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玉雕

蘇州玉雕

蘇州玉雕是古老的傳統民間雕刻藝術,中國玉雕發源地之一。中國的玉雕作品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明、清時代--明末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記載,有良玉雖集京城,工巧則推蘇州。

明代蘇州玉雕藝人陸子岡最有名,發展了"刀刻法以及"連環會"製作工藝,創造了各種陰陽浮雕於一體的玉雕工藝製品,得到朝廷的賞識,至今仿者不斷,是收藏家夢寐以求的珍品。清代玉雕工藝已達到高峰,宮廷設有玉器造辦處,督辦玉料,宮廷中御用玉器極多。東方文明的智慧在玉器上閃爍著璀璨的光芒,它是中國傳統手工藝中最富魅力的一種,值得我們珍愛。

玉雕簡介


2008年6月入選國務院批准文化部確定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蘇州玉雕蘇州傳統的工藝,古代宮廷都聘請蘇州玉工為皇室琢造各種玉器。“良玉雖集京師,工巧則推吳郡。”
蘇州是中國玉雕發源地之一。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吳縣草鞋山吳江梅堰古文化遣址的中上層,都發現經過琢磨的玉璜、玉伏文物,這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玉器。蘇州歷史上玉工巧匠輩出。明代有賀四、劉諗、陸子剛等人,蘇州成為全國手工業最早發端的城市之一,“專諸巷,琢玉、雕金,鏤木、刻竹、髹漆、裝璜、像生、針綉,鹹類聚而列肆焉。其曰鬼工者,以顯微鏡燭之,方施刀錯。其曰水盤者,以砂水滌濾,泯其痕迹,凡金銀、琉璃、綺、銘、綉之屬,無不極其精巧,概之曰‘蘇作’。”手工業的空前繁榮將蘇州制玉推上了高峰,技藝精湛,名人輩出,形成了鮮明的“蘇作”地域特色,成為全國同行業的翹楚,玉雕技藝更是聞名大江南北。
蘇州玉雕
蘇州玉雕
蘇州玉雕
蘇州玉雕

玉雕淵源


蘇州是我國有名的琢玉產地之一,據宋代范成大所修《吳郡志》載:早在唐、五代時期,蘇州就有琢玉的工場和名藝人了。明代宋應星著《天工開物》一書,盛讚過蘇州玉工:“良玉雖集京師,工妙則推蘇郡”。可見,蘇州的玉雕在明代即以其精良細靈巧名聞全國,當時蘇州著名的雕玉藝人陸子剛稱”鬼斧神工”,曾琢玉水仙,玲瓏奇巧,明代《徐文長集》中有題水仙詩五首,中有“昆吾峰盡終難似,愁煞蘇州陸子剛”之句。另有藝人劉念,善琢品玉,仿古之作,競可亂真。
蘇州玉雕
蘇州玉雕
至清代,天山南北交通無阻,玉材來源增多,玉器生產更加發展。至道光間可謂全盛期。當時從專諸巷、天庫前、周王弄,直到王摳密巷,石塔巷、回龍閣、幾乎比戶可聞沙沙的琢玉聲。據統計全城有兩百多家琢玉工場,藝人近千人。據說戰國時代的卞和能於玉雕璞中所含的美玉,這是玉工的超人技藝。蘇州高明的玉工也有這種傳統的知識與經驗,他們拿到了璞,用鐵鎚猛力擊破成一個裂口,就可知道所含玉質,名為“開眼”,以後,經過切、磋、琢、磨多種工序,製成大小不等的各種器物,在加工過程中,工匠仍根據玉色的不同,巧妙地刻成各種形態,或為人物,或為花鳥,玉工仍還能把零星的玉和寶石嵌在屏風、掛屏等等器具上,使這些屏風、掛屏顯得美麗如畫。這種嵌玉工藝,又稱“玉活計”。
蘇州玉雕
蘇州玉雕
清乾隆年間,蘇州琢玉作坊已達八百三十多戶,到處可聞一片“沙沙”的琢玉聲。而閶門弔橋兩側的玉市更是擔攤鱗次,鋪肆櫛比。乾隆帝曾贊曰:“相質制器施琢剖,專諸巷益出妙手”。當時琢玉行會就設在周王廟,每年陰曆九月十三至十六,全城大小近千家玉器作坊都要拿自己最精心的傑作作為祭祀的供品去陳列。屆時,同業相互觀摩,各路客商雲集,市民爭相觀摩,熱鬧異常。
清納蘭常安《愛宜室宦遊記》載:“蘇州專諸巷,琢玉、雕金、鏤木、刻竹、髹漆、裝潢、針綉,鹹類聚而列肆焉。其曰鬼工者,以顯微鏡燭之,方施刀錯。其曰水盤者,以沙水滌濾,泯其痕迹。凡金銀、琉璃,綺、銘、綉之屬,無不極其精巧。概之曰蘇作”。明清時期,蘇州的玉石雕刻達到了同時代所有人艷羨的高度,堪稱同行業的翹楚。自此,“蘇玉”逐漸形成了“空靈、飄逸、細膩、精巧”的藝術特色。空靈,即疏密得當、虛實相稱;飄逸,即清新雅緻、線條流暢;細膩,即八面玲瓏、琢磨工細;精巧,即構思奇妙、意蘊無窮。
蘇州玉雕
蘇州玉雕
蘇州工匠善雕琢中小件,以“小、巧、靈、精”出彩。“巧”是構思奇巧,特別是巧色巧雕尤其令人叫絕;“靈”是靈氣,作者有靈氣,作品有靈魂;“精”是一刀一琢皆精緻細到。由於近現代以來玉雕工具的不斷改進,更為玉雕的精工細作創造了有史以來無可比擬的條件,因此無論圓雕、平雕,都優美別緻,圖案線條剛柔結合,婉轉流暢。特別是蘇州的薄胎器皿件,充分運用圓雕、浮雕、鏤空雕、陰陽細刻、取鏈活環、打鑽掏膛技術、制口琢磨技術等不同的雕刻工藝,使其更加華美而精巧,成為“蘇作”細作工藝的扛鼎之作。

當代蘇州玉雕


蘇州玉文化源於新石器時代,漢代時期有了很大的發展,而在明清時期達到了一個發展的高峰,成為了當時中國最具影響力的玉雕產地,連宮廷玉作的人才都得仰仗蘇州的玉工。
蘇州玉雕
蘇州玉雕
儘管歷史為蘇州在中國玉雕界中奠定了良好的地位,蘇州玉雕這五十年的歷程也仍然波瀾起伏。
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前,蘇州也仍然在全國玉雕界中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在當時的計劃經濟體制下,蘇州玉雕依託原有的技術力量及加工力量,主要仿製中國歷史上各時期風格的作品,以花鳥、爐瓶、人物、山子雕為主要品種,其特徵是在雕刻工藝上沿用了蘇州地區明清時期的傳統技法,缺少時代感,產品也主要銷往海外。
蘇州玉雕
蘇州玉雕
在九十年代末左右,伴隨著中國體制的改革,一些優秀的技術人才在國有企業得不到應有的待遇,紛紛離廠,成立了自己的工作間,使得蘇州原有的整體玉雕力量開始變得分散。這樣的狀態一直持續到2004年蘇州玉雕廠徹底解體,標誌著蘇州玉雕從一個單一集體制的大工廠轉變為私有制形式小作坊,蘇州玉雕行業的生產主體以多而小的工作室為主,產品主要由港澳台地區的商家採購而最終銷往海外。制度的改變對於蘇州玉雕行業來說有利有弊。私有制的形式讓玉雕產品直接關係到玉雕者個人的利益,因此,更促進了玉雕者雕刻的積極性,不斷提高技藝,這一時期的作品相對於以前集體制時期更加精細,數量更多。這一時期產品主要銷往海外,在風格上仍然以仿古為主,且在全國仿古玉雕中赫赫有名,有創意的作品在這一時期卻並不被看好。同時,也是因為私有制形式的轉變,蘇州玉雕處於群龍無首,體系建設上無人管理,導致蘇州玉雕呈現一盤散沙的狀態,整體來講此時期的蘇州玉雕進入了轉型期。
在2009年以前的數年裡,蘇州玉雕界基本不參與全國的活動,對外交流也較少,處於平穩發展狀態,行業從業人員不多。2009年之後,隨著蘇州外來人員的增多,蘇州玉雕開始活躍起來,對外交流增多,在頻繁的交流和不斷的探索中,蘇作玉雕品質不斷增強,影響力不斷擴大,逐漸成為繼上海海派玉雕之後的又一支新生力量。此時期的玉作不僅繼承了蘇作玉雕的精細雅潔的特點,同時又融入了創新元素,形成了“新蘇作”概念。
蘇州玉雕
蘇州玉雕
“新蘇作”中,以蔣喜楊曦、葛洪、瞿利軍、趙顯志、俞艇,范浩剛等的作品為代表。這幾位大師又各有自己的特色。蔣喜主要以仿古見長,仿古子岡牌、仿古瑞獸、扳指等為主要類型,作品細膩,舊味十足;除仿古件外,還有一些融合中西方文化的創意作品,均以細膩、規整為主要特色。楊曦以創意見長,突破傳統的表現手法,寫實寫意相結合,作品意境悠遠,既有江南之細膩清秀風格,又不失大氣風範。葛洪也以仿古見長,多用龍鳳紋及獸面紋元素,寫實寫意相結合,以手把件為主,作品渾厚大氣,刀法清秀又不失銳利。瞿利軍的作品為典型的江南風格,以小件為主,山子、花鳥、器皿、人物均有涉及,作品清新雅緻,細膩精巧,灑脫飄逸。趙顯志主要以俏雕見長,擅於根據原料的皮色和形狀巧施工藝,常常能夠化腐朽為神奇。俞艇擅長雕刻薄胎器皿,可做到薄如紙片,功底深厚,作品輕盈之餘又不是器皿之重感。范浩剛的作品刀法凝練奔放,設計大膽細緻,題材豐沛、大氣磅礴,具有明顯的津派玉雕風格。
“新蘇作”在風格上不再局限於傳統的仿古雕件,創作出了一些符合時代審美的作品,產品也從以前的花鳥、人物、山子、器皿類轉向以玉牌、小把玩件及器皿為主要類型。新的蘇作玉雕在傳統中有所突破,同時,又保留了蘇州地區蘇作傳統的雕刻紋飾和技法,保留了蘇作玉雕的精、細、雅、潔的特徵,讓觀者看到作品的風格即能判斷出這是蘇作的玉雕作品。
“蘇作玉雕”理應成為一個文化品牌,因為它既有悠久的歷史,又有現今雄厚的實力,再加之當今的盛世環境,蘇州的玉雕產業興旺發達,有3萬餘人從事玉雕的創作和製作,他們不全是蘇州本地人,還有來自其他地區的人員,如福建、河南、安徽、江西等地,形成了原料流通、職業教育、加工設計、產品流通等一個完成產業鏈。蘇州有國家級大師8人,省級大師4名,地方級大師若干的大師隊伍,形成了經濟總量達30~40億產值的產業基地。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規模,當代人對蘇作玉雕已有了更高的期待,期待蘇作玉雕在傳統之上進行創新,更具有的文化特色,更多地吸收繪畫語言、雕塑語言,使之進入一個全新的境界,進入一個全新的藝術發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