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隆舞

慶隆舞

慶隆舞是在豐收年景和慶祝大典中進行的一種場面性舞蹈,是清朝宮廷舞蹈中最具滿族特點的舞蹈,留有民間舞蹈的深刻痕迹。慶隆舞喜起舞和揚烈舞,源於莽勢舞。乾隆年間命此名。用於宮廷內元旦、萬壽節、除夕及皇帝大婚等所舉行的盛大筵宴上,多由王公大臣與司舞者共同表演。舞蹈規模頗大,包括樂器伴奏多達百人。

舞蹈簡介


1644年,清軍大舉入關,在北京建立統治全國的大清皇朝。滿族統治者沿襲了中原樂舞的曲制,又繼承了本民族的歌舞。這樣一來,清朝宮廷樂舞便形成了兩大系統,諸凡壇、廟祭祀大典,均按歷代相傳的樂舞慣例實行;凡遇“皇帝三大筵宴,並殿庭各筵宴”皆用滿族歌舞。
慶隆舞是各種大型慶典活動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乾隆八年,將源於滿族民間的莽式定為慶隆舞。慶隆舞是滿族舞蹈的另一種主要形式。根據清史有關記載:“乾隆八年奏定:筵宴各頂舞各色,莽勢總名慶隆舞,內分大小馬護為揚烈舞,大臣起舞上壽為喜起舞”。它說明,慶隆舞是滿清貴族進關后,把滿族民間舞莽勢化為宮廷樂舞的一種新的樣式。慶隆舞又稱揚烈舞,正如《欽定大清會典》所記:“樂奏慶隆之章,戴面具人上,衣黃畫布者半,衣黑羊皮者半。跳擲象異獸,騎禺馬者八人,介胄弓矢,分兩翼上,北面一叩興,周旋馳逐象八旗,一獸受矢,群獸懾伏象武成。”雖稱奏慶隆舞樂,但實際上是揚烈舞上場。接著隊舞大臣上,所謂隊舞就是喜起舞。隊舞大臣22人,以侍衛充,朝冠朝服,釋補服,懸朝珠朝帯佩帉佩刀入殿,北向三叩頭,少退,東邊西向立。以兩為隊,近前隊舞。每對舞畢,三叩頭,退。次對復進,更舞如儀。至此,雖然明確規定慶隆舞包括揚烈舞和喜起舞,為宮廷滿族舞蹈的總稱,但是,根據人們的習慣,有時還把揚烈舞稱慶隆舞。慶隆舞是用於宮廷內元旦、萬壽節、除夕及皇帝大婚等所舉行的盛大筵宴上,多由王公大臣與司舞者共同表演。舞蹈規模頗大,包括樂器伴奏多達百人。是清朝宮廷舞蹈中最重要的筵宴樂舞具有滿族特點的舞蹈。現今如果想排練“揚烈舞”和“喜起舞”,在承德仍流傳著排場口訣。

史料記載


慶隆舞
慶隆舞
據清史有關記載:“乾隆八年奏定:筵燕各頂舞各色,莽勢總名慶隆舞,內分大小馬護為揚烈舞……大臣起舞上壽為喜起舞”。它說明,慶隆舞是滿清貴族進關后,把滿族民間舞莽勢化為宮廷樂舞的一種新的樣式。
當時,“慶隆舞”不僅王公貴族常跳這些舞蹈,就連皇帝有時也作表演。如康熙四十九年,孝惠皇太后七十大壽時,康熙帝為母作壽,親自“舞蹈奉爵”“極歡而罷”。由此可見,從皇帝到王公大臣到一般官兵都會跳舞。清代後期,還從八旗子弟中選招善歌舞的青年人入宮,專門從事樂舞表演。顯示八旗官兵騎射武功,歌頌先祖英武業績。那時,經濟發展,國家統一,文化繁榮,節日里各種文藝形式的演出活動異彩紛呈,特別是乾隆皇帝八十壽辰,歌舞、戲曲、曲藝、百戲等演出達到一個巔峰。大學士阿桂編纂的《八旬萬壽盛典》一書,形象的記錄了這次慶典。書中的《八旬萬壽圖》是以繪畫形式記錄盛世宮廷恭祝壽慶文藝演出的一部形象史料。
姚元之《竹葉亭雜記》記述:“慶隆舞,每歲除夕用之。以竹做馬頭、尾,彩飾之,如戲中假馬者。一人屣高蹺騎假馬一人塗面,身著黑皮,作野獸狀,奮力跳躍。高騎者彎弓射。旁有持紅油簸箕者一人,箸刮箕而歌。高蹺者逐此獸而射之,獸應弦斃。人謂之射‘媽狐子’,此象功之舞也”。

歷史沿革


慶隆舞
慶隆舞
清代宮廷隊舞又叫《慶隆舞》,初名《蟒式舞》、《瑪克式舞》,乾隆八年(1743年)定名為《慶隆舞》。
《慶隆舞》本系滿族傳統舞蹈,入宮後用於皇帝宴饗巡酒。據《清史稿?音樂志》載:《慶隆舞》由《揚烈舞》和《喜起舞》兩部分組成。《揚烈舞》在前,由32名藝人扮成野獸,黑黃各半,全戴丑面具,跳躍擲倒,象野獸一樣狂舞。另有8名藝人扮作獵人,身上攜箭,踩高蹺,騎假馬,象徵八旗人。先由一名獵人發箭,弓弦響處,一隻 野獸 應聲倒下,其餘野獸表示馴服,象徵武功之成。這是表現滿族騎射狩獵生活的傳統舞蹈之一,分為遠望、追蹤、行圍、神功、獵成五個段落,主要有響箭、舞刀等20多個動作。
《揚烈舞》后是《喜起舞》,屬於文舞,是以雙人舞為單元的集體舞。
由文武大臣朝服入殿,兩人叩頭對舞,舞畢叩首而退。一般是18名、20名或22名大臣依次輪換表演,另有歌唱者13人,器樂伴奏者66人。
清廷極為流行《慶隆舞》,每年臘月,大臣們在禮部排練,除夕為皇帝表演。不僅諸王、大臣要跳,就連康熙也曾在孝惠皇太后七旬大壽時親自跳《蟒式》敬酒。根據傳世的《東海蟒式總歌訣》可知,其內容分為起式、穿針、擺水、吉祥步、單奔馬、雙奔馬、盤龍、蟒怪出洞、大圓場九折。故宮現藏有清《慶隆舞》圖,隊列整齊,規模宏大。從清人湯右曾康熙三十三年(1694)觀看禮部排練所寫《蟒式歌》來看,幾乎把所有音樂、舞蹈、雜技都包括進去了。

傳承發展


所演出的節目都曾在避暑山莊與木蘭圍場演出過。但世隔一、二百年有些節目形式已瀕臨失傳的境地,因此,挖掘、保護、傳承、發展承德滿族舞蹈尤為重要。從1985年開始,承德舞蹈工作者著手對承德清代宮廷舞蹈進行挖掘整理。推出了一台清朝宮廷賜宴賞樂大型樂舞——清宮宴樂舞,由五部分組成:1、升座2、行禮3、賜宴4、賞樂5、祝福。
做為旅遊文化的精品,1990年參加了全國第一屆旅遊文化藝術節,以演出場次最多、時間最長、效果最好、收入最高,獲得最佳組織獎和最佳演出獎。在承德舉辦的歷屆避暑山莊藝術節和避暑山莊肇建300年的大型慶典活動中,滿族宮廷舞蹈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素材。如果想看到原始的“喜起舞”表演,每天上午在山莊內,將由避暑山莊藝術團的演員為遊客專門表演,到時將欣賞到原汁原味的承德滿族宮廷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