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補平瀉
平補平瀉
平補平瀉,稱為單式手法,進針得氣后均勻地提插、捻轉后即可出針。
①針刺手法分類名。與大補大瀉相對,指手法較輕,刺激量較小的補瀉法。《針灸大成》卷四:“有平補平瀉,謂其陰陽不平而後平也。陽下之曰補,陰上之曰瀉。但得內外之氣調則已。”意指以中等強度的捻轉、提插達到氣調即可。
②指進針得氣后不分補瀉的針刺手法。又稱平針法或調氣法。詳平針法條。
③指先瀉後補的針刺方法。《神應經》:“……平補平瀉,須先瀉後補,謂之先瀉邪氣,後補真氣。”
定義1:
“平補平瀉”是指手法較輕、刺激量較小的補瀉手法,而“大補大瀉”則是手法較重,刺激量較大的補瀉手法。本研究中由於考慮到化療后腫瘤患者身體虧虛,對強刺激的承受力大為下降,故採用了平補平瀉手法。
源自:針灸足三里對抗化療嘔吐反應臨床研究《中國針灸》。2001年,沈國偉,肖揚,高雍康。
來源文章摘要,比較不同針灸方法對抗化療嘔吐的作用特點,為臨床上根據不同的病人採用不同的針灸療法,提供了一定的研究依據。方法:選取足三里穴,分別使用溫針灸、針刺和艾灸三種不同的治療方法,以嘔吐癥狀的積分為主要臨床觀察指標,以觀察針灸足三里穴對抗化療嘔吐反應的臨床療效。結果:不同的針灸方法,其即時止嘔效應和持續止嘔效應不盡相同,針刺的即,時止嘔效應優於溫針灸和艾灸,而溫針灸的持續止嘔效應優於針刺和艾灸。
定義2:
平補平瀉是指均勻提插捻轉的一種簡單複式手法,其手法柔和,深透有力,均勻協調易引導紊亂之氣而促谷氣至邪氣去
源自:針刺補瀉淺析《中國針灸》2002年孟雲鳳,馮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