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圍山鎮

湖南省長沙市瀏陽市下轄鎮

大圍山鎮,是湖南省瀏陽市轄鎮,地處瀏陽市東北部,在大圍山國家森林公園北麓、湘贛邊境,北與平江縣接壤,東與江西銅鼓縣相鄰,南界張坊鎮,西連達滸鎮,瀏陽河發源於此。該地也是蒸菜的發源地之一。常住人口15667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

大圍山鎮是客家人的聚集地,鎮上通用客家語。因地扼湘贛兩省交通要衝,為平、瀏、銅三縣貨物集散地而得名,為“瀏陽東大門”之意。

歷史沿革


大圍山鎮
大圍山鎮
遠在新石器時期,大圍山鎮境內就有人類居住。考古學家曾在大圍山發現商周文化遺址1處、龍山文化遺址3處。從楚東村新田坳、金鐘橋村金鐘組、朱家坪、中嶽村等地遺址中出土大量的石斧、石鑿、石箭簇、穿孔石馬片、印紋硬陶等,可以印證早先人類的蹤跡。
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在金鐘橋法林寺附近出土的一口南宋編鐘,鐘面上鑄有“大宋國潭州瀏陽縣流陽鄉金溪北十二都金鐘山,紹熙二年”諸字,由此推斷,大圍山鎮地域內的行政建置史,可以上溯上千年。
據清嘉慶《一統志》載:大圍山“崗巒圍繞,盤踞四縣,因名大圍。”又因地扼湘贛兩省交通要衝,為平、瀏、銅三縣貨物集散地,是一個凝聚燦爛歷史文化的邊陲古鎮。古稱上東鎮,素有“小上海”、“瀏東重鎮”之稱。

行政區劃


歷史區劃

大圍山鎮先後於1995年與2005年由原大圍山鄉、東門鄉、中嶽鄉與白沙鄉合併設立。
1950年,大圍山地區劃屬年瀏陽縣第三區,
1956年屬東門鄉、三星鄉,
1958年屬大圍山公社,
1961年改東門公社,
1983年置東門鄉,
1994年建東門鎮,
1995年原大圍山鄉、東門鎮和中嶽鄉建大圍山鎮,行政機構駐東門市;
合併后的1997年,原大圍山鎮下轄有東興社區和田心橋、永幸、花門、下泥塢、筧坑、探花、歐家槽、青蘭、陳谷、上泥塢、都佳、魯家灣、漿坑、石坳、長田、長鰲江、楚東、三無橋、越級、金民、中嶽、祥元、金鐘橋、同幸、楊家坪、灌源、中塅、下毛田、趙灣29個行政村。
2005年撤銷白沙鄉併入大圍山鎮。
併入的白沙鄉有156平方公里,下轄鳳山、三溪、圍山、安山、黃花洞、楊家田、千秋、荷坪、雙坪、長安、上坪、上湖、鄱潭、重慶、廖家塅、獅口、泉豐17行政村。

現有區劃

大圍山鎮
大圍山鎮
大圍山鎮現下轄10個村、1個社區,分別為東門社區,中嶽村、同幸村、中塅村、金中橋村、楚東村、田心村、大圍山村、上坪村、瀏河源村和北麓園村。

地理環境


大圍山鎮轄區東連江西銅鼓,南界張坊,西鄰達滸,北抵平江。大圍山鎮總面積410平方公里,共轄15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380個村民小組、5個居民小組。
境內山地、丘陵、盆地交錯,形成多類地貌。七星嶺海拔1607.9米,為瀏陽最高峰。大溪河蜿蜒曲折貫穿境內,接納大小支流18條,形成瀏陽河上游。水系完整,雨量充足,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型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無霜期長,利於各類作物生長。
大圍山夏無酷暑,空氣清新,有天然“氧吧之稱”,建立國家森林公園后,成為旅遊觀光勝地,被譽為“湘東明珠”。
大圍山鎮政府所在地為東門鎮,毛澤東同志領導秋收起義部隊第三團曾在這裡進行激烈的戰鬥。大圍山鎮總面積253.78平方公里,共轄12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246個村民小組、5個居民小組,總戶數5727戶,總人口18215人。
境內山地、丘陵、盆地交錯分佈,形成多類地貌。大溪河蜿蜒曲折貫穿境內,接納大小支流14條,形成瀏陽河上游,水系完整,雨量充沛,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型氣候。

人口


2021年6月,瀏陽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大圍山鎮常住人口15667人。

交通


古建築
古建築
大圍山鎮東距瀏陽城63公里,距省會長沙126公里,與外界溝通古以水路運輸為主,一年四季,烏蓬船、秋江船往返穿梭,東門碼頭十分熱鬧。大圍山又名首裨山,位於湘贛交接處,西鄰官渡區;東鄰江西銅鼓,南接江西萬載,北靠平江,“崗巒圍一繞,盤踞三縣,因名大圍”,總面積410平方公里。主峰七星嶺海拔1607.8米。
峰間地勢平緩寬闊,形成一個縱橫約一二十公里的小平原。古詩稱大圍“山根東走盤吳尾,水勢西流灌楚頭。”唐代杜光庭所著《洞天福地記》將大圍山列為第十三洞天——“好生元上之天”。山上岩石神工鎪琢,離合成奇。群峰獻秀,古人曾讚美它為“南衡七二峰巒外,別樣岩蟯足勝游。”今批准為國家森林公園。大圍山山頂的小平原上有天心湖48個,總面積4公頃,又有“白沙湖”之稱。
古建築
古建築
秋天,湖畔蘆花似雪飄飛,有“西峰雪影”之美譽。小平原東北方古有玉泉寺,今留遺跡,相傳火燒紅蓮寺的故事來源於此。西南為船底窩,洞口有石如門立;其北為西嶺龍鬚漕,龍潭瀑布、楓林瀑布、峽口瀑布等多瀑相連,飛珠濺玉,聲響數里;沿船底窩溪流直下,行半小時,道旁有“夫妻松”,兩株高聳的古松依偎在一起。
一為馬尾松,粗獷勁拔;一為黃山松,婀娜多姿,天作之合,耐人尋味。元代大文學家、史學家歐陽玄對此讚不絕口。其詠《大圍山》詩曰:
大圍山高高几許,絕頂嵯峨載林塢。
石隙花開自春夏,地爐僧擁無寒暑。
清流白鷳滌毛距,綠樹黃熊引筋膂。
山腰日午嬰兒唬,知有雷公出行雨。

經濟


第一產業

大圍山鎮位於瀏陽東部,大圍山國家森林公園北麓,鎮黨委政府依託大圍山的自然優勢,按照“政府引導,協會組織,典型帶動,以獎代補”的方式,做大做強水果產業。
2005年大圍山鎮水果掛果面積7520畝,總產5520噸,總產值985萬元,僅此一項,摺合大圍山鎮人均收入600元,種植果樹成為當地農民致富奔小康新門路。
大圍山鎮現有水果面積10400畝,其中桃樹面積5195畝,梨樹面積2693畝,柑桔面積1109畝,李樹面積718畝,其它果樹685畝。在楚東、中嶽、中塅、都佳等四個村的果樹面積達9349.6畝,佔大圍山鎮水果面積的89.9%,成為大圍山鎮的水果基地。
大圍山鎮從事水果種植的農戶623戶,其中水果面積10畝以上的大戶275戶,50畝以上的大戶有15戶;100畝以上的大戶有8戶,以桃、梨、李為特色的果園9個,形成了大圍山水果產業的特色。
農技站、水果協會、農科教中心開展“科技入戶工程”活動,深入村組提供技術服務。一是引進新品種,全年共調進新品種果苗2萬株,淘汰劣質品種8000多株,優化了水果品種結構。二是加強培訓,先後聘請省農科院園藝研究所張映蘭教授和湖南農大劉昆玉教授、農業局水果專家對大圍山鎮果農進行相關技術培訓。
據統計,2008年共下村組培訓62場次,培訓果農700多人次,創辦《果農之友》會刊12期,印發技術資料7200份。三是推廣新技術,進行水果套袋技術示範推廣,大圍山鎮共套袋水果15萬個,為水果大戶安裝50盞頻振式殺蟲燈,殺蟲成效明顯。四是解決技術難題,為解決桃矮縮病問題,多次邀請省市專家前來就診,在農業局的支持下,對已發病的樹和苗進行燒毀處理,對未發生病的樹和苗進行藥物預防,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為了增強水果產業市場份額,成立了大圍山水果協會和水果專業合作社,對水果產業實施“五個一”的服務,即統一規劃、統一品種、統一技術、統一包裝、統一銷售,提供產前、產中、產後的優質服務。鎮政府出資2萬元註冊了“湘東明珠”(乾果)和“楚東山”(水果)兩個品牌,並以“楚東山”為基礎向農業部申請了無公害水果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打造大圍山無公害水果品牌。
同時通過多途徑推介大圍山水果,首先是連續兩次成功舉辦了“湖南瀏陽大圍山桃花節”,通過“知青故鄉行”、詠桃花詩詞筆會、鮮桃現場簽約、客家山歌對唱等主題活動的舉辦,挖掘了桃文化內涵,並為大圍山鎮水果產業發展注入了活力。其次是通過省市電視台、《長沙晚報》、《瀏陽日報》等媒體報導大圍山水果,同時引導果農開展農家樂服務,促進水果產業與旅遊農業的有機結合,增加農民致富的門路。

第二產業

大圍山鎮是綜合性農業經濟區,又是林業重點鄉鎮之一。現有耕地面積22936畝,山林面積48.8萬畝,其中竹林面積10.8萬畝,山林覆蓋率達82.79%,境內木材蓄積量為15
秋收起義
秋收起義
8萬立方米,楠竹蓄積量為1627萬支。大圍山鎮形成了以造紙、竹木加工、化工、水力發電、豆製品加工、旅遊、建材為主的鄉鎮工業,現有各類企業50餘家,其中年產值過1000萬企業2家,過500萬元企業7家,過200萬元企業14家。主要構成為造紙企業4家,較大規模的竹木加工企業近10家,化工企業5家,豆製品加工企業6家,小水電企業20家,旅遊企業2家,建材企業3家。2005年大圍山鎮實現GDP1.37億元,完成企業總產值2.75億元。大圍山鎮農業形成了以烤煙、水果、蜂蜜、黑山羊、豆腐、竹木、藥材為支柱的優勢產業,2005年實現農業總產值8782萬元,發展烤煙4339畝,發展水果1.2萬畝,養蜂1.5萬箱。轄區內旅遊資源極其豐富,境內山環水繞,古迹眾多,景點密集,極具開發價值,主要有以大圍山國家森林公園,萬畝桃林,瀏陽河之源為主的自然風光帶;以秋收起義上坪會議舊址,秋收起義東門戰役主要陣地,湖南省蘇維埃政府駐地錦綬堂,中共湘鄂贛省第一次黨代會舊址楚東山大屋,共青團湘鄂贛特區第一次團代會舊址楓林大屋為主的紅色旅遊帶;以客家文化村、白沙、大圍山古鎮風貌為主的人文景觀帶。

文化


大圍山鎮在建築史上,人民創造了許多神奇。明初,由地方紳士魯榮業捐資修建的跳石橋,坐落東門市上游兩公古建築里處,橫跨大溪河兩岸,全部採用標準麻石作橋墩。石墩為長方體,高出水面約2尺,底部嵌入河床。墩長3尺、寬約0.8尺,兩墩間距為1.2尺,共有65個石墩,每年除豐水季節外,均可供行人通過。此橋經清康熙、乾隆、嘉慶和1995年四次復修,保存完好,維持原貌,是瀏陽河上一道獨特的景觀。境內清代修建的石拱橋眾多,共計28座,保存完好且能作公路橋樑的有4座,即同治年間修建的青蘭橋,道光年間修建的長鰲江橋,光緒年間修建的田心橋、永幸橋。境內祠堂星羅棋布,大多建於清代,各姓以聚族地中心點擇地而建。這些祠堂大都為青磚木石結構,雕樑畫棟,頗為氣派。有的牆、檐上塑有歷史、戲曲、人物雕像;有的刻有獅、虎、龍、鳳等精美圖案,構思別具一格,展現出民間藝術的風采。比較有名的祠堂有15座,分別是:東門李祠、東門袁祠、東門塗祠、東門曾祠、上車季祠、鵝頸李祠、夏造沖吳祠、鯰魚坪何祠、梘坑何祠、楓樹夏陳祠、南沖張祠、趙灣劉祠、魚頭魚祠、長鰲江廖祠、高漕鄧祠、銅灣鄭祠等。其中魯家灣村魯氏家廟保存且修繕完好,對聯、書畫點綴其間,富麗堂皇。
宋朝名人湯壽,剛直不阿,累官大理寺少卿,人為徽猷閣學士,死後葬人大圍山上雞籠尖,墓碑高聳,石羊、石馬陳列左右,莊嚴肅穆,並在墓旁建有守墓廬,此乃規格較高的古墓之一。
清代民居錦綬堂,坐落東門近郊漾水灣,佔地面積4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2800平方米。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由孀婦塗劉氏所建。該房屋為三進五開間,左右各列兩廂房,外設圍牆,內建雕樑畫棟兩層樓房百餘間,有天井19個。走廊、天井錯落有致,梁、柱、卷棚、牆壁均繪有各種精美圖案及名人詩賦。布局合理、結構緊湊、裝飾豪華、建築精湛。1931年,湖南省蘇維埃政府曾駐於此處辦公,紅軍標語、財政收支賬目均保存於牆壁上。2002年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進行過3次較大的維修,現保存較好。錦綬堂不僅是瀏陽清代民居的標本,也是一處重要的革命紀念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另有清代民居楚東山大屋,曾是中共湘鄂贛邊區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舊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譚嗣同
譚嗣同
始建於光緒二十四年(1898)的圍山書院,總佔地面積3039平方米,建築面積1635平方米,名列瀏陽八大書院之一。由譚嗣同的老師、維新派名儒塗啟先帶頭捐資、捐地並主持修建。書院建築為青磚、石柱、木樑結構,沿中軸線五單元對稱排列。有春滿堂、大成殿、嘉惠祠等,前後天井4個。圍山書院是瀏陽盛極一時的書院文化的代表。以永福橋(東門老橋)為起點,夾大溪河兩岸,明、清時建造的吊腳樓群,是一道獨特的景觀。樓為土木結構,約三分之二建於河岸,三分之一延伸於河面上,以木柱支撐樓房,臨河面開有各式小窗戶,便於觀賞河景。建築古樸雅緻,富於江南水鄉情調。全盛時期,每逢端午、中秋、元宵等佳節,兩岸張燈結綵,燈籠高掛,河中船筏穿梭,弦歌抑揚,彷彿秦淮勝景。今由於年久失修和建築風格的改變,吊腳樓所剩不多,但風韻猶存。
明、清時代,大量的廣東客家籍人遷入境內,帶來了獨特的客家文化,其中客家山歌最負盛名。歌詞涉及的內容有生產、勞動、愛情、自由、和平、社會、經濟等各個方面。現搜集整理的山歌有近千首,是一筆珍貴的無形文化遺產。

發展規劃


2014年
主打生態品牌,加快產業轉型提質。一是做大做強特色水果產業。新建千畝精品葡萄、楊梅、藍莓等特色水果園,豐富大圍山水果品種,讓特色果園可以一年四季吸引遊客前來觀賞、採摘、遊玩。通過正確引導、擴大規模,打造以金鐘、井頭、楚東、三元、泥塢為核心的花園式、觀光型水果基地走廊,在走廊周邊設計並發展特色農家樂、休閑園等附屬產業,形成水果走廊全方位的立體塑造。二是發展生態休閑農業。與旅遊產業相結合,建設一批綠色環保、特色鮮明、觀賞性強的農產品規模基地。重點推進水果產業提質增效、魯家灣-中嶽、北麓園優質生態煙葉基地、花卉盆景產業配套及園林基地建設,規劃高山茶葉基地建設,發展觀光、休閑、旅遊於一體的綜合性休閑農業。三是培育獨特品牌產業。加快推動域內豆製品企業強強聯合、集聚發展,形成“觀光+體驗”模式的“白沙豆腐城”特色工業園區。宣揚豆腐文化,打造豆腐旅遊品牌。引導石材加工企業加快技術和管理創新,擴大生產規模,進行低碳、高檔的裝飾板材和旅遊工藝品加工,引領石材裝飾消費時尚。
二、強化項目抓手,建設特色旅遊城鎮。一是加快旅遊項目建設。推動客家民俗文化街項目建成開街,建成為集旅遊特色商品購物、美食、客棧、酒吧、創意工坊、客家民俗文化展演中心、度假公寓於一體的客家古鎮街區。啟動並推進生態度假酒店和健康養老項目建設,加快錦綬堂紅色教育-生態休閑綜合景區項目開發,規劃建設新的農貿市場,提升城鎮服務功能。仿照大圍山路改造,加快東門古鎮紫薇街、府前路等老街區的美化改造,形成整體古建築群。二是推動配套設施建設。加快車輛換乘中心、遊客服務中心等項目建設,開通山上山下的旅遊專線車,試行旅遊一票制,完善大圍山生態旅遊區的旅遊服務功能。三是構建快捷交通網路。積極做好泥塢片區的征地拆遷工作,配合森林公園建設西大門,實現園門下移。配合森林公園加快大瀏高速茶林互通—白沙古鎮的幹線公路建設,重點推動東白公路的拓寬改造,使之成為連通東門和白沙兩個千年古鎮的古鎮大道。推進錦綬堂旅遊公路、環鎮線、水果基地通道等旅遊公路建設,將鎮域內各景區景點串聯起來。四是創新投融資機制。籌備成立大圍山鎮城鎮建設和旅遊項目投資開發公司,對全鎮經營性土地和旅遊資源進行統一開發、經營和管理。繼續加強與市城建集團和大圍山旅遊投資開發公司的合作,擴大融資總量。拓展思路,引進專業人才,創建新的經營開發模式,盤活無形資產,開發可經營性旅遊資產項目和配套資產項目,做大做強旅遊服務產業。
三、著力民生改善,打造幸福平安村鎮。一是提供更可靠的社會保障。繼續鞏固和擴大“五險”覆蓋面,紮實推進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率達到90%以上,醫療保險率達到99%以上。嚴格落實低保和優撫政策,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積極發展社會福利事業,鼓勵和支持慈善事業發展。千方百計增加教育投入,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力爭在中學建成塑膠跑道。二是創造更和諧的社會環境。切實加強“一推行四公開”制度,以群眾工作統攬信訪工作,努力把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強化應急管理,積極預防、妥善處置群體性事件和突發公共事件。繼續穩定低生育水平,強化村(居)民自治,提升人口素質。加大食品安全、安全生產等監管力度,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三是開展更豐富的文化生活。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宣傳教育,大力弘揚扶貧濟困、見義勇為、克己奉公、誠實守信的傳統美德,培育文明新風,積極創建人民滿意集鎮,強化人民群眾精神文化支撐。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注重文化體育設施的配套建設,廣泛開展文化下鄉、節慶文化和全民健身運動,豐富民眾精神文化生活,讓大圍山的文脈流香,文化傳承光大,在潛移默化中滋養圍山人民的精神品格和幸福生活,凝聚趕超跨越的發展活力。

旅遊


大圍山鎮旅遊發展總體規劃通過評審。規劃預計2020年大圍山全鎮旅遊接待在90萬人次以上,年旅遊收入達到9.76億元。大圍山鎮旅遊產業始於20世紀90年代中期,10多年來開發建設了一批旅遊景點,推出了觀光、避暑、科普、會議和戶外等多種旅遊產品,贏得了“湘東名珠”的美譽。
客家民俗文化街全長700米,街區寬60米,用地面積90餘畝,總投資近1億元。文化街建成后,將充分展示客家山歌、文藝表演、風味小吃等,向遊客出售特色旅遊產品,形成住在大圍山,吃、購、娛在民俗文化街的旅遊格局。另外,沿客家民俗文化街,還將建沿瀏陽河源頭大溪河風光帶,使這裡與楚東村萬畝桃林、圍山書院、烈士陵園等景點相連,使溯源觀光休閒遊、客家文化風情游、紅色革命教育游有機融合,打造大圍山城鎮1至2日游的旅遊板塊。
大圍山鎮將逐步開發沿街的瀏陽河溯源風光帶,形成萬畝桃林――錦綬堂――瀏陽河源風光――東門古鎮――圍山書院――烈士陵園旅遊路線。作為泛大圍山生態旅遊開發的一個重要突破口,東門古鎮項目總體定位為“瀏陽河源中國中部客家第一鎮”。而世界500強、國內最大的酒店管理集團旗下的凱萊度假酒店,是在海濱、湖畔或山嶽等區域精心選址的酒店品牌。
大圍山鎮
大圍山鎮

全國特色名鎮

2015年,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旅遊局下發的《關於公布第三批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名村示範名單的通知》(建村﹝2015﹞106號)中,大圍山鎮入選。
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村)示範工作是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旅遊局聯合開展的一項重大評比活動。依據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村)認定辦法和標準,對參選鄉鎮的特色景觀、旅遊經濟、規劃建設、基礎設施、人居環境、綜合管理、旅遊服務等7大項指標進行考核評審。
大圍山鎮
大圍山鎮

獲得榮譽


2020年7月,全國愛衛會決定命名大圍山鎮為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
大圍山鎮
大圍山鎮