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壽禪寺,位於浙江省仙岩鎮大羅山南麓,創建於唐貞觀(627——649年)年間。大中年初,慧通歸一禪師,從四明山來卜地開基重興,自此聖壽寺歷代擴拓發展。
聖壽禪寺
聖壽禪寺原稱仙岩寺,在瑞安市仙岩鎮仙南村仙岩積翠峰下。據《康熙·仙岩寺志》載,寺創建於唐中期,開山祖師為慧通歸一。初創時,寺字規模不大,至北宋初,經高僧楞嚴遇安拓建梵宇,開法宣教,始顯名於世。大中祥符二年(1009),吏部姚揆奏請真宗敕賜“聖壽禪寺”額,寺遂改稱今名。熙寧間,神宗又敕贈“昭德積慶禪院”額。今從寺前慧光塔出土北來經卷題記得知,景佑、慶曆、熙寧之際,該寺為東甌名剎,僧侶多達數百名。此後,屢經興廢,但香火持續不斷。今寺為清順治十七年(1660)以來,平南將軍梅勒、章京陳典謨等陸續重建,總佔地面積近二萬平方米,共有殿、堂、樓、閣、軒、廳與僧房等共一百二十多間。中軸線上原有五進,現存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與干佛閣四進,依山起勢,一殿高 於一殿,氣象崔塑。
山門在寺院前左側、門楣上懸南宋
朱熹書題“開天氣象”匾額。其內庭院開闊,中鑿“佛陀池”廣袤三、四畝,他水清澈,四垣設置青石欄桿,供人坐憩。池水上方,面對天王殿,有如來七佛塔和經幢一座。天王殿清乾隆年間重建,七開間。中五間單層,盡間一樓一底為鐘鼓樓。
大雄寶殿建於清順治十七年(1660),單層重檐歇山頂,面闊七間,高18.4米,彩繪梁、枋斗拱,配以雙龍搶珠的
脊獸,117雄偉壯麗。門楣上掛“大雄寶殿”匾額,系當代高僧園澈法師所書、殿內名家楹聯薈萃,以孫衣言撰書:“震旦一花開,卻看龍象高居,指顧仙岩成佛國;曾撰勺水在,未許馬駒蹋破,莊嚴福地接羅天。”最為臉炙人口。殿內主像釋迎牟尼,侍立兩側 的
阿難、葉迦弟子都全身
貼金。兩廂十八羅漢,造形生動,是不久前逝世的工藝美術大師葉潤周先生所作。
大雄寶殿東側,有池,因有泡珠從池底頻頻泛起,故名“珠泉”。此外,寺內尚存明代石雕十八羅漢及來、元、明碑刻等文物。現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聖壽禪寺
山門開在天王殿前左側。山門門楣上懸“開天氣象”匾額,系宋理學家朱熹書題。朱熹在幹道年間,曾到仙岩山訪問
永嘉學派的陳傅良,切磋學術,遂為聖壽禪寺題書了這方門匾。進入山門,是一片開闊的庭院,中鑿“佛陀池”一口,廣袤三四畝,池水瑩澈鑒人。池上方,面對天王殿,有如來七佛塔和一座經幢。經幢為唐大中十四年遺物,彌足珍貴。惜幢身上的經文,在清光緒年間被無知寺僧磨平重新書刻,已非完璧。天王殿系清乾隆時重建,七開間,中五間單層,兩邊盡間一樓一底,為鐘鼓樓。這在佛教寺院建築中是頗特殊的布局形式。中間檐下高懸“聖壽禪寺”匾額。殿正中為彌勒佛;後壁站著神態莊嚴、手執降魔杵的韋馱菩薩。兩廂端坐著四大天王。彌勒佛像和韋馱像,用
香樟木雕成,氣韻生動;佛龕造型繁華、精雕細琢。雖都出於民間藝人之手,卻頗有藝術功力。
大雄寶殿為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的建築,已有三百多年歷史。雖經幾度重修,但未改變原建格局。它是一座單層、重檐、歇山式建築,面闊七開間,高十八點四米。檐下高懸“大雄寶殿”匾額,乃當代
中國佛教協會秘書長圓澈法師所書。另有“起敬”匾額,據記載,原出於唐代書法家
顏真卿手筆;今為溫州書法名家曾耕西先生耄耋年時所書。
殿內釋迦牟尼佛像,慈祥、莊嚴;阿難、迦葉侍立兩側,形意自然。兩廂十八羅漢,姿態各異。十八羅漢像,是榮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的浙江黃楊木雕刻家葉潤周先生於1982年設計雕塑的。
大雄寶殿後壁,有“大悲神”壁塑一座,講善財童子求道的故事,為現代民間藝人作品。壁塑共塑了佛像神像87尊,情態各異。觀音大士意志瀟灑,善財、龍女神采奕奕。
大龍寶殿里各家楹聯薈萃,但時代早的都已無存,現存的均為晚清之作。其中膾炙人口的有:“震日一花開,卻看龍象高居,指顧仙岩成佛國;曹溪勺水在,未許馬駒蹋破,莊嚴福地接羅天。”為鄉宦太僕寺卿孫衣言撰書。他治“永嘉”之學,有“晚清特立之儒”之稱,是光緒十四年重修聖壽禪寺的發起者之一。“三千界象教門中,願證菩提真種子;五百年龍華會上,誰當香火大因緣。”為邑書法家薛遇辰撰書,他精研
柳體,造詣很高,也是光緒十四年重修聖壽禪寺的發起者之一。妙法堂、藏經樓、千佛殿均晚清建築。千佛殿原供有塗金木雕千尊佛像,惜在解放初不慎失火燒毀,現在已經重建。
聖壽禪寺
初創的聖壽禪寺,規模不大。北宋初,經高僧楞嚴遇安茹辛經營,拓建梵宇,弘法宣教,方始顯名於世,逐漸鼎盛,僧侶曾多達三百餘人。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吏部姚揆奏請真宗敕賜“對壽禪寺”額,寺遂改稱今名。熙寧間,神宗又敕贈“昭德積慶禪院”額。寺前慧光塔於1966年被毀時,發現大批經卷和文物,經卷末的題記均在景佑、關歷、熙寧之際。宣和末毀於兵火。南宋紹興間,國戚高世則鼎新。元延佑五年,主持致蘊重修。元末復又毀於戰亂。明洪武漢,鄉宦蔡仲禮重修。
永樂八年,主持和尚鑒空,受命中入京預修《永樂大典》,十三年,紫衣山,奉詔大興土木,古剎重淦時香火鼎盛甌郡。
嘉靖間,鄉宦王叔杲、王叔果兄弟增建殿堂,擴展梵宇,更使古剎增光。現存寺宇基本上為清代
順治十七年(1660年)以來,平南將軍梅勒,章京陳典謨等等檀越陸續重建。光緒十四年(1888年)重修,共有殿、堂、樓、閣、軒、廳與客舍、僧房等120多間,佔地面積達2萬平方米,是目前浙南建築規模最大的一座寺院,中軸線上原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妙法堂、藏經樓、千佛殿等五進主殿,依山起勢,一殿高於一殿,氣象崔巍。然而因沒有妥善管理,至上個世紀70年代,寺宇已面目皆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由群眾集資及政府補助,進行了全面修葺,重塑佛像,使梵剎煥然一新。1982年被列為瑞安市文物保護單位。
聖壽禪寺
聖壽禪寺乃千年古剎,歷代方丈、住持中又多學行卓越之高僧。寺中宗教文物、圖籍與書畫原本積累甚多。如清代僧本泉,通文藝,與畫家
蒲華最相友善。蒲華至此游訪,被留住一月,寫贈本泉與寺院書畫甚多。因長久以來屢經兵火之災,特別是民國年間,寺內僧徒發生派別之爭,殃及藏品,文物、圖籍書畫星散殆盡。目前寺內唯明代石雕十八羅漢及宋、元、明多方碑刻尚存。歷來山水勝地、著名古剎,自多名流賢達品題,聖壽禪寺亦然。雖李唐距今久遠,文獻多所湮滅,而顏真卿匾書,司空圖《仙岩寺銘》,仍見載於史志。銘文俊逸。今抄錄以饗讀者:“岩之巔,森戟插天,中宅靈仙。瀑之作,鳳斡洞壑,地涌山鑿。越之裔,甌之隅,人逸而腴。某某師,某某牧,寺圮而復。”
宋元至明清,則冠蓋頻臨,特別溫籍與遊宦甌郡之名流,莫不都曾是聖壽禪寺的座上賓抑或捐舍者。如宋陳傅良早年常宿聖壽禪寺讀書,成名后遂把大是量良田給該寺。明代寺旁建陳文節公祠,祀陳傅良。清康熙初,因祠年久失修,方丈天目師便撥寺銀予以修葺,並書刻“山中檀越,天下賢人”一聯榜於台門,讚頌陳傅良。當時傳為佳話。而名流之吟詠,篇什異常豐富,僅《康熙仙岩寺志》和《民國仙岩山志》兩書所收錄的即有百多首。今選一二首。明虞原璩(邑人,布衣,永樂中徵召上京篡修《大典》):“瑤華樓閣擁諸天,金碧莊嚴法界前。遂有於菟馴石畔,從教白鶴下松巔。山光水色天開陣,翠竹蒼松我亦禪。何日重分雲外榻,一溪春雨看鷗眠。”明張遜業(永嘉人,官司丞):“支杖探奇度遠峰,雲門遠見翠微重。珠宮縹緲懸銀漢,寶樹參差鎖玉龍。咽露蟬聲和法偈,出林香靄帶疏鍾。尋僧擬結青蓮社,應覓廬山惠遠蹤。”
明清兩代的許多名流,曾為聖壽禪寺題書過不少匾額。如明王叔杲的“南宗凈業”,邱啟元的“章安福地”,諸定遠的“法雨慈雲”,稽宗孟的“名山選佛”,泮之彪的“優境仙曇”,范永盛的“仙岩佛國”,王國泰的“天下第二十六福地”等等,惜都已盡付灰劫。
聖壽禪寺
20世紀50年代該寺被外單位佔用,因年久失修,破爛不堪,1980年由潘貽衡、陳春生等發起重修大雄寶殿。1983年由池雲居士負責修梅雨亭。同年冬月,聘請釋繼修、道法主持仙岩,修復金剛殿、方丈樓、放生池、齊堂及青石七如來幢等。1992年,道法方丈再建千佛殿。整個寺院規模宏大,雄偉莊嚴,已成為浙南的一大名剎。聖壽禪寺不僅是佛教活動的聖地,同時也是登臨觀光的旅遊勝地。該寺所在地仙岩風景區是浙江省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工,素有“五潭二井之秀,九獅一象這奇”的美譽,
梅雨潭、雷鄉潭、龍鬚潭、玉涵潭、三姑潭秀甲天下,有以唐宋以來摩崖題刻等文景觀為特色的仙岩景區,有以洞景清幽為特色的化城洞景區;有以水景浩淼為特色的天河景區。早在南朝時,仙岩已是著名的旅遊勝地,謝靈運曾游此,並寫了《舟向仙岩尋三皇井仙跡》的詩篇;唐朝姚揆題了“維仙之居,既清且虛;一泉一石,可詩可圖”的《仙岩銘》;
杜光庭稱仙岩為“天下第二十六福地”;南宋朱熹來游時親書“溪山第一”和“開堂氣象”匾額,大加讚揚;近代朱自清以“醉人的綠”來刻劃仙岩,更使其聲名遠震。如今,聖壽禪寺及其周圍許多景點已經修復一新,游、行、食、宿等配套設施日趨完善,正以其獨特的魅力迎接著海內外的香客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