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倫提亞戰役
波倫提亞戰役
401年,從東羅馬政府那裡得到諾里庫姆總督稱號的阿拉里克帶領西哥特人西進,他經過潘諾尼亞進入義大利,蹂躪了它的東北部,並直接威脅了霍諾留皇帝駐節的米蘭,霍諾留那些驚恐萬狀的侍臣曾勸他逃亡高盧。
斯提里科反對採取這一行動,因為這等於把義大利放棄給蠻族。但羅馬軍團幾乎被內戰和哥特人消滅殆盡,而不可能集合起來保衛義大利,斯提利科不得不將駐防於萊茵河邊界、高盧甚至不列顛邊牆的軍隊火速調回,還設法勸說一些作為他忠實盟友的蠻族騎兵來為皇帝服務。此外,斯提利科在義大利還有一支阿蘭人、匈人、汪達爾人和哥特人組成的雇傭軍隊以及一些臨時徵集的部隊。
402年4月6日,在波連提亞(今博洛尼亞),斯提里科趁哥特人正在虔誠地慶祝復活節的時候襲擊他們。他擊潰了阿拉里克的步兵,俘虜了他的妻子,但阿拉里克的絕大部分騎兵沒有受到損失。不久,斯提利科和阿拉里克訂立了和約和盟約。西羅馬政府宣布阿拉里克為伊呂里庫姆總督,阿拉里克則答應放棄為東羅馬帝國服務,並於403年撤出義大利,佔領了伊呂里庫姆。
常言道:禍兮福之所倚。對於公元5世紀的西哥特首領阿拉里克而言,這句話就足以概括他半輩子的大起大落式人生。在其早年參加的冷河戰役中,他還不過是效力於提奧多西皇帝(狄奧多西一世)麾下的蠻族首領。但在皇帝死後的公元395年,阿拉里克又突然舉起了反對羅馬帝國的大旗。
最終,這種看似蚍蜉撼樹舉動,以羅馬城陷落和西哥特王國的建立而告終。但在哥特人叛亂的起始階段,羅馬人也不是沒有將其消滅的機會。波倫提亞之戰,就是晚期羅馬挫敗蠻族抵抗軍的典型戰例。只不過到了那個階段,勝利者已經無法利用起勝利本身,而失敗者也未必就沒有繼續生存下去的機會。
3-4世紀 哥特人已經成長為羅馬東北邊界上的重大隱患
根據皇帝與蠻族首領間的協議,帝國讓出色雷斯南部和馬其頓的大量土地給蠻族安置自己。西哥特人也需要在戰時為帝國提供本部族的士兵。
毫無疑問,以上協議是無法長期持久。很難想象一向秉持對敵人以牙還牙策略的羅馬人,會忘卻在亞德里亞堡戰死皇帝的慘痛記憶。他們的這種做法,僅僅是迫於實力不濟的無奈現實。只要蠻族的力量遭受虧損,那就沒有什麼理由阻止東帝國重提瓦倫斯被殺的舊仇。當時的許多皇家御用文人,還曾以被希臘化的凱爾特人為例。幻想哥特人會丟失自己的武力所恃,淪落為喪失自治權的普通納稅者。
但哥特人也並非省油的燈。他們不僅十分清楚維繫自身地位的根源,還企圖從和約中獲得更多的利益。部族領袖一方面極其猜忌帝國徵調己方部族士兵參與內戰的做法,另一方面又非常不滿足於老實耕作色雷斯和馬其頓的土地。不少武士都想要重操舊業,用各種手段獲取豐厚的回報。因此,當羅馬統治者無法為其提供更好的待遇,又不斷要求徵調兵員的時候,脆弱的一紙協議就會被毫不猶豫地撕碎。
4-5世紀 孱弱的羅馬軍隊已經不能保護自己
先後掌握帝國最高權力的執政官魯菲努斯和宦官歐特羅庇烏斯,均沉迷於控制皇帝阿卡狄烏斯的權力遊戲,對地方上日益危急的局勢卻不聞不問。
魯菲努斯甚至做出賄賂阿拉里克的舉措,任由對方在巴爾幹腹地肆意妄為,目的僅僅是為了讓後者不要進攻君士坦丁堡。歐特羅庇烏斯也曾屈服於叛亂者的要挾,允許將東帝國的部分稅收分配給他們處理。阿拉里克得以在隨後的三年中擅自將東西帝國交界處的伊庇魯斯據為己有。
上述事件原本與西羅馬帝國無關。全部的衝突都發生在東帝國境內,對西部統治階層的影響很小。但由於以下兩個原因,導致蠻族叛亂迅速向西帝國境內蔓延。
首當其衝的因素,就是當時西帝國實權派斯提利科的政策。雖然他自己是源自蠻族的歸化人,但卻擁有超過普通羅馬人的帝國意識。常常會希望重振羅馬的普世帝國狀態,甚至是再次實現東西兩方統一的壯舉。為此,他先後數次以鎮壓叛亂勢力的借口,主動向東部地區進軍。雖然一度迫使阿拉里克從伯羅奔尼撒半島撤走,但也引起了東帝國當權者的極大反感。後者不僅不對此心懷感恩,反而宣布斯提利科為公敵,並有意無意地誘導叛亂蠻族西侵,企圖將這股禍水引向西部。
另一方面,對於以阿拉里克為首的西哥特人而言,無論馬其頓、希臘還是伊庇魯斯都不是他們心目中想要的沃土。因為這些地域多為山地,農業產出效益不大。自亞德里亞堡戰役以來,上述地帶就不斷遭受蠻族的洗劫,元氣恢復很慢,可供劫掠的價值就更少了。相比之下,作為西帝國腹地的義大利,就因其富庶更受到哥特武士的青眼。
在東帝國的蠱惑和利益誘導下,阿拉里克率領部眾在公元401年末向西進發,並在11月18日在提馬烏斯河畔擊敗了一支西部駐軍,正式打開了義大利的門戶。
第二年初,他又進一步西向包圍了重鎮米蘭。成為自三世紀危機結束后,第一支威脅義大利本部的蠻族勢力。西羅馬帝國絕不會坐視如此嚴重的冒犯之舉,但斯提利科在阿拉里克入侵時,還正在萊提亞和諾里庫姆處理帝國與汪達爾人和阿蘭人的衝突。當得知西哥特叛亂者威脅米蘭后,立即率領軍隊從北方邊境南下本土,不僅迫使敵人解除對米蘭的圍困,還將對手驅趕至位於波河上游的波倫提亞小城附近。
經過短暫的對峙,兩位均擁有日耳曼血統的領袖,最終在當年復活節的黎明打響了決戰。波倫提亞的戰場,也進行了西羅馬同哥特人的首次面對面博弈。儘管被同時代的教會史學家痛斥為瀆神,斯提利科還是借西哥特人舉行復活節聖餐的良機,首先向對方發起攻擊。
位於當代義大利西北部的小城波倫提亞遺址
4-5世紀的羅馬軍隊 已經完全成為一支大雜燴
波倫提亞所屬的利古里亞邊區 就位於義大利半島西北
然而,亞德里亞堡的慘痛教訓已經表明,哥特人絕非輕易能夠制服的對手。雖然其軍隊規模還不足10000,並在進食聖餐時遭到突然襲擊,但阿拉里克幾乎是在敵襲警告發出的瞬間就做出了應敵策略。這位蠻族統帥一邊迅速調集步兵據守營寨,一邊組織騎兵準備進行反衝鋒,在時間上把握得恰到好處。因而,等到阿蘭騎兵衝到哥特營寨前時,就已經喪失了突襲的大部分優勢。
屬於薩瑪迪亞分支的阿蘭人 擁有不錯的騎兵傳統
阿蘭人的指揮官紹爾也是一馬當先。身先士卒的他,一度砍殺了當面的哥特騎士。在他的率領下,阿蘭騎兵始終給敵人造成很大的壓力。兩邊就這樣殺成一片,陣勢犬牙交錯,不時上演人仰馬翻的好戲。但不幸的是,就在紹爾帶頭左沖右擋之際,一位哥特戰士從背後用利劍刺穿了他的身體。這極大地影響了阿蘭人的士氣,導致騎兵陣線出現混亂。哥特人則迅速抓住機會,迫使指揮體系陷入紊亂的阿蘭人奪路而逃。原本由後者掩護的步兵陣線側翼,頓時出現缺口。阿拉里克的重騎立即蜂擁而去,似乎亞德里亞堡戰役中的側翼包抄又將重演。
哥特人是當時日耳曼系中騎兵實力最強的
顯然,這種正面消耗對阿拉里克而言是毫無優勢。儘管哥特武士的體魄強健,還繼承了祖先慣用的蠻勇豬突戰術。但他們更多地依賴身體條件而缺乏合理的訓練和體能分配。更有執行力和紀律性的羅馬步兵,只要頂住蠻族的幾波攻勢,就會發現對手有後勁不足的劣勢。儘管4-5世紀的羅馬步兵,早已不是當年的善戰之師,卻可以利用數量優勢和堆砌遠射武器來消耗對手。一些來自蠻族的小部落,也經常以輔助軍團的形式加入羅馬軍隊,稍稍彌補了近身戰不足的問題。
隨著時間推移,哥特人的兵力劣勢逐漸顯現。哥特人原本悍勇的戰鬥意志也越發薄弱,而斯提利科的部眾則越戰越勇。最終,蠻族發現自己根本無法突破羅馬人的包圍之勢。心中的怯弱避敵情緒,很快戰勝了先前的鬥志昂揚。很多人開始調頭逃跑,身後的羅馬人則對其緊追不捨。
由於時間倉促,哥特人在潰退之餘也來不及組織營地防禦。順勢衝進來的羅馬人,抓獲了包括阿拉里克妻兒在內的眾多俘虜。此舉也標誌著波倫提亞戰役的結束,斯提利科是無可爭議的戰術獲勝者。
一名典型的哥特人步兵
獲勝的羅馬軍隊 折損了大批精銳的近戰部隊
於是,得勝的斯提利科又不得不選擇與阿拉里克和解,僅僅滿足於對手從義大利撤退。
巨大的損失 迫使斯提利科與阿拉里克講和
羅馬軍隊的戰術勝利改變不了蠻族入侵的大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