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板頭曲

南陽板頭曲

板頭曲是一種地方傳統民樂。為中州古曲,用箏、琵琶、三弦等樂器演奏,是中國民族音樂遺產中的經典。因主要在河南曲子正式演唱之前,用獨奏、合奏等形式演奏的前奏樂曲,故亦稱“板頭曲”或“河南曲子板頭曲”。

基本信息


時間:2006年
南陽板頭曲
南陽板頭曲
加工而成的,如《山坡羊》;有以民間說唱故事為主題而表現其敘述、抒情、喜怒哀樂、跌宕起伏的,如以東周列國故事命題的《哭子路》、《嘆顏回》;以三國故事命題的《哭周瑜》以隋唐故事命題的《大救駕》(全稱《敬德救駕》)、《征西》(全稱《薛丁山征西》)、《打雁》(全稱《丁山打雁》)、《鑾鈴》(描寫征西將士凱旋歸來的威勢);有以《西廂記》故事命題的《上樓》(全稱《紅娘上樓》)、《下樓》(全稱《鶯鶯下樓》)、《鶯鶯喚紅》;以《二度梅》故事命題的《和番》(全稱《陳杏元和番》)、《落院》(全稱《陳杏元落院》)等。這些曲目的標題與曲中所要表現的內容、意境、氛圍、蘊含有密切的關係。還有以傳統板式高深技巧命題的板頭曲,如《單八板》、《雙八板》、《花八板》、《流水》、《加花流水》等等。還有以獨特的旋律、樂句描繪歡快愉悅情緒的板頭曲,如《鶯轉桃李》、《唧唧咕》、《百鳥朝鳳》、《百鳥辭朝》、《獅子滾繡球》、《漁夫樂》、《賞秋》、《四忙》、《葡萄架》等。又有表現眷戀纏綿、哀怨傷悲的抒情板頭曲,如《關雎》、《閨中怨》、《思鄉》、《思情》、《思春》等。

板頭曲的調式


多數為宮調式,如《寒鵲爭梅》等。也有些曲牌內部往往出現調式交替。

板頭曲曲牌


多為六十八板。板式分快、中、慢三種,各以其獨特的節奏和演奏技巧表現特定環境中的獨異風格。板頭曲歷史悠久,結構嚴謹,曲調優美,自成一家,充分顯示了中原古曲音樂博大精深與民間文化的特色。
板頭曲究竟有多少首,尚在挖掘中,但至少在一百首以上。

主要樂器


板頭曲的主要樂器有三弦、箏、琵琶,伴奏樂器有揚琴、簫、二胡、曲胡(墜胡)、軟弓京胡八角鼓檀板、月鼓、茶盅、銅盅、木箏、吹銅錢。
其中,三弦:用中鼓三弦,音色淳厚健康;箏:用十三弦、十五弦或二十一弦箏,音色柔美抒情;琵琶:既宜於獨奏,又適於伴奏;簫:表現幽柔情感,委婉動聽;軟弓京胡:俗稱“嘟嚕”,音域在兩個八度以上,有連頓弓的效應;茶盅:在桌面上擺細瓷茶盅12個,以盛水多少依次區別音域高低,奏者手執竹籤敲擊,其聲清脆悅耳;吹銅錢:於兩個銅錢之間夾一竹瓤,吹奏用舌尖伸縮舌吐功夫,音色悲涼凄楚;木箏:一端大一端小,敲打得音,似木琴;月鼓:園形,鼓面約碗口大小,演奏者一手擊鼓,一手擊板;銅盅:生銅鑄成,壁薄音靈;曲胡(墜胡):熱烈抒情,宜烘托氣氛;檀板:俗稱牙子,主要擊節樂器;八角鼓:手指彈奏可得弱音,數指併攏或以掌擊拍可得強音,搖動可得碰擊聲,常為彈搖並用。

分類


板頭曲有三弦獨奏曲、琵琶獨奏曲、古箏獨奏曲,但絕大部分是諸種樂器的器樂合奏曲。
板頭曲在氏間歷來是以工尺譜靠藝人口傳心授的方式世代相傳,沒有固定的師徒關係,也沒有強制性的傳授方式,學習者靠個人愛好和志趣,也有不少學習者靠在板頭曲演奏現場耳濡目染、旁聽側記而無師自通。然而,板頭曲的演奏活動在一個地區、在一個歷史時期,都會自然出現一些德藝雙馨的代表人物,他們以精湛超群的技藝,以誨人不倦的藝德,傳授一批人、影響一批人、帶動一批人,形成了一代一代的傳承習俗。
南陽板頭曲的代表人物是曹東扶先生,鄧州市城郊曹營人,13歲防父從藝。琵琶師從馬萬壽,古箏師從徐金山,三弦師從馬書章,至1930年以技藝超群被譽為“鄧州頭把絲弦”。1935年,應邀赴上海百代唱片公司,錄製板頭曲及大調曲子,為了精益求精,曾組織他的學生、曲友對那些已經僵化的曲目,或殘缺不全的板頭曲工尺曲譜,認真進行整理、完善、推陳出新,打造精品,后因戰事未成行。1954年,先後在河南師專藝術科、中央音樂學院、四川音樂學院、河南省歌舞團任古箏教師,並在各藝術院校以板頭曲為內容進行教學。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曹東扶的子女及其學生們率先將南陽板頭曲推向世界,進入美、英、法、日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受到了高度讚揚.曹東扶先生不愧為一代藝術宗師。

分佈


板頭曲分佈較廣,南陽、泌陽鄧縣、許昌、開封皆可見其蹤跡,但傳播中心在南陽市。據載,明崇禎年間,板頭曲隨河南曲子見諸市井。清初,逐漸盛行於上述各地。其樂隊不備鑼鼓笙管,而以彈撥樂器為主,另加胡琴、四胡拉弦樂器,由此成為中國民間樂隊中難得一見的弦索樂組合。其樂曲多半源於古老器樂曲牌《八板》及其各種變體,同時廣泛吸收河南曲子曲牌、唱腔及民間小調。代表性曲目有《天下大同》、《高山流水》、《新開板》、《陳杏元和番》、《打雁》、《賞秋》、《閨中怨》、《上樓》、《下樓》等。曲體大部分為六十八板體,結構嚴謹而又靈活多變。

發展現狀


1949年後,板頭曲得以復甦並受到廣泛重視。1953年,著名古箏演奏家、板頭曲傳人曹東扶先生代表河南參加了全國第一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板頭曲的獨特風格在音樂界引起強烈反響。同年,部分板頭曲經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整理出版。一代名家曹東扶先生傳譜的箏曲《高山流水》、《蘇武牧羊》更是傳遍神州,遠播海外。中國樂器表演課程(本科)教學大綱中的《閨中怨》、《高山流水》、《鬧元宵》、《上樓》、《下樓》等都是板頭曲曲譜。此後,曹東扶及其後人全力投入板頭曲的記錄整理和演奏,為傳承、保護這一罕見的音樂品種做出巨大貢獻。隨著大多數傳人去世,板頭曲正面臨凋敝失傳的危機。

傳承人


張家華 男,漢族,1946年4月生,河南南陽人。受益於曹東扶先生,得到了演奏板曲的真傳,並多次參加各級各類演出,得到了一致好評,其節目也被中央電視台選中錄製參加地方優秀節目的展播。
宋光生 男,漢族,1941年7月生,河南省古箏研究會會長,鄧州市大調曲研究會會長。他自幼學習三弦、琵琶的演奏,后拜師曹東扶先生學習古箏的板頭曲、大調曲的演奏和演唱。其創作的演奏的《山坡羊》被中央電視台錄製、播放,在首曲古箏板頭曲演奏會上獲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