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森癭蚊
黑森癭蚊
黑森癭蚊(學名:Mayetiola destructor)是癭蚊科的一種,也稱黑森蠅、小麥癭蚊、黑森麥稈蠅。原產地一說是幼發拉底河流域,一說是南高加索。主要隨寄主植物的莖稈而遠距離傳播。最早報道於北美,由德國黑森地區的雇傭軍攜帶的麥草包中夾藏圍蛹傳入北美。最初在長島嚴重危害小麥,引起人們的重視,美國首先稱之為Hessian fly,從而得名。現已廣布世界各地,中國新疆與俄羅斯交界地區有分佈。黑森癭蚊被稱為世界上小麥的第一大害,是美國小麥上最重要的害蟲之一。中國將其列為進境二類檢疫性有害生物。
黑森癭蚊
卵長圓柱形,長0.4至0.5毫米,長徑約為寬徑的6倍。卵初產時透明,有紅色斑點,后變為紅褐色。卵產於葉面縱溝內,縱向排列,如果卵密集成對,狀如小麥鏽病的斑點。
老熟幼蟲體長約4毫米,由13節組成,第1節為頭部,2~4節為胸部,其後9節為腹部。幼蟲的主要鑒別特徵是位於胸部第1節的胸骨片的形狀。
蛹為圍蛹,栗褐色,外被偽繭,形似亞麻種子。雌蛹一般長4毫米,不足4毫米的為雄蟲。頭部和胸部色深,額上有堅硬的鋸齒。
黑森癭蚊
原產地一說是幼發拉底河流域,一說是南高加索。主要隨寄主植物的莖稈而遠距離傳播。最早報道於北美,由德國黑森地區的雇傭軍攜帶的麥草包中夾藏圍蛹傳入北美。最初在長島嚴重危害小麥,引起人們的重視,美國首先稱之為Hessian fly,從而得名。現已廣布世界各地,中國新疆與俄羅斯交界地區有分佈。
大麥、小麥、黑麥、冰草屬、葡萄龍牙草等。據Gagne,R.J.(1991)研究認為,在大麥和小麥上危害的Mayetiola屬的昆蟲應是兩個不同的種,危害小麥的主要是Mayetiola destructor,而在大麥上危害的主要是Mayatiola hordei。研究還表明,這兩個種在小麥和大麥上有交叉危害的現象。
黑森癭蚊
可選用抗性品種或適當推遲播種期;合理施肥,保持各種肥料搭配合理,不要偏施氮肥。剷除自生苗。抗蟲品種的特性表現為:葉片多毛、分櫱能力強、葉鞘緊密、組織堅硬。
1.農業防治。根據當地黑森癭蚊成蟲的發生期,調節小麥播種期,以避開成蟲產卵,減輕危害,具體日期每年要做調整。也可應用遺傳防治和選育抗蟲品種。遺傳防治是利用不同小種的黑森癭蚊進行雜交,以便產生危害性弱的小種。目前在美國各地育種者培育的小麥品種都是抗黑森癭蚊的品種。這些品種降低黑森癭蚊危害的機制主要是由於具有抗性和耐性,如有些品種表現的抗性是低危害率,它使植株上幼蟲的發育受到影響,形成的圍蛹個體很小;耐性的表現是,雖然植株受害,但受害程度很輕,產量損失不大。
2.化學防治。其中包括土壤處理、種子處理、噴霧、噴粉、熏蒸及使用驅蟲劑或引誘劑、莖稈塗藥以殺死轉移的幼蟲等。土壤和種子處理是比較有效的,但成本較高,目前很少大面積使用。此外,在成蟲羽化高峰時,過去曾用過林丹噴粉,也可噴灑植物性殺蟲劑如除蟲菊、魚藤和尼古丁。
①不從黑森癭蚊發生的區域輸入麥類作物及其秸稈;從發生區輸出的包裝物不能用麥類植株或禾本科寄主雜草作為填充物、鋪墊物。國內發生區禁止麥稈製品、麥種、原糧調出,需調出的,必須做除害處理。
②在黑森癭蚊發生區加強農業技術措施,在成蟲發生期噴撒化學藥劑。
③按照小麥產地檢疫規程實施產地檢疫,發現受害株立即拔除,集中銷毀。
剝查麥桿,剝開根部及近根部的各節葉鞘,檢查幼蟲與圍蛹;過篩檢驗種子。判斷過冬幼蟲死活的方法:
①將待檢幼蟲浸入二硝基苯飽和溶液內5~6小時(18~20℃),或3小時(30℃),
②取出幼蟲,置於濾紙上吸干多餘溶液,
③蟲體放入盛濃氨水的玻管中,
④活幼蟲在試驗開始后10~15分鐘變為紅色,30分鐘后死亡個體與成活個體均變為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