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碑鎮

安徽省金寨縣轄鎮

古碑鎮位於大別山腹地,梅山水庫上游,居金寨縣中心,東鄰青山鎮,南接花石鄉及風景秀麗的天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馬鬃嶺林場,西連南溪鎮,北靠千年佛教聖地槐樹灣鄉響山寺。古碑鎮由原七鄰、南畈、古碑、水竹坪四鄉合併組成的大鎮。

全鎮總面積221.59平方千米,轄15個行政村,355個居民組,是全縣中部地區經濟、文化、商貿、人居中心和重要商品集散地,是一個集老區、庫區、山區、紅色地區於一體的山區重鎮(2011)。

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複雜的地理條件,造就該鎮豐富的物產,該鎮南為山區,北部為丘陵地帶,地質構造片麻石,強風化,表層為沙土和沙壤土,適宜種植薴麻、天麻和紅麻,曾一度補譽為“三麻之鄉”。此外,境內還蘊藏有鉛鋅礦、富鐵礦、高嶺土等礦產資源;並盛產板栗、茶葉、桑繭、毛竹、天麻、桐油、食用茵和中藥材等農特產品及經濟作物,有自然落差大、流域面積廣的豐富水資源,有關帝廟、葛氏祠等紅色旅遊資源,同時還擁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
古碑鎮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多為沙質土。鎮域內東、南、西三面高山環繞,北面地勢低緩:東部的中和村、烏河村,南部的三河村、古嶺村,西南部的兩沖村、迎河村多為高山、峽谷地形;西北及北部多為平緩的丘陵山崗。鎮域內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最低氣溫-10℃,最高氣溫39℃,無霜期210天,年平均降雨量1350mm。
境內有烏雞河、三道河、王家河等三條主要河流,另有支流若干。其中宋家河由北轉東注入西淠河,三道河、白水河與子母河於七鄰灣匯入史河,由三省堖向北延伸的山脈為史河與西淠河的分水嶺。發源於國營馬鬃嶺林場的白水河流經鎮內的七鄰、大龍、袁嶺三村后入梅山水庫。 

歷史沿革


古碑鎮為抗戰時期安徽省府所在,其名得於清咸豐七年山洪暴發所衝出的刻有“古碑沖”的古石碑。古碑原屬六安縣國民黨時期劃歸“立煌縣”,1947年改立煌縣為金寨縣,建立古碑鄉;1954年修建梅山水庫,因區劃變更成立古碑區;1968年撤區並社成立古碑公社;1972年恢復古碑區;直至1992年再度撤區並鄉,原古碑鎮、南畈鄉、七鄰灣鄉合併為古碑鎮,2008合併水竹坪鄉成為如今的古碑鎮。
古碑鎮歷史上僅是二三十戶人家的小街,抗日戰爭時期,是安徽學院和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一集團軍總部、五戰區幹部訓練團駐地,曾極一時之盛。抗戰勝利后國民省政府東遷合肥,隨之蕭條。梅山水庫興建后,金家寨移民遷此,城關區和帽頂區合併為古碑區,作為區公所和區直屬單位駐地,城鎮又日趨繁榮。 
古碑鎮
古碑鎮

經濟


截止至2008年底古碑鎮下轄26個行政村,一個街道居委會,284個村民組,鄉鎮住戶10065戶,在冊人口34039人。其中集鎮住戶1652戶,外來人口610人;全鎮實有勞動力18046人,鄉鎮從業人員15963人。全鎮總面積132平方公里,年末實有耕地面積980公頃,有效灌溉面積417公頃;山場總面積19.88萬畝,林業用地12.53萬畝,其中有林地10.35萬畝,覆蓋率52%,林木蓄積量25萬立方米。2008年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1930元,工農業生產總值18370.62萬元,財政收入171.02萬元。2008年全年糧油產量6174噸,養蠶6500張,產鮮繭20萬公斤,干茶18萬公斤,板栗15萬公斤。全鎮有各類企業776個,營業收入2.5億元,已初步形成了絲綢、茶葉、建材、綠色食品、金屬微絲五大支柱產業。 

社會


基礎建設

截止至2008年底全鎮有完中1所,初中1所,小學19所,中心幼兒園3所,教職員工264人,在校學生4900人左右。古碑鎮鎮區有中心衛生院一處,分院兩處,有醫護人員五十餘人,床位二十多張,醫療服務質量優良,設備較齊全,為一甲衛生院。古碑鎮26個村村村通公路、通電、通郵、通電話、通自來水,15個村通有線電視。自來水普及率有80%,生活用燃氣普及率70%,有線電視入戶率30%。鎮內有變電所一處,小型水電站3座,裝機335千瓦,年用電量160萬千瓦時。至2004年,古碑鎮內固定電話裝機4482門(其中古碑1583門),行動電話擁有量6500部,另有聯通機站和移動機站各3座。 

基礎設施

鄉鎮企業:全鎮現有各類企業776個,營業收入2.5億元,已初步形成了絲綢、茶葉、建材、綠色食品、金屬微絲
文化教育:全鎮現有完中1所,初中1所,小學19所,中心幼兒園3所,教職員工264人,在校學生4900人左右。
醫療衛生:古碑鎮鎮區有中心衛生院一處,分院兩處,現有醫護人員五十餘人,床位二十多張,醫療服務質量優良,設備較齊全,為一甲衛生院。
古碑鎮現26個村村村通公路、通電、通郵、通電話、通自來水,15個村通有線電視。

行政區劃


陳沖村傅灣村司馬村橋頭村響塘村古碑村油畈村黃集村中河村烏雞河村宋畈村余嶺村南畈村官家池村三道河村留利坪村黃王尖村古路嶺村七鄰灣村大龍村袁嶺村王灣村界嶺村塘沖村迎河村兩沖村
宋河村

人口民族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30119
15441
14678
家庭戶戶數8833
家庭戶總人口(總)29580
家庭戶男15116
家庭戶女14464
0-14歲(總)6735
0-14歲男3669
0-14歲女3066
15-64歲(總)21708
15-64歲男10930
15-64歲女10778
65歲及以上(總)1676
65歲及以上男842
65歲及以上女834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代表人物


皮定均(見左圖),金寨縣人,1914年生,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8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第二十四軍軍長兼政治委員,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二十四軍軍長兼政治委員,福建軍區副司令員,福州軍區副司令員,蘭州軍區司令員,福州軍區司令員。中軍第九、第十屆中央委員,第九、十屆中央軍委委員,第三、四屆全國人大代表。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洪學智,金寨縣人,1913年生,1929年參加商南起義,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並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商城縣游擊隊分隊長,紅一軍第三師班長、排長,紅四軍第十師二十九團連長、連政治指導員、營政治委員,紅四方面軍第三十一軍九十三師二七四團政治處主任,第九二三師政治部主任,第四軍政治部主任。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抗日軍政大學第二大隊五隊隊長、第三大隊一支隊隊長、第四大隊副大隊長、第四團團長第五分校副校長,蘇北鹽阜軍區司令員,新四軍第三師參謀長、副師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遼西軍區副司令員,黑龍江軍區司令員兼中共黑河地委書記,第四野戰軍第六縱隊司令員,第四十三軍軍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第四野戰軍十五兵團第一副司令員,廣東軍區副司令員,中國人民志願軍副司令員兼後勤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副部長、部長,吉林省人民政府農機廳廳長、重工業廳廳長,國務院國防工業辦公室主任、黨組書記,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部長兼政治委員。第一、五、七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1990年3月在全國政協七屆三次會議上被補選為政協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曾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國旗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1988年再次被授予上將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