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收藏
家譜收藏
家譜收藏,或曰“家族”專題,是一種魅力與潛力兼具的收藏。其意義,即是收集保護家庭家族文化,這種家庭或家族文化的集中,不僅能增強家庭及家族成員間的親情、和諧與凝聚力。如果此類專題收藏漸成氣候,則“家”與“國”緊密相連,也是民族傳統的一部分。從這個層面上來說,這種專題收藏,無論是“小門小戶”還是“名門望族”,其文化價值是相同的。
目錄
儘管“四世同堂”、取名要按祖上定下輩分而排的規矩等,因“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觀念改造、改革開放數十年來計劃生育的施行,而使得這一傳統家庭宗族之表徵,被衝擊、消解。但“重視家庭”依然是中國社會的主調,當某人“事業成功”后,難免產生“光宗耀祖了”的家族思想,這是潛藏在每個中國人骨子裡的家族情結。近些年,在經濟全球化伴隨而至的“現代文明”,尤其是歐美的思想、文化、觀念湧入國內之時,“反撥”的傳統文化也像一種潮流,逐浪排高,有一種很明顯的現象出現:“修家譜”成為很多中老年人、文化人士的情結。事實上,中國家譜熱已開始風靡並漫及全球,國內國外不少人士先後創辦了家譜公司、家譜網站與家譜社團。
“家譜”,又稱族譜、家乘、祖譜、宗譜。它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以血緣關係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圖書體裁。“家書”可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家族成員刊刻的詩詞文稿、修編的用於教育同族子弟的教義材料;另一類是家族裡的“顯要”與外部達官貴人、藝術同好之間的通信,抑或家族成員之間、老少之間的家書,甚至家庭內的契證、官方文書,官方授予家族中的誥命等。而“家硯”,代指一個家族或者名門遺留下的文房用品。
近一個世紀以來,中國家譜的收藏與研究,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遷,呈現出起起伏伏、冷熱不一的狀態。破“四舊”時期,一些有識之士如鄭振鐸等,曾經搶救性地購買收藏了大量的廢棄舊家譜,如今,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山西圖書館、浙江圖書館等都陸續收藏了不少家譜。而且,國內諸多圖書館仍在千方百計購買部分缺藏的家譜,同時也在倡議各家族把新修的家譜贈送給公立圖書館收藏。筆者所在的浙江湖州市的市圖書館,自2004年收藏第一部本《王氏家譜》開始,目前已有超過30個姓氏共40多種家譜或族譜。
家譜收藏,如果跨出了同宗同族間的“物物”調劑、交流,而到市場上去“買賣”,其商品的屬性則是另一種界定。譬如家譜的交易,會根據家譜的版本早晚、品相好壞、存量多寡、內容優次、有無名家題詞等因素來衡量判定其市場價值。家書、家硯,在藝術品市場上,其定價所涉,幾乎都是“一物一價”,名氣、材質、書法含金量、書信內容的文獻價值等都是重要的衡量指標。李鴻章的家書自然不同於一般官人的家書,吳昌碩用過的硯台也不同於一般畫家的硯台,梁啟超的手稿也非一般文人可比。
家譜,是家族私藏的“傳家之寶”,一般不會輕易轉讓。近年來隨著家譜收藏熱日漸升溫,家譜資源明顯短缺,價格也隨之攀升。和古籍中的醫藥書收藏情況差不多,10多年以前,能夠認識到家譜意義和市場價值者還寥寥無幾。
事實上,很多人的收羅家族先人、有“出息”賢人四散於社會物品的行動都在悄然進行中。國家級媒體如中央電視台2014年春季以來創設的《客從何處來》欄目,就是在幫助文化影視界名人易中天、陳沖、馬未都等重走尋根路,打撈失落的家族史。
炎黃一脈,萬姓歸宗。隨著家譜數字化、網路化的普及,家譜從古代的秘而不宣,到如今的一些大學院系與國家圖書館、科研機構、各個姓氏宗親會等的逐步合作與開放性研究,家譜編修、收藏與研究的熱潮必將湧起。假以時日,“家譜”的文化意義和“市場價值”將更加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