名的荒唐皇帝,在位期間頗有出人意料之舉,但還沒幹出遷都的蠢事,做皇帝的地點仍在北京。那麼北京距陝西兩千多里的路程,讓一個白髮蒼蒼的老太君到那裡去禮佛降香,豈不荒謬絕倫。因此,法門寺到底在哪裡,就成了京劇觀眾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
近期翻閱北京史志類書籍,又經多方揣摩與走訪,終使多年不解的謎茅塞頓開,在海淀高粱橋查訪到了法門寺原形法王寺。高粱橋在北京西直門外一公里遠的地方,離北京可謂近在咫尺,它的歷史非常久遠,早在北宋初年宋太宗趙光義北伐時,曾在高粱河邊與遼景宗耶律賢展開過一場激戰,最後以北宋大敗而告終,此役也是楊家將留在北京的唯一足跡。元世祖忽必烈時代,(元聖元二十九年)郭守敬為了漕運的需要,引昌平的浮泉水到西山瓮山泊后,再從瓮山泊把水引入市內積水潭,高粱河成了必經的水道,曾在高粱河上建了一座石橋名為高粱橋。到了明朝,傳說劉伯溫為建北京城,曾派大將高亮追龍王討甜水,最後被淹在高粱河中致死,為了紀念他曾一度改名高亮橋。在高粱橋畔當年曾有一座建於元聖元初年的古寺法王寺,到明以後不斷有出宮養老的太監到此居住頤養天年,因此與皇宮內的聯繫從未間斷。劉瑾隨太后降香時仍名法王寺,況且寺名只有一字之差,其時間地點非常吻合。法王寺在明嘉靖三十五年(1560),由內官監太監田用和御門圈太監梁經出資重修,更名廣通寺,海淀區地名志特註明京劇法門寺降香地亦為此處。
重修后的法王寺比以前規模和建築都有了明顯增加,首先是廣通寺增加了圍牆,寺四周建有高樓,成了踏青人登高遠眺的理想場所。進入清朝以後,清康熙和雍正都曾出重金重修廟宇,使廣通寺在附近的廟宇猶鶴立雞群,巍然壯觀。
廣通寺毀於“文革”初期,其寺址後來成了北下關小學的校址。

作品評價


京劇《法門寺》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個劇目,自京劇誕生的二百餘年來久演不衰。劇中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馬連良先生扮演的郿塢縣知縣趙廉,也不是金少山先生扮演的劉瑾,而是蕭長華老先生扮演的小太監賈桂。自從賈桂的形象出現以後,他便成了中國溜須拍馬的祖師爺,他像一面鏡子,照出了中國勢力小人的醜惡嘴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