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大學生態學與環境學院

雲南大學生態學與環境學院

雲南大學的生態學科發軔於1937年,當年世界著名數學家、教育家熊慶來教授擔任雲南大學校長后,認為雲南生物資源、生態環境優勢獨特,開展生物、生態學研究佔有地利而學術影響甚大,在1938年成立了生物系,生態學作為一個重要內容溶於生物學各方面的工作中。此事正值抗日戰爭,國內生物學界一批精英薈萃在雲南大學,在生物資源調查、植物和動物分類與系統學研究、植物群落分類與分佈規律及生物多樣性多個領域取得了重要成果。尤其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國際公認的法、瑞地植物學派主要代表人之一的朱彥丞教授,國內英美植物生態學學派重要代表人之一的曲仲湘教授和一批蘇聯學者前來雲南大學開展研究,彙集國際三大生態學派,生態學蓬勃發展,成為我國生態學高等學校師資和人才培養的重要核心。從雲南大學走出來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達5位(生物生態類)。1997年生物學和化學結合組建了生命科學與化學學院,2002年4月生物學科又重組生命科學學院, 2014年生命科學學院把從事生態與環境研究師資隊伍進行調整,經整合形成生態學與環境學院。

辦學歷史


2002年4月生物學科又重組為生命科學學院。
2014年生命科學學院把從事生態與環境研究師資隊伍進行調整,經整合形成生態學與環境學院。

學科建設


生態學與環境學院是以生態學為優勢學科、支持和驅動環境與資源學科發展、特色顯著的學院。生態學經過70多年的積累和持續建設,在國內外具有重要的學術影響,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生態學作為省級重點學科和國家“211工程”的重點學科得到了持續建設和發展,“十五” 、“十一五”連續入選為國家級重點學科,成為本學科領域在西南地區唯一的國家級重點學科。早在1956年生態學就開始招收研究生,1986年獲得生態學碩士授權單位,1989年獲得博士授權點。雲南大學以此為基礎於2002年獲得植物學微生物學博士點,2004年獲得生物學一級學科博士點。2011年作為全國四家發起單位之一,使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將生態學從生物學中調整出來形成一級學科,2012年獲得生態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點,同年全國學科評估中位居第二,2013年獲得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學院師資


作為正在建設的人才培養基地,現學院教職工31人,其中正、副教授19人,專職博士生導師4人,碩士生導師19人,兼職碩士生導師5人。擁有博士學位、主持國家級科研項目和海外學習經歷的教師比例90%以上,有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省級教學名師1人,省創新團隊1支,省教學團隊1支,還有一批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院士、知名專家、學者為學院的兼職或特聘教授。學院主持有國家重大科技水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一系列國家大型科研課題,主持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1個,國家精品課程2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1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1門。學院與德國、比利時、日本等國內外多所著名高校和國際組織保持著良好的合作交流關係,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生態技術教席點、雲南省高校高原山地生態與資源環境重點實驗室、雲南省生態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研究基地,聯合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省重點實驗室1個。

學院基本架構


教學機構:
生態學系
生態與環境實驗教學中心
生態環境樣本庫
科研機構:
生態學與地植物學研究所
環境科學與生態修復研究所
生態學野外研究工作站
梅里雪山工作工作站
哀牢山生態學研究工作站
晉寧湖泊流域生態研究工作站
牟定森林變遷生態研究工作站
科研基地:
雲南省生態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研究基地
雲南省高校高原山地生態與資源環境重點實驗室
雲南省生物多樣性信息中心
雲南省西南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協同創新中心(共建)
雲南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共建)
雲南省國際河流與跨境生態安全重點實驗室(共建)
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生態學教習機構
聯合國環境署全球污染植物生物檢測網點(IPPB)
人才培養基地:
生態學國家特色專業(2008年~)
環境科學國家特色專業(2010年~)
生命科學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聯合共建,2008年~)
國家級大學生野外實踐基地(聯合共建,2011年~)
重點學科:
生態學國家重點學科(2002年~)
生態學省級重點學科(1988年~)
學位點:
生態學研究生招生(1956年)
生態學博士學位點(1989年)
生態學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點(2011年)
生態學(一級學科)博士后工作站(2012年)
生物學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點(2002年)
科研與教學團隊:
高原退化環境與生態修復省創新團隊
生態學與環境課程群省級教學團隊
管理機構:
院黨委辦公室
院行政辦公室
本科教學辦公室
研究生培養辦公室

學院領導


院長:李慶軍
院黨委書記:董 平
副院長:張志明
院黨委副書記:張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