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友漁

中國法學家、政治學家、新聞學家

張友漁(1898.01.10~1992.02.26),男,山西靈石人,原名張象鼎,字友彝。中國法學家政治學家、新聞學家。第一、二、三、六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一、二、三、四、五屆全國政協委員。其父張映南為清末秀才。青年時代參加“五四”運動和“五卅”運動。著有《中國憲政論》《法學基礎知識講話》《社會主義法制的若干問題》等。主編有《辭海法學卷》《世界議會詞典》《歷史大地圖集》《中國法學四十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全書》《中外法律大典》等大型工具書。1992年2月26日,張友漁因心臟病複發在北京逝世。

人物生平


張友漁
張友漁
1898年1月10日,張友漁生於山西靈石縣,民國7年(1918),考入山西省立第一師範 學校。五四運動爆發后,被選為校學生會會長、省學生聯合會執行委員,創辦《共鳴》刊物,還為多種報刊撰稿,抨擊封建思想,宣傳愛國主義。民國12年(1923),師範學校畢業后,考入北京法政大學,同時擔任太原《并州新報》、北京《世界日報》、上海《申報》和漢口《中山日報》等多家報刊的駐京記者或特約撰稿人。
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受黨派遣,1930、1932和1934年曾三次東渡日本求學和從事革命活動。回國前後,先後擔任過天津漢文泰晤士晚報總編輯、北平《世界日報》總主筆,並任燕京大學中國大學、民國大學、中法大學北平大學法商學院教授,講授憲法學、勞動法學、新聞學和日本問題。在此期間,在黨的領導下從事文化統戰工作,創辦《世界論壇》雜誌和《時代文化》雜誌(后改名《文化動向》)。七七事變后,離北平去濟南、開封等地,先後任中共山東聯絡局書記、中共豫魯聯絡局書記。
1939年春到重慶,以左翼文化人的身份進行民主憲政工作。
1943年在重慶,任中共南方局文委秘書長、《新華日報》社論委員會委員、中共重慶工作委員會候補委員兼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華日報》代總編輯、生活書店總編輯。
抗日戰爭勝利后,任中共代表團顧問,參加國共談判。
1946年,任中共四川省委副書記兼宣傳部長、《新華日報》社長。
1947年。任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副主席兼秘書長。
1948年4月,任中共中央華北局秘書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歷任中共北京市委副書記、書記處書記、北京市人民政府常務副市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副主任兼法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法制委員會副主任,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兼法律委員會副主任等職。
1982年,任憲法修改委員會副秘書長,參與1982年憲法的起草工作。
1978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參加了中國多項重要法律的制定工作。

人物軼事


智救戰友
張友漁
張友漁
1930年,由於“立三路線”的影響,中國共產黨的城市鬥爭採取盲動主義,致使黨的地下組織屢遭破壞。就是在這一時期,中共天津市委書記彭真、中共軍委系統的薄一波和共青團員劉仁等三十幾位同志,在天津被捕。上級黨組織指示,盡一切努力營救這些同志出獄。擔任此項工作的就是張友漁同志。
張友漁當時任市政府秘書處外設第三科科長,負責宣傳、社會、文教和社會團體工作。
接受任務后,張友漁決定向接替南桂馨的天津市長崔廷獻建議成立“自新院”。崔廷獻接受了這個建議,並委任張友漁負責籌辦。
“臨時自新院”很快就籌備就緒了,院址選在海河金湯橋附近奧租界的一座小洋樓,除判刑重的彭真同志外,薄一波、徐彬如、李運昌、劉仁等被捕的三十幾名地下黨員都被移送到這裡。“臨時自新院”的生活待遇比較好,倆人住一屋,各睡一個小鐵床,每天三餐,都是大米白面。除了文書、會計、事務等幾個非國民黨員的管理人員,只有幾個警察輪流站崗,政治犯在裡面可以自由活動,只是不能外出。
此時,政治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由於國民黨內部矛盾的激化,閻錫山被迫放棄北平和天津。張友漁明白,隨著政權的移交,自己也將失去市政府科長的職位,因此,必須迅速把這三十幾位同志營救出來。
張友漁苦苦思索,終於想出一條妙計。
他走進市長辦公室,假借談工作,利用一個適當的時機,以激憤的口吻說:“我們是得撤退了。我們是被蔣、張擠掉的,我們不能就這樣地輸下去。不能讓別人揀了便宜,把天津輕易地端過去。那些政治犯,我們不交給他們,把他們放出去,讓他們跟蔣介石搗亂,這對我們不是很有利嗎?”
這番話很中崔廷獻的意,他問具體怎麼做。張友漁建議說,把“臨時自新院”撤銷。理由是,這只是個“臨時”機構,任務完成了,就可以撤銷。崔廷獻覺得這個辦法挺好。
就這樣,在奉軍代表接管天津市政府的前一天,這個“臨時自新院”就閃電般地摘了牌,撤了崗,地下黨三十幾位同志被立即釋放。
撤銷“臨時自新院”雖然是個妙計,可也是一步險棋。它利用了閻錫山與蔣介石和奉系的矛盾。張友漁同志很清楚,奉軍進津,國民黨市黨部必然馬上恢復,他們對共產黨是決不會放過的,對這件事一定會追查,於是便隱蔽在法租界的六國飯店。
果然,蔣派國民黨市黨部恢復后,宣傳部長劉不同得知“臨時自新院”撤銷,政治犯全部釋放了,便查找張友漁的下落,要緝捕他。黨組織及時獲取了這個情報,立即通知了張。等到劉不同查到了張友漁的住處,他已經遠赴日本了。

學術理念


1986年11月許崇德與張友漁(右)在交談
1986年11月許崇德與張友漁(右)在交談
張友漁教授在學術上留給我們後人的,不僅是500多萬字著作中所包含的非常豐富的思想與智慧,而且還有他十分鮮明的治學經驗和為人風範。他的治學經驗和為人之風範是高度統一的,可以用以下八個字予以概括:求實、創新、嚴謹、寬容。
他發表言論、寫東西,不抄襲,不盲從,也不迎合時尚。
創新是張友漁教授治學理念中很重要的一條。他說:“我發表言論、寫東西,都是講自己的話,不抄襲,不盲從,反對教條主義,也不迎合時尚。決不是大家都這麼說,或者哪個權威的人說了,我就跟著說。經過我自己考慮了,研究了,認為是對的,我才說。”“我主編《政法研究》時曾說過:整段整段地照抄馬列主義經典著作不給稿費。因此,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戴上反對馬列主義的帽子。”
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到他辭世,張友漁教授始終站在時代的前列,參與馬克思主義法律觀、政治觀、新聞觀在中國的傳播,各個歷史時期常有自己獨到的建樹。

個人著作


著有《中國憲政論》《五五憲草批判》《中國如何實行憲政》《法學基本知識講話》《關於社會主義法制的若干問題》以及《張友漁新聞學論文選》《張友漁著作精華錄》等。他還擔任《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副主任和《中國大百科全書·政治學》《中國大百科全書·法學》編輯委員會主任,《辭海》編委會委員、法學分科編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