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作左守鼎
收藏於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的鼎
該鼎1860年“火燒圓明園”后被掠奪併流失海外,后被中國保利集團公司購回,現收藏於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
王作左守鼎高41、口徑38厘米:口沿外折,上立粗壯的兩耳,頸部略收,腹部稍鼓,腹下置三蹄足。頸和足的上部均有短棱脊,形制與小克鼎相似,但小克鼎的腹部似乎更深些。保利藝術博物館於2000年春收藏。
腹內壁鑄銘文兩行6字:
王作左守鼎
彝,左守。
(將鼎)彝:(將鼎)字《說文》所無,《廣韻》:“(將鼎),煮也,亦作(羊鬲)。”《集韻》:“(羊鬲),說文煮也,或作(將鼎)。”《玉篇》:“(羊鬲),式羊切,煮也,亦作(將鼎)。”又云:“鬺,同上。”則(將鼎)也就是《說文》的“(羊鬲)”字。金文無“(羊鬲)”、“鬺”字形,故(將鼎)是正字,而(羊鬲)、鬺為俗體字。《史記·封彈書》:“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嘗亨鬺上帝鬼神。”裴駰《集解》引廣曰:“亨,煮也。鬺音殤。皆嘗以亨牲牢而祭祀。”
左守,表示祭把所放的位置和職掌,銘文既以此為享之祭器,則必置於宗廟固定的位置,而不能作為日常生活用器。
王作左守鼎
周王所用的鼎到底是不是九件呢?目前仍難以確認。考古學家們苦心求索了近百年,一直沒有發現周王陵墓的蹤跡,目前所發現的明確的周王銅器存世不過六七件而已,別說九件列鼎了,就是一件周王鼎也沒有見到過。直到1999年底,保利藝術博物館入藏一件周王鼎,才彌補了人們的這一缺憾。
這件周王鼎,鼎內腹壁上有“王作 彝,左守”六字銘文,人們從而明確了解到它是周王專門用於祭祀的一件大鼎,當年陳列在左側方位。這件鼎確實不失皇家氣派,高近半米,胎壁頗為厚重,鑄工精緻,造型也十分雄渾端莊。外腹壁上裝飾有十二隻回首卷尾的大型鳳鳥紋,鳳鳥紋下還以細密的捲雲紋作襯底,繁簡相宜,相當精彩。根據大鼎的器形和裝飾等方面判斷,專家們認為這件鼎的主人應是西周中期的周恭王,或是稍晚的夷王和厲王。
周王鼎應該是目前所知西周時期等級最高的青銅器,是一件極為罕見的藝術珍品。它能夠入藏保利藝術博物館,還有一段曲折的故事。那是在1999年12月底,保利藝術博物館專家在香港一家古董店中偶然發現了這件周王鼎,不過當時它里裡外外覆蓋一層綠色的銹,銘文也深深掩藏在綠銹下面,但其典雅豪放之美還是顯而易見的。大家判定:這是一件稀見的西周銅器珍品,能夠擁有這樣鼎的人,一定是個地位很高的貴族。雖然也有人曾為了找銘文在鼎內底上颳了幾道,但沒有找到,專家們明白鼎的銘文不太可能在底部,要有,也應該在內腹壁上,隨即重點觀察了鼎的內腹壁。突然,專家們在靠近口沿處的銹下隱隱約約發現有“字”的跡象,而且還能看出兩個橫道,會不會是個“王”字呢?如果真是“王”字,那就是件可遇而不可求的周王鼎!專家們不動聲色,隨即向貨主提出要將這件鼎帶回北京。這件鼎一到北京,就被送到有關單位做X光檢測。檢測結果驗證了專家們的猜測,鼎內壁綠銹下果然有“字”。經過除銹處理,隱匿多年的銅鼎銘文終於徹底顯露出來。
就是這麼偶然之間,中國又一項重要文物考古新發現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