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50年

公元250年

公元250年,庚午年(馬年);曹魏嘉平二年;蜀漢延熙十三年;東吳赤烏十三年。

出生


阿利烏(Arius;250年-336年),或譯亞流,天主教稱亞略,是領導阿里烏教派的早期基督教人士。阿利烏及其教派認為耶穌基督次於天父和反對教會佔有大量財富。結果,在公元325年的基督教大公會議(即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被取消教席和斥為異端。後來因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在神學態度上的變更,勢力得以保存。
左思(約250年─305年)字太沖,齊國臨淄(今屬山東)人。西晉文學家。是太康時期最傑出的作家,其《三都賦》頗被當時稱頌,造成“洛陽紙貴”。
弗拉維烏斯·瓦勒里烏斯·君士坦提烏斯(Flavius Valerius Constantius,公元250年3月31日-306年7月25日),是西羅馬帝國的皇帝。他因為臉色蒼白的外表特徵,在拜占庭史學家筆下常稱他為克洛魯斯·君士坦提烏斯(Chlorus,源自於希臘語中的“蒼白”),或稱為君士坦提烏斯一世。他是君士坦丁王朝的開創者,也是著名的君士坦丁大帝的父親。

逝世


公元250年
公元250年
杜瓊(約180年-250年),字伯瑜。蜀郡成都人,蜀漢官員,占星家。
劉放(?-250年),字子棄,涿郡人,三國時代魏國權臣,是漢廣陽順王之子西鄉侯劉宏的後代。
胡昭(161年-250年),字孔明,潁川人。東漢末及三國時隱士,喜歡研究史書,與鍾繇邯鄲淳、衛顗、韋誕等都有名氣。胡昭一開始在冀州逃避戰亂,袁紹征命胡昭但胡昭拒絕,並回到潁川。曹操當司空和丞相時,多次以禮征命他,但胡昭堅決不願出仕,更加親自向曹操解釋,曹操亦尊重他,再沒強逼。後來胡昭就轉居於陸渾山中,躬耕樂道,以經籍自娛,受到鄰里尊敬和喜愛。
胡質(?-250年),字文德,楚國壽春人。東漢末及三國時曹魏官員。
胡質年輕時與蔣濟和朱績皆在江淮之間聞名,在州郡任職。後來蔣濟任別駕,與曹操舉薦胡質,曹操於是任為胡質為頓丘令。後來歷任丞相東曹令史,揚州治中,丞相屬等職。
孫霸(?-250年),字子威,三國時東吳皇子。孫權的第四子。
孫禮(180年-250年),字德達,涿郡容城人,三國時曹魏大臣。於《三國志》〈魏志〉第二十四卷〈韓崔高孫王傳〉中有傳。
聖法彬(Pope Fabian,-250年1月20日),又譯聖法比安,是第20任教宗,於236年1月至250年1月20日在位。他將羅馬帝國分成7個區,由7名助祭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