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勒凡塔石窟
埃勒凡塔石窟
印度中世紀印度教石窟,也稱象島。埃勒凡塔石窟距孟買約10公里,因16世紀葡萄牙人在登陸地點附近發現1尊石雕大象而命名。島上共有5座石窟。埃勒凡塔石窟通常特指第1窟,約開鑿於8世紀。埃勒凡塔石窟是一座鑿空山岩的濕婆神廟,形制類似埃洛拉石窟第29窟。正門北向,東西亦開入口。窟內列柱林立的大殿平面呈十字形,邊長約40m。
儘管石窟開鑿於公元450年到750年佛教衰落,印度教興起的階段。雖然經歷了葡萄牙侵略者的蓄意破壞,它的規模、景觀,以及藝術感染力仍然可以和世界上任意一處最出名的石窟相媲美。石窟內有大量的浮雕、塑像,其題材多為濕婆(印度三大神中司破壞之神)的傳說故事和古印度人的生活情景,其雕塑的神像、雕飾具有高超技巧,為印度石窟藝術的代表。
埃勒凡塔石窟,位於印度孟買以東6公里的阿拉伯海上。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象島石窟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象島石窟藝術屬印度教建築中的馬拉他派,即利用石材或巨大岩石鑿成,其營造時間較長,整個石建與雕刻裝飾渾然一體,十分壯觀。
埃勒凡塔石窟
埃勒凡塔石窟
埃勒凡塔石窟坐落在靠東南的小丘上,約開鑿於6世紀到9世紀,那個佛教逐漸衰落,而印度教和耆那教重新興起的年代。儘管這一小島四面環海,卻仍然不能避開不幸的降臨,在莫卧兒王朝時,象島的石窟就開始遭到破壞。英國殖民統治時期,不少軍人竟然把石窟雕刻當作打靶目標,許多石窟被毀壞殆盡,面目全非,只有少數的幾座保存了下來。
埃勒凡塔石窟寬宏雄偉,大多由岩石外部向內開鑿,形成了一座座巧奪天工的地下神殿。雕刻的題材多與印度教有關,表現了印度教三大神之一濕婆神的傳說故事,也有表現古印度人民的生活情景。
埃勒凡塔石窟佛像
埃勒凡塔石窟是孟買最主要的參觀旅遊點。是馬哈拉施特拉邦首府孟買港灣內一座神奇的海島,位於印度門東北11公里處。島上有4座在岩石上鑿出的印度教廟宇,大概建於公元450-750年間,當時該島以“城堡城市”著稱。16世紀葡萄牙人在島上登陸地點附近發現一尊獨石圓雕的大象,因此就用葡語大象為該島命名。葡萄牙人入侵時期石窟遭到嚴重破壞。象島古稱(Charapuri),即“有許多洞窟的地方”,約公元6至8世紀,德乾地區的遮盧枷人和拉什特拉庫塔人在這裡的沙石丘陵中先後開鑿了7座石窟,其中最有名的是保存尚好的第一窟濕婆神廟。從象島山坡上的石階進入濕婆石窟神廟,就好像進入印度教大神濕婆的洞府。埃勒凡塔石窟濕婆神廟被稱作“濕婆之家”。在神廟大殿的天然砂石壁面上共鑿出9塊大型壁龕浮雕,每龕約3.35米見方,刻畫濕婆作為宇宙生命活力的化身的各個不同側面或者各種濕婆教神話,包括《濕婆三面像》、《永恆的濕婆》、《半女之主》、《持恆河者》、《舞蹈的濕婆》等。其中最出名的《濕婆三面像》是印度雕刻乃至世界雕刻的不朽傑作之一。
1號窟主殿堂是邊長約28米的正方形,柱式大廳北側有正面入口。不同的神祠面向不同的中院。主殿堂建有30多根柱子,每個柱子都有北方型帶紋和方圓形柱頂,柱身上部分是圓柱,下部分是方形柱。如今,破損的柱子被用水泥制的仿造柱子代替了。從北側入口進去,最裡面的石壁上是主神濕婆的巨大雕像,好像是貫通南北的中軸。東西兩面也有入口,三面採光。在東西軸偏西一點的地方,有供奉濕婆神的象徵——林伽(男性生殖器)的聖室。
埃勒凡塔石窟佛像
葡萄牙人曾把其中的一座石窟寺廟用做基督教的教堂,三種不同面部表情組合而成的雕刻,令人想起基督教的三位一體。因此,這種三面像沒有受到破壞,保存完好。主殿堂壁面浮雕共有15處,描繪了許多源於古代印度教敘事詩的神話場面。有表現濕婆神左半身女性、右半身男性的兩性像;有描繪濕婆神和帕爾瓦蒂在凱拉薩山舉行婚禮的場面。表現婚禮場面的浮雕損壞嚴重,但仍能看清佩戴美麗寶石、被其他神服侍的帕爾瓦蒂的身影。旁邊有帕爾瓦蒂的父親——喜馬拉雅神,他將女兒的右手(已損壞)放在濕婆神的右手上,以此託付女兒的未來。還有邁納卡山的神拿著盛滿象徵純潔的天上聖水的容器、梵天神擔任司儀、毗濕奴神擔任侍從的場面。
埃勒凡塔石窟佛像
石窟內描繪擲骰子遊戲的精美雕刻,製作於6世紀到8世紀之間。濕婆神與自己的妻子——喜馬拉雅神的女兒帕爾瓦蒂玩擲骰子的遊戲輸了,很生氣,用四隻胳膊把桌子上的骰子扔到地上,對帕爾瓦蒂嚷道:“你耍花招了。”但是,帕爾瓦蒂平靜地拾起骰子放回桌子上,裝出生氣的樣子。這樣,她不但使丈夫濕婆神平息了怒氣,還讓他悟出了勝敗乃兵家常事這一道理。在象島的印度教石窟寺廟看各式各樣的壁雕,誰都會領悟到印度古代雕刻家留下的寓意:勝不驕,敗不餒。象島的7座石窟寺廟是出於讓古代印度的神從自然洞窟深處出現在信徒面前的想法和皈依濕婆神的心理建造的。歷經幾個世紀的風風雨雨,島上的石窟和雕像損壞嚴重,為頌揚濕婆神而建造的這座石窟已經漸漸被人們遺忘了,但這些用岩石雕刻而成的神像,至今仍令人感動。
1534年,孟買作為特別經濟保護區,歸葡萄牙所有。葡萄牙人來到附近一處方圓僅7千米的小島時,發現了石窟寺廟外的大黑象雕刻,於是就給這個島起名為象島。後來,英國殖民者來到這裡。1864年,他們把大象拆卸下來,準備通過海路運往英國,結果運到孟買后,計劃受挫。1912年,大象雕刻被恢復原狀,後來被放置在孟買的維多利亞加登茲博物館。
從孟買乘聯運船到象島大約1個多小時。沿碼頭往上走,走完約千級台階后便來到1號窟前。1號窟的正面未完成,建有許多柱子的外側大部分沒有雕刻。當時,石窟寺廟好像被木製建築包圍著,但現在已經沒有了這些建築。鑿山而建的石窟寺廟內很涼爽,倒是避暑的好地方,而且這種建築形式也反映了印度教的教誨:回歸大地的懷抱。
埃勒凡塔石窟濕婆像
埃勒凡塔石窟(ElephantaCave),印度中世紀印度教石窟。位於距孟買約10千米的海島上,16世紀由葡萄牙人登陸時發現一石雕大象而命名,有5座石窟,象島石窟指的第1窟,約建於8世紀。石窟為一鑿空山岩的濕婆廟,窟平面呈十字形,列柱林立,邊長約40米,西端另鑿一供奉林伽的獨立式方形祠堂。祠堂四門兩旁各立有兩尊高浮雕守門神巨像,石窟門廊兩側及窟內岩壁上有9幅巨大的高浮雕嵌板,所刻內容為印度教大神濕婆的各個不同側面,著名者有5號石窟內高約5.5米的石刻巨型胸像《濕婆三面像》,這是一座三面胸像,正面代表創造者,神情莊重,左面代表毀滅者,面目猙獰;右邊代表守護神,面帶笑容。此外,關於體現舞神、濕婆斬魔、濕婆婚戀的雕刻也是世間少有的傑作。象島的石窟雕刻生動細緻,無不洋溢著生活的氣息。石窟雕像造型渾厚、雄勁而典雅,充滿神秘主義的象徵。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象島石窟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近年來,有些遊客對埃勒凡塔石窟有一些破壞行為,這使得石窟管理部門苦不堪言。但如果每一位遊客都能愛護、珍視這處寶貴的人類文化遺產,相信孟買之游會成為許多遊客一生中記憶深刻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