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寧鎮

福建省石獅市轄鎮

永寧鎮,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石獅市。永寧鎮是座具有600多年歷史的古衛城,因其特殊地理位置,歷來為閩東南地重要港口及海防重地。永寧古稱“水沃”,唐時稱“高亭”,宋時稱“涼恩亭”。永寧,狀若鰲魚,別稱“鰲城”。唐時稱高亭,宋初稱涼恩亭,在海口一帶,則稱“水灣”,又稱“水澳”,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及海防要地。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為防外患,於此建水澳寨,稱“永寧寨”,寓意永得安寧,因此得名。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為防倭患,朝廷於此置衛,作為泉南屏障,稱永寧衛。下轄福全、崇武、中左(廈門)、金門、高浦5所,設3個巡檢司,分置於祥芝、深滬、圍頭。明嘉靖年間俞大猷曾率軍民於此抗倭。

鄉鎮概況


永寧鎮位於石獅市境東南部濱海地帶,東臨台灣海峽,西倚寶蓋山,南與深滬鎮隔海相望,三面環海,鎮政府駐永寧居委會。總面積29.53平方公里。
永寧鎮,為石獅市東南部的著名濱海僑鄉,位於閩東南泉州灣與圍頭灣中部的深滬灣北畔,與台灣隔海相望。距石獅中心市區8公里,北與本市蚶江鎮錦尚鎮接壤,南鄰晉江市龍湖鎮,東距台灣台中港130海里。陸地面積28.6平方公里,現有常住人口4.6萬人,海外及台、港、澳永寧籍僑親5萬多人。下轄21個行政村(居)委會。永寧地處亞熱帶,四季常青,氣候溫和,物產豐富,年平均氣溫在攝氏20度左右,年平均降水量在911-1233毫米之間,冬無嚴寒、夏無酷署。
這是一個源遠流長的歷史古鎮,永寧鎮是座具有600多年歷史的古衛城,因其特殊地理位置,歷來為閩東南地重要港口及海防重地。永寧古稱“水沃”,唐時稱“高亭”,宋時稱“涼恩亭”。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為防外患,與此建水澳寨,稱“永寧寨”,寓意永得安寧。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為抵禦倭寇,朝廷在此設立衛城,以作泉南屏障,稱“永寧衛”,下轄福全、崇武、中左(廈門)、金門、高浦5所及祥芝、深滬、圍頭3個巡檢司,鼎盛時期,與天津衛、威海衛齊名為全國三大衛,歷史上為抵禦海盜、外來侵略和海上交通、經貿往來做出了不可磨沒的貢獻,也飽受歷史的蒼桑考驗,如明末清初的“陷城洗街”和抗日戰爭時期的“7.16蒙難”,至今仍讓永寧人民世代難忘。永寧至今仍保留著非常完整的古街道,兩條貫穿東西南北的街道把四個城門分成四個方塊,狀如鰲魚卧灘,故又有“鰲城”之雅稱。新中國成立后,永寧隸屬晉江縣。1989年石獅市成立,劃歸石獅市管轄。
這是一個人文薈萃的著名僑鄉,永寧鎮鍾靈毓秀,人傑地靈,悠揚的歷史為永寧沉積了豐富的文物遺產,賦予了永寧深厚的文化底蘊,湧現出了許許多多文人政客、革命英雄、商界巨子和著名僑領。目前全鎮共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分別是:姑嫂塔(亦稱萬壽塔或關鎖塔)和城隍廟;石獅市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分別是:虎岫寺摩崖石刻、永寧衛石刻(鎮海石)、李子芳烈士故居、董雲閣烈士故居,明代武進士陳有綱墓、慈航廟、“7.16蒙難紀念碑”、岑兜古鹽場;其他著名的歷史古迹有:古衛城遺址、朝天寺、玉皇閣、伊斯蘭教聖墓、觀日台、沙堤石筍等等。

地名由來


永寧鎮[福建省石獅市永寧鎮]
永寧鎮[福建省石獅市永寧鎮]
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為防外患,與此建水澳寨,稱“永寧寨”,寓意永得安寧。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為抵禦倭寇,朝廷在此設立衛城,以作泉南屏障,稱“永寧衛”,下轄福全、崇武、中左(廈門)、金門、高浦5所及祥芝、深滬、圍頭3個巡檢司,鼎盛時期,與天津衛、威海衛齊名為全國三大衛,歷史上為抵禦海盜、外來侵略和海上交通、經貿往來做出了不可磨沒的貢獻,也飽受歷史的蒼桑考驗,如明末清初的“陷城洗街”和抗日戰爭時期的“7.16蒙難”,至今仍讓永寧人民世代難忘。永寧至今仍保留著非常完整的古街道,兩條貫穿東西南北的街道把四個城門分成四個方塊,狀如鰲魚卧灘,故又有“鰲城”之雅稱。新中國成立后,永寧隸屬晉江縣。1989年石獅市成立,劃歸石獅市管轄。

歷史沿革


永寧,狀若鰲魚,別稱“鰲城”。唐時稱高亭,宋初稱涼恩亭,在海口一帶,則稱“水灣”,又稱“水澳”,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及海防要地。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為防外患,於此建水澳寨,稱“永寧寨”,寓意永得安寧,因此得名。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為防倭患,朝廷於此置衛,作為泉南屏障,稱永寧衛。下轄福全、崇武、中左(廈門)、金門、高浦5所,設3個巡檢司,分置於祥芝、深滬、圍頭。明嘉靖年間,俞大猷曾率軍民於此抗倭。
清代,永寧劃為晉江縣二十都,轄岑兜、西岑、梧村、洋厝、前埔、西邊、山根、竹篙厝、院東、港前、西坑、山邊、新洪窟、西港、厝上、東埔、沙美、永寧、港邊、梅林、寨下、浯垵、金埭、坑尾、沙堤、郭坑、路角、洋丹、下宅、深埕、謝厝、港東、郭宅、盧厝、官聘、塔石共36鄉。
民國3年永寧屬晉江縣石獅區。民國31年,永寧改為鎮,設鎮公所,轄永寧保、玉東保、金沙保、梅港保、雙岑保、聯溪保、洋沙保、厝上保、桿東保共9個保。
民國38年9月,成立永寧鎮,先後為晉江縣第九區、第十五區政府所在地。1958年隸屬石獅人民公社。1961年成立永寧人民公社,轄永寧、梅林、港邊、外高、金埭、沙埭、下宅、后桿柄、洋厝、西偏、子英、沙美、西岑13個生產大隊。后又分出塔石、前埔、郭坑、浯沙、山邊、郭宅、院東7個生產大隊,全社共20個生產大隊。1984年成立鎮。
石獅建市后,永寧屬石獅市。1997年,轄永寧居委會和外高、浯沙、金埭、梅林、港邊、沙堤、新沙堤、下宅、郭坑、后桿柄、院東、山邊、郭宅、子英、西岑、前坡、西偏、塔石、沙美、洋厝20個行政村、22個自然村。

社會


基礎設施

(一)公共建築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永寧衛築衛城,是重要海防要地,有衛學、海防、軍事、港口等設施,還有宗教寺廟、教堂、文物古迹,如城隍廟、虎岫寺、姑嫂塔等古建築。及至清末民國初期,永寧鎮商業建設初具規模。永寧是著名僑鄉,旅外鄉親屢捐巨資興辦公益事業,興學助教,改造鎮容村貌。
解放后,永寧鎮先後建設醫院、學校及商業、金融、郵電等服務設施。60年代起陸續建成黨政機關、供銷社、工商、稅務、郵電等公共建築。80年代,各種商業服務設施又得到改造。1978~1985年,永寧籍的僑胞、港澳台同胞共捐資近2000萬元,擴建或新建鎮內18所中小學校的教學樓、宿舍樓、禮堂、體育館等,總建築面積達9124平方米。1987年永寧鎮各種公共建築面積3.24萬平方米,其中黨政機關建築9600平方米,商業建築5200平方米,學校醫療建築1.26萬平方米,銀行建築3000平方米。
1990年,永寧鎮統一規劃在鎮區西門外建新商業街市,道路兩側建造商住樓、商廈。1991年由子英村旅菲華僑及港胞捐資400萬元,興建永寧銀江華僑中學,佔地57畝,共建教學樓2幢,建築面積1.35萬平方米,學生宿舍樓建築面積5400平方米;室內體育館1幢,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還有室外運動場地。1992年永寧鎮興建文化娛樂中心(影劇院)1座,佔地6畝,建築面積6600平方米。1995年永寧籍“三胞”捐資2500萬元,在“黃金大道”北側新建永寧中學校園,內建有教學樓5幢、禮堂1幢、學生宿舍樓3幢,還有實驗樓1幢及運動場等設施,佔地86畝,總建築面積4.51萬平方米。同年子英村旅菲僑胞又捐資改造1958年興建的子英醫院,新建門診樓、住院樓各1幢,總建築面積7500平方米。1993~1997年共建設郵電程式控制電話模塊局3個,其中洋厝模塊局佔地15畝,建造郵電大樓宿舍樓等設施,建設面積8000平方米;新建工商行政大樓及稅務所大樓各1幢,總建築面積1.13萬平方米。1990~1997年,新大街兩側共建設3~8層商住樓、商廈、酒店、辦公綜合樓51幢,其中6層以上10幢,如威爾夫大酒店、工商大廈、文化娛樂中心大廈、東加大酒店、龍泉大廈,總建築面積9.88萬平方米,其中龍泉大廈為鎮黨政機關辦公大樓,建築面積7000平方米。
(二)住宅建設
改革開放前,永寧鎮居民建房較少,住宅大都是平房,石混、磚木結構。村居建設無規劃,布局雜亂無章。有遺存的古大厝多屬昔時富豪、官紳宅第,如西門外林氏“大夫第”,是三進式住宅,雕樑畫棟,古雅別緻,前庭雖已倒塌,但餘存部分仍軒然壯觀。改革開放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群眾多建新居,以石混、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樓房建設為主,並注重設計、裝修和配套設施。1987年全鎮住宅總建築面積1.99萬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積49.8平方米。1988年後,住宅建築按照全鎮新村總體規劃合理布局,通過道路建設和舊村改造,拆除部分舊房,新建部分公共建築和新住宅區。1996年永寧居委會在建設新街區時組織村民建設龍泉新村、龍溪新村。至1997年共建新樓92幢,總建築面積2.76萬平方米。1988~1997年,全鎮21個村(居)委會共建設民用住宅1600幢、商品房18幢、教師安居樓4幢,總建築面積55.58萬平方米,占房屋總建築面積84.56萬平方米的65.73%。1997年全鎮人均居住面積46.8平方米。
(三)工業廠房建設
1988~1997年,全鎮建設11個工業區和2條工業走廊,擁有各類企業523家,其中服裝、紡織、電子、五金、食品、文體用品、石板材、金屬鈦粉、石雕工藝品、製鞋業等企業陸續建設標準廠房,其中較成規模的標準廠房總建築面積12.7萬平方米。
信義綜合開發區 該區位於黃金大道南、北兩側,東南環道路東側,東南面與黃金海岸度假村相毗鄰,總面積20公頃。1993年開始投建,至1997年鋪設水泥路面3公里長,建設商住樓、辦公樓、汽車修配車間等建築,總投資3500萬元,建築面積3萬平方米。
鎮綜一號工業區 該區位於黃金大道北側,孝女姑一帶,佔地面積達20公頃。1992~1997年服裝、紡織、體育用品、金屬鈦粉、鋁合金、水泥預製品、石板材等企業先後建成標準廠房10座,建築面積4.1萬平方米。
鎮綜四號工業區 該區位於石永大道與鎮東南環道路交接地段,面積20公頃,主要是永寧鎮對台貿易區域。至1997年區內已建成對台貿易市場、保稅倉庫、礦泉水生產基地,以及植物油、車輛、船舶用油基地、海產品加工基地,總建築面積1.4萬平方米。
西偏工業小區 該區位於石永大道西北側,即永寧鎮西大門入口處,面積10多公頃。1993~1997年共有服裝、制蠟、石雕工藝等8家企業建成標準廠房,建築面積2.5萬平方米。此外,還有塔石工業小區、沙堤工業小區、郭宅工業小區、子英工業小區,標準廠房建築面積4.3萬平方米。

經濟


近幾年來,永寧鎮主動融入海西建設,實施“四區立鎮”發展戰略,積極探索建設宜業宜居新城鎮的科學發展新路,先後榮獲全國“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先進單位”、“福建省百強鄉鎮”、“福建省文明村鎮”、“福建省科技示範鎮”、“福建省衛生鄉鎮”、“泉州市‘五好’黨委”等先進稱號。
該鎮系“福建省百強鄉鎮”“福建省文明城鎮”“福建省科技示範鎮”和“泉州市發展鄉鎮企業先進單位”。初步形成了以服裝面料、體育用品、食品五金為龍頭等新興支柱產業;以黃金海岸度假村為支柱的旅遊及第三產業;以塗灘養殖、海產品深加工、農業基地為主導的現代農漁業;各項經濟指標逐年穩步增長,是石獅市最具發展潛力的鄉鎮之一。其中以生產羽毛球拍、網球拍為主的體育用品生產基地規模宏大,品質優良,形成了原料、生產、銷售一條龍結構,在全國乃至世界範圍內具有較大影響。主要知名品牌有“凱勝”、“偉士”、“威爾夫”等,佔地千餘畝的永寧工業區更成為全市最大的服裝面料生產基地。
改革開放以來,永寧鎮搶抓機遇,開拓創新,充分利用地域優勢、歷史優勢、華僑優勢、人文優勢,大力發展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2009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41.9億元,財政總收入12377萬元。永寧工業園區、孝女姑開發區、前埔工業區、信義開發區等生產基地紅紅火火,初步形成了以服裝面料、體育用品、食品五金等新興支柱產業,以生產羽毛球拍、網球拍為主的“凱勝”、“日東升”等品牌體育用品暢銷國內外。
永寧南襟深滬灣,海岸線長19公里。梅林港為國家二類口岸和省政府批准的對台貿易試驗點,設有5千噸級對台專用碼頭、碼頭保稅倉庫和對台貿易批發市場。2009年,梅林港區各類貨物吞吐量達114.3萬噸,增長83.5%。永寧鎮正以建設梅林國家一級漁港為契機,大力發展港區經濟,提高漁船防抗颱風能力和靠泊能力。正在開發建設的石獅市台資企業園區,總規劃用地4300畝,首期開發建設1500畝,隨著園區內各條道路建設的推進和共富路拓建完工,台商投資基地院東首期項目初具雛形。按照市政府出台的《石獅市台商投資基地生產性項目引進若干規定》,將重點引進紡織服裝產業及相關配套的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台資企業,嚴禁污染企業進駐;現已有50多家台資企業初步達成投資意向,總投資金額達2.5億美元。
永寧鎮將對接石獅市中心城區向東南沿海拓展,以“新鎮區行政中心建設為龍頭、舊鎮區改造為依託”,形成以點帶面的小城鎮建設格局。以“超百萬平方米大型濱海休閑度假綜合體”為定位的閩南黃金海岸,項目涵蓋國際五星級酒店、休閑商業街、大型高端休閒遊樂設施、高層瞰海公寓、花園洋房、別墅等,建成后將成為海峽西岸最具規模的新型濱海休閑度假旅遊基地。

旅遊


走進永寧品味歷史:
一條街:中國歷史文化名街——永寧老街
二書院:鰲水書院(文祠)、鶯山書院
三寺廟:城隍廟、慈航廟、梅福寺
四商行:日茂商行、永進商行、霞源商行、榮興商行
五大門:東寧門(大東門)、東瀛門(小東門)、永清門(西門)、金鰲門(南門)、玉泉門(北門)
六洋樓:寧東樓、養浩樓、雲閣樓、漢林樓、尊良樓、迎薰樓
七小吃:阿潭水煎包、梅港芋圓、松碧肉粽、鄭氏壺仔飯、陳氏牛肉羹、西厝薯粉粿、全興花生
八景觀:鎮海石、驪龍珠、觀日台、浸月池、玉帶橋、丹鳳朝陽、犀牛望月、海天一色
九古大厝:大夫第、日茂古厝(十三架)、永進古厝、霞源古厝、陳氏古厝、黃氏古厝、東源古厝、干氏祖厝、白刃故居
十老店號:萬通布莊、建昌布莊、合益米行、益通信局、黎明像館、萬興館、永芳珍糖品、同化醬園、和安堂藥店、達生醫館
百家姓氏: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百”姓聚居、和諧共處
千年古鎮:宋朝建水寨、明朝設衛城
萬事如意:福地永寧、“永”葆安“寧”
★清幽古街★
永寧古衛城依山而建,東西傾斜度達20多米,老街從慈航廟直落西門外,長一公里多,寬度約4米至5米。明朝時,此街稱西直街。府志記載:“右千戶所,營房八百四十間,在永清門西直街。”改革開放前,它一直是永寧商貿的集中地,如供銷社、菜市場、手工作坊,甚至銀行、稅務、郵電等單位,無不擁擠在這條狹窄的老街上。
★中外結合—番仔樓★
番仔樓(又稱:番客樓)是一種中西合璧的閩南(特別是泉州)民居建築。番仔樓是閩南一帶對於洋樓的稱呼。番仔樓多為民國時期,由閩南的南洋歸國華僑所建,因為建築樣式中西合璧,與閩南傳統古民居截然不同,且建築材料多為南洋直接運輸而來,故被稱為番仔樓(“番仔”是過去閩南一帶對南洋人的貶稱)。番仔樓集閩南傳統古民居與南洋建築的優點,因設計師建築想法各異,工藝價值高,各種石雕、磚雕彩畫、拼磚、灰塑等讓人驚嘆,是閩南僑鄉的一顆顆建築瑰寶。番仔樓以閩南泉州數量及精品為多,番仔樓不僅建造精美,並且富含華僑南洋打拚的辛酸血淚,每一棟番仔樓背後都有一段下南洋、抗戰、國共對峙、文革等的故事,極具傳奇色彩。其中以泉州永寧鎮豐富的番仔樓樣式及豐富內涵為代表。
★城隍廟★
永寧城隍廟座落在石獅永寧南門與小東門之間,始建於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為永寧至今保留較完整的一座古寺廟。該廟居高臨下,放眼遠眺,深滬灣歷歷在望,故有背五虎而面金獅之稱。其以氣勢之雄偉,廟貌之壯觀,被譽為永寧福地。

獲得榮譽


2020年6月29日,被評為省級鄉村治理示範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