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7條詞條名為東湖的結果 展開
東湖
國家AAA景區
東湖,位於陝西省寶雞市鳳翔區城東南隅,古稱“飲鳳池”。相傳周文王元年,瑞鳳飛鳴過雍,在此飲水而得名。蘇軾有詩云:“聞音周道興,翠鳳棲孤嵐,飛鳴飲此水,照影弄毿毿。”宋仁宗嘉佑六年(1061),著名文學家蘇軾任鳳翔府簽書判官,嘉佑七年(1062),於政務之暇,倡導官民疏浚擴池,引城西北鳳凰泉水注入,種蓮植柳,建亭修橋,築樓成閣,作游之所,因飲鳳池距府城東門只有二三十步遠,遂改名東湖,延用至今。
東湖距今已有940餘年,歷代均有修葺,現佔地約20公頃,其中水面12公頃,有古建築30多處。蘇軾在修鳳翔東湖20年後,又在杭州修建了西湖,兩湖南北遙望,因而東湖與西湖被稱為“姊妹湖”。有詩曰:“東湖暫讓西湖美,西湖卻知東湖先。”
東湖[陝西省鳳翔縣東湖]
在陝西省西部鳳翔縣城東部,渭河支流湋河上游。
西(安)寶(雞)高速公路途徑鳳翔,寶雞--鳳翔15元,西安--鳳翔60元
有內外二湖,內湖為蘇軾任鳳翔府判官時疏浚,外湖是清光緒年間開鑿,統稱東湖。湖中建有洗硯亭、君子亭、春風亭、鴛鴦亭等,外湖建有山莊、苗圃、荷塘等。系城區風景湖。
湖內水荷交融,湖岸古柳搖曳,奇石林立,翠竹成群,亭台軒榭,布局精巧,曲徑通幽,建築古樸典雅。湖心景區以“君子亭”為核心,湖面相通巧分為三,亭榭棋布四周,岸渚交映成趣;觀小嬌亭,精巧玲瓏,看“鴛鴦亭”,煞似鴛鴦戲水;置會景堂,可品茗觀景,臨風懷古;登一覽亭,可遠望終南,近看雍山雍水,一景一物,別具匠心。
東湖自然景觀獨特,人文景觀見長,蘇東坡修築的鳳翔東湖,既給東湖留下了賞心悅目的美景,也為後人留下了一大筆寶貴的文化財富。他在東湖和為東湖而寫的詩文共有一百八十多篇,其中千古傳唱的名篇就有《喜雨亭記》、《凌虛台記》、《鳳鳴驛記》、《思治記》、《凌虛台詩》等。藏有蘇軾、梅、蘭、竹、菊手跡石刻,有歷代文人墨客詩詞石刻一百五十餘通,詩文書畫、亭廊閣壁,給人以古樸典雅,恢宏壯闊,博大精深之感。特色景點有凌虛眺遠、岸柳飛雪、石螭吐甘、滄浪瀑布、曲橋觀魚、斷橋敘史、喜雨懷蘇、洗硯直諫、君子弔古、蘇祠仰象、墨海攬勝、牡丹爭艷等。
東湖有景點二十餘處,湖面五萬七千六百多平方米。集亭、谷、樓、閣、廊、堂等古代建築精華於一處,是一座典型的北方歷史性園林。
東湖北大門創修已久,建國初期只余牌坊一座。1985年縣人民政府決議恢復修建東湖北大門。經省內外多位專家考證研討,以宋代建築風格恢復。當時的陝西省省長李慶偉為東湖北大門題寫了匾牌。
就是功德牌坊,創修於公元1519年,當時我國園林建設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格局,北門是必備之景。時任鳳翔知府的王仁,為完備東湖園林景色,創修了牌坊,並親筆題寫了“東湖靜影”四字牌匾。在北門之左,有個張口吐水的石龍頭,叫“蒼石螭”,這是東湖水流的源頭。蘇東坡“東湖”詩中寫的“但見蒼石螭,開口吐清甘,借腹中過,胡為月眈之”的蒼石螭,就指的是它。
斷橋亭初創在宋代之後。因為蘇東坡四十六歲時修杭州西湖,湖上建有“斷橋亭”,後世人為紀念蘇東坡,也在鳳翔東湖內修建了“斷橋亭”。
君子亭為蘇東坡所創修。宋代之前東湖之中就栽種有荷花,蘇東坡又有“寧可食無魚,不可居無竹”的習慣,亭子修好之後,他又在亭畔栽了幾百桿竹子。荷花又稱蓮花,在古人眼裡,蓮花和竹子都是君子。和蘇東坡同時成名的周敦頤,在“愛蓮說”中就稱蓮花是“花之君子者也,出污泥而不染,濁清漣而不妖。”而竹子更是具有“中虛外直,圓通有節”的君子風範。蘇東坡亭子修成,使“亭亭凈直,不蔓不枝”的荷花、“圓通有節”的竹子和亭中的人形成對照。荷花、竹子都有君子之喻,蘇東坡也以君子自許,因此給亭子起名“君子亭”,取花、竹、人“三君子”之意。
宛在亭也為蘇東坡創建。清乾隆19年,太守朱偉業在《宛在亭記》中就有:伊人宛在秦詩也。詩經秦鳳中有一首詩:“蒹葭(間加)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回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給亭子取名“宛在”,就是取這首詩中“伊人宛在”的意思,表示對蘇東坡的懷念之情。
宛在亭玩月,是東湖一大盛景。
春風亭是清同治年間鳳翔知府蔡北槐創修。取名春風亭,是為了讚揚蘇軾在鳳翔時的政績如過春風,給鳳翔人民帶來了春風一般的溫暖。在明、清時代,春風亭是達官貴人和文人墨客宴賓會友的地方。在這裡擺桌酒席招好友同飲,或由此登上小舟,蕩漾於湖心,確是一樁樂事。因此,宛在玩月,春風亭蕩舟,成為當時遊歷東湖別津津樂道的一樁勝事。南來北往的來這裡遊歷的詩人墨客,也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
鴛鴦亭是清周海十年鳳翔府西鳳營參將常瑛,受知府委託而創建,取意在於紀念蘇東坡夫婦。因為蘇東坡在鳳翔為官時,曾攜夫人王弗一同前來。王弗知書達理,非常賢惠,為鳳翔人所稱道。因而後人就修了這座亭子,紀念他們夫婦。
一覽亭在東湖東岸,是東湖景點中最高的建築。可觀秦嶺山脈中的太白山,近可觀雍城全景,俯可瞰東湖全貌,暑天一蹬此亭,則涼風習習,酷熱頓消,實為遊人騅足覽勝的好地方。一覽亭初建於清道光二十五年,距今已經一百五十多年,為當時知府白維清創修。
鳳翔是蘇東坡為官的第一個地方。他雖然只在鳳翔當了三年簽書判官,但卻興利除弊,為鳳翔人民辦了許多好事,令鳳翔人民世代受益,因而鳳翔人民對蘇東坡的懷念之情,世代不減。1935年,鳳翔縣保安大隊賈宗誼,在湖的西岸創修瞭望蘇亭,以此來寄託鳳翔人民對蘇東坡的緬懷之情。1954年、1989年政府進行了重修。
東湖[陝西省鳳翔縣東湖]
滄浪亭位於內、外二湖的連接處。舊有石橋,1991年重修。因內湖至外湖有五六米高的落差,每逢陰雨連綿,內湖水漲,溢向外湖,橋下水聲滄浪,形成瀑布。將此橋名為“滄浪橋”。
據《資治通鑒》記載,漢武帝劉徹征和元年,也就是公元前八十九年,有隕石墜落鳳翔府城內,蘇東坡修東湖后,人們因為這塊隕石極象鳳凰翹首之勢,就將這塊隕石移置到東湖岸邊,取其“鳳凰照影”之意,遂成為東湖一個景觀。
原址在鳳翔南溪,創建頗早,原名會景亭,創建人和具體創建時間都無法考證。蘇東坡在鳳翔為官時,曾將此亭向西遷移。清光緒二十四年,知府得其煒將會景亭遷入東湖,並改名為“會景堂”。會景堂是東湖一大勝跡,因它的堂式建築形式,成為文人墨客飲酒暢懷,宴友會賓的好地方。
凌虛台原址在鳳翔府內,為北宋時鳳翔太守陳希亮所修。他出任鳳翔后,逢逢在府內閑庭信步,明知廓外有太白山、雞峰山等景,可總是看不到,於是他在府內修一座高台,取名凌虛台,後人將凌虛台遷入東湖。
東湖圖片
聚賢廳修建於1989年,是鳳翔東湖園林管理處的辦公地和進行蘇軾研究的會議地。因蘇東坡被鳳翔人稱為“蘇賢良”,因而名之,同時又念“賢者以聚”的意思。1990年,全國蘇軾研討會就在這裡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